李永強 崔 魁 沈彥波
氣管插管全麻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相關因素分析
李永強 崔 魁 沈彥波
目的 探討氣管插管全麻手術后造成患者下呼吸道發生感染的相關因素。方法 選取本院于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實施氣管插管全麻術患者1 325例,分為對照組與感染組,把暴露因子設定為6種不同的因素,分別是經鼻途徑插管、拔管延遲>3 h、插管不熟練、盲探插管、拔管指征不完全以及插管過深等,對各有關因素進行分析。結果 插管過深、拔管指征不完全、拔管延遲>3 h以及插管不熟練的比值比分別為2.18、2.25、3.71、2.2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而盲探插管以及經口腔插管的比值比分別為1.77、1.4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術后拔管指征不完全與拔管延遲、插管不當等均是引起氣管插管全麻術后發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關鍵因素。
下呼吸道感染;全麻;氣管插管;相關因素
近幾年,氣管插管全麻手術作為一種常見的全身性麻醉方法已獲得廣泛應用。雖然此手術在不斷的成熟與完善,然而由此造成的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現象依舊具有較高的發生率,且成為術后并發癥的一大難題。有關研究表明,很多因素都會引起術后下呼吸道感染。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接受氣管插管全麻術的1 325例患者的資料,深入分析了造成感染的主要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進行氣管插管全麻術的1 325例患者,年齡6~70歲,平均年齡(44.5±2.9)歲,ASA分級Ⅰ~Ⅱ級擇期手術患者。所選患者均無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紅斑狼瘡疾病。
1.2 方法 按照是否感染將患者分成對照組與感染組,把引發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設定為6種,分別為經鼻途徑插管、拔管延遲>3h、插管不熟練、盲探插管、拔管指征不完全以及插管過深等,深入分析各有關因素。
1.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8.0軟件對各相關因子比值、校正比值比的95%置信區間(CI)以及群歸因危險度進行計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檢驗進行組間比較。
1 325例調查對象共有75例術后發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5.7%,兩組患者插管不熟練、拔管延遲>3 h、拔管指征不完全以及插管過深,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盲探插管以及經口腔插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作為一種全身麻醉方法,氣管插管全麻術在臨床中已獲得廣泛應用,而由氣管插管全麻手術引發的下呼吸道感染已占術后感染的59.52%。很多因素都會對氣管插管造成隱患,如患者的年齡、體質、糖尿病等合并癥、意識障礙、長期臥床同時兼發腦外傷與昏迷,導致患者局部或全身性免疫力低下,降低抗感染能力,極易引發下呼吸道感染[1]。

表1 兩組患者感染相關因素分析[n(%)]
本研究比較分析對照組以及感染組的實際狀況可知,插管過深、拔管指征不完全、拔管延遲>3 h以及插管不熟練方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因口腔內存在很多細菌,在插管過程中,導管易將口腔細菌直接帶入下呼吸道;在全麻過程中,賁門括約肌會出現松弛現象,而胃內容物會隨體位的改變發生反流,消化道內的細菌進入咽部,然后由導管周圍帶入下呼吸道,假如在拔管指征不充分時就進行拔管,胃內容物極易造成其發生感染。術后機體的抵抗能力降,同時由于氣管插管以及機械通氣的影響,正常呼吸道功能易被忽視,而且呼吸道黏膜會遭受氣囊與氣管插管的壓迫,氣管出現水腫,而嚴重破壞其完整性[2]。操作不夠熟練,將會損傷氣道上皮,從而出現炎性反應,氣道出現過多的分泌物,而由于機械通氣,會造成呼吸道無法充分發生濕化,因為全麻與黏膜干燥的影響作用會大大削弱咳嗽反射,從而制約分泌物的正常排出,致使下呼吸道易于遭到細菌侵襲。為了有效控制和預防因氣管插管全麻手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現象,應采取加強患者術前口腔護理,給予科學的術前指導;對麻醉醫師給予定期培訓,實施規范的氣管插管操作和無菌操作以及加強患者的術后護理等措施[3]。通過科學地預防以減少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相關因素,降低發生呼吸道感染的概率。
總之,術后拔管指征不完全與拔管延遲、插管不當等都是引起氣管插管全麻術后發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關鍵因素,臨床應予以重視。
[1] 李紅,陳永浩.氣管插管全麻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9(10):90-91.
[2] 劉風芹.手術室醫院感染麻醉相關因素分析及預防[J].齊魯護理雜志,2009,14(12):19-20.
[3] 李巖.氣管插管全麻術后發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麻醉相關因素探討[J].現代預防醫學,2012,7(8):45-46.
R373.1
A
1673-5846(2014)08-0080-02
漯河市中心醫院(漯河醫專第一附屬醫院)超聲科,河南漯河 46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