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琴
復方甘草酸苷聯合更昔洛韋治療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60例療效分析
劉雪琴
目的 評價復方甘草酸苷聯合更昔洛韋治療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60例,分為兩組。治療組在對癥治療的基礎上應用復方甘草酸苷聯合更昔洛韋治療,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聯合葡醛內酯片,療程均為2周。觀察兩組臨床體征的變化及肝功能恢復情況。結果 治療組在治療效果以及臨床癥狀的改善時間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復方甘草酸苷聯合更昔洛韋治療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能明顯縮短熱程和肝功能恢復時間,改善咽峽炎癥狀,使肝脾腫大、變異淋巴細胞恢復時間縮短。
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復方甘草酸苷;更昔洛韋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M)是一種由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EB病毒(EBV)感染引起的急性增生性疾病[1-2]。在西方發達國家,多見于成年人及青少年。在我國,小兒期多見,其中4~6歲為發病高峰年齡[3-4]。臨床表現與典型的IM不同,嬰幼兒常無明顯癥狀或僅有輕微不典型癥狀,伴血清EBV抗體陽性。年齡越小癥狀越不典型,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2]。我科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應用復方甘草酸苷聯合更昔洛韋治療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60例,療效明顯,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科選取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60例,均有肝功能異常,年齡3~12歲,均符合IM診斷標準[1]。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在對癥治療基礎上應用復方甘草酸苷1~4 ml/kg,1次/d,更昔洛韋5 mg/kg,1次/12 h,均靜脈滴注。對照組在對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利巴韋林10 mg/(kg·d),葡醛內酯片0.05 g/次,1次/d,靜脈滴注,療程均為2周。觀察兩組患兒臨床療效以及癥狀的改善時間。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用藥24 h內體溫開始下降,3 d內體溫恢復正常,肝脾淋巴結縮小,一般情況有所好轉;有效:用藥3 d體溫開始下降,5 d體溫恢復正常,肝脾淋巴結縮小,一般情況好轉;無效:用藥5 d體溫仍無開始下降,肝脾淋巴結無縮小。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以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兩組之間的療效比較用χ2檢驗,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對比 由表1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兒療效對比
2.2 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對比 由表2可知,治療組在熱程、咽峽炎改善時間、淋巴結縮小時間、肝脾回縮時間、變異淋巴細胞減少、肝功能恢復時間、平均住院天數均較對照組短,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對比(d)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由EBV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性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增生性疾病。近年來相關數據表明,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引起多個器官組織損傷的主要原因是身體免疫功能紊亂??共《舅幬镉糜谥委煴静∧壳皥蟮篮苌?,療效不確切,尚不能滿足臨床的需求。
復方甘草酸苷是含有0.2%甘草酸酐、0.1%半胱氨酸、2.0%甘氨酸的復方制劑。甘氨酸可以促進肝臟谷胱甘肽的合成;結合膽汁酸、藥物、毒物等,增強其水溶性,促進膽汁排泄,與體內的甘氨酸受體結合后發揮抗炎、抗氧自由基等作用,能抑制肝臟的缺血-再灌注損傷,抑制乙醇對肝臟的損傷;還有一定的抗肝纖維化作用。半胱氨酸能生成谷胱甘肽,抗氧化解毒,還可生成硫酸根和?;撬?,結合藥物、膽汁酸、毒物等,可促進這些物質自膽汁排泄。甘草酸酐通過T細胞活化調節作用、γ-干擾素誘導作用、天然殺傷細胞活化作用、胸腺外淋巴細胞分化增殖作用提高機體的抗病毒能力,抑制病毒的增殖,還有保護肝細胞膜、預防肝纖維化的作用。更昔洛韋是合成的廣泛抗DNA病毒藥物。
本文結果顯示,復方甘草酸苷與更昔洛韋聯合治療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能明顯縮短熱程和肝功能恢復時間,改善咽峽炎癥狀,使肝脾大、變異淋巴細胞恢復時間縮短。
[1] Cohen JI.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J].N Engl J Med,2006, 343(7):481-492.
[2]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821-824.
[3] 高立偉,謝正德,幺遠.兒童EB病毒感染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臨床特點[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0,25(10):725-727.
[4] 陶佳,陳福雄,陳德輝.兒童EB病毒感染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臨床特點和實驗室檢查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3,28(3):200-201.
[5] 孫建軍,盧洪洲.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研究進展[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9,8(2):205-207.
R725.1
A
1673-5846(2014)07-0039-02
河南省新鄉市中心醫院兒一科,河南新鄉 4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