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國品牌大事記
9月4日,臺灣強冠公司被爆以低價購買餿水油和皮脂油等混制的食用油,制成“全統香豬油”販售。超過800噸劣質油品流入臺灣、港澳及大陸地區,波及236家上游企業,以及973家下游業者,味全、85度C、牛頭牌、星巴克等知名品牌紛紛中招。此次,地溝油丑聞再一次引起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其中大企業免檢是造成本次事件的一個重要原因,暴露了臺灣地區對企業監管體制上的巨大漏洞。“地溝油”橫流全臺,不僅讓強冠公司遭遇重創,殃及臺灣整個食品行業的信譽,同時也對臺灣旅游業產生了沖擊。近年來臺灣“黑心食品”層出不窮,再加上本次地溝油丑聞,使“臺灣制造”的金字招牌備受質疑。

9月3日,21世紀網包括主編、副主編在內的相關人員,因涉嫌有償新聞非法獲取巨額利益被抓獲。9月19日,《每日經濟新聞》因涉嫌虛假報道、侵害360商譽敗訴被重罰。這是繼央視財經郭玉璽、芮成鋼因涉嫌受賄被逮捕后,新聞界再曝虛假新聞事件。在市場經濟與媒體密切結合的今天,個別媒體因利益而喪失職業操守,用強烈主觀感情色彩和尖銳攻擊性虛假報道滿足私欲的行為,既違背了新聞的初衷,又不利于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作為媒體,必須要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積極引導市場經濟向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依靠自身優勢,為自主品牌的發展助威。而一旦失去職業操守,媒體的品牌公信力將喪失殆盡。

9月4日,華為首次召開經銷商的反腐大會,通報內部反腐情況,探討建立完善制度杜絕腐敗行為。近年來,華為發展迅猛,2013年實現全球銷售收入2390億元,同比增長8.5%,同時企業自糾自查行為從未斷絕。截止到8月16日,有116名員工涉嫌腐敗,其中有4名員工已移交司法處理。當前,反腐不僅是政府面臨的一項重任,民營企業同樣也面臨著商業賄賂和腐敗問題。賄賂和腐敗一方面會增加企業運營成本,另一方面腐蝕了企業的正常運營,破壞公平競爭的商業環境,最終制約企業發展。華為“自曝丑聞”,高調反腐,凸顯了對腐敗零容忍,以及極強的危機意識,為民營企業反腐起到表率。

9月15日,全國假日旅游部際協調會議(辦公室為“全國假日辦”)在運行14年后正式撤銷,其全部職能并入新設機構國務院旅游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之中。假日辦于2000年成立,負責全國每年的公眾休假設定。近幾年來假日辦因為“除夕不放假”、“周六日串休”“取消五一長假”等規定而備受詬病。假日辦遭遇“挑剔”的原因在于休假制度落后實際需求的形勢下,政府職能未能相應轉型,在推動假日旅游向帶薪休假過度中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作為假日辦的“升級版”,部際聯席會議能否順應時代潮流,適時轉型,以全新的形象贏得民眾的認可,這將直接關系到政府部門的品牌形象。

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紐約交易所掛牌上市,收盤價較發行價68美元上漲38.07%,阿里巴巴收盤市值2314億美元,僅次于蘋果、谷歌和微軟,成為了全球第四大高科技公司和全球第二大互聯網公司。經過15年的努力,阿里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IPO,受到了全球投資人的熱烈追捧,顯示了中國互聯網企業品牌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阿里的成功在于獨創的“生態結構”模式難以超越,將網絡購物、網上創業、支付體系、云計算與智能物流等融合在一起。同時,這也是一個開放、協調、繁榮商業生態系統,讓參與者、客戶和合伙伙伴與阿里共同獲得成功,八位敲鐘人的選擇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9月21日,在國家網球中心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網球領軍人物李娜宣布退役。總結自己的職業生涯:兩個大滿貫冠軍、世界排名最高達第二。退役后的李娜將繼續完成她的教育夢——開辦“李娜網球學校”,同時積極投身公益。就像大多數體壇明星會成為商業品牌的“香餑餑”一樣,李娜也是眾多企業爭相邀約代言的熱點人物,曾代言過10余個品牌。運動員退役后,身價肯定會日漸式微,但是對于像李娜、李寧這樣有商業頭腦的明星來說,完全可以把自身影響力轉化為商業品牌,延續個人品牌價值。李娜退役投身教育公益,或許將是中國體育產業真正迎來朝陽時代的一個縮影。

進入9月份以來,全國多個5A景區掀起新一輪的漲價熱潮。據統計,全國175家5A景區中約56%票價超過百元,其中200元以上的占10%,免費景區僅占9%。2007年,發改委曾下通知要求景區門票調價頻率不得低于3年,隨后景區門票普遍陷入了三年必漲的怪圈,以至于讓消費者怨聲載道。很大程度上,景區門票高漲與景區管理者缺乏品牌運營思維,管理機制僵化也有很大關系。在缺乏新產品和新思路的形勢下,漲價成為最簡單有效的方法。而很多景區憑借稀缺性的優勢,也讓管理者不愿意在品牌運營上下功夫。因此,除了打破地方保護之外,還要將門票因素納入到景區等級評定中,或將能激發景區的品牌創新力。

9月24日,金龍魚、福臨門、香滿園等多個知名品牌的食用油因涉嫌品牌標識不清晰,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再次遭遇律師質疑。8月份,70多名律師起訴金龍魚等轉基因食用油標識不醒目,隨后受質疑的廠家紛紛表示,1.8毫米的標識并不違背國家有關標準。但相對于大字號的“非轉基因”, 難以辨認的轉基因食用油標識則顯得“羞羞答答”。這種欲蓋彌彰的做法,反而強化了消費者對產品安全性的質疑。姑且不論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商家區別對待的做法,也反映出轉基因食品行業從標準到包裝等一系列環節都需要進一步的規范。只有商家敢于正視,轉基因食品品牌才能贏得消費者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