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嫦玉 葉俊鵬 吳喜英 林婉貞
口服降糖藥物聯合甘精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分析
廖嫦玉 葉俊鵬 吳喜英 林婉貞
目的 評價口服降糖藥物聯合甘精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方法 對我院67例單用口服降糖藥物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于睡前加用甘精胰島素治療,比較治療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2 h CP)、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及體質量指數(BMI)等指標與低血糖發生率。結果 經治療后,患者的FPG、2 h PG和HbA1c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而FCP、2 h CP均較治療前有所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口服降糖藥物聯合甘精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明顯且安全性較高,患者血糖能夠得到較好的控制。
口服降糖藥物;甘精胰島素;2型糖尿病
糖尿病控制與并發癥的臨床試驗(DCCT)及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等多項醫學研究證明,理想的血糖不僅可以預防和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以大大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醫療費用[1]。進而,胰島素的補充治療則成為使血糖達標、延緩疾病進展的有效手段[2]。為了評價口服降糖藥物聯合甘精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現對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的67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內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7例,其中男33例,女34例,年齡42~74歲,平均57歲,病程1~10年,平均5年;體質量指數(BMI):21~30 kg/m2。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關于糖尿病患者診斷標準[3],均接受口服2種或2種以上降糖藥物控制血糖治療(包括磺脲類、雙胍類、格列奈類等或其不同的組合),未接受過胰島素注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8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G)≥10.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9.0%;全部患者均無胃腸道、肝、腎、心臟等疾病,無合并感染、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酸堿失衡等。
1.2 治療方法 患者在治療前均進行抽血測定FPG、FCP、2 h PG、2 h CP、HbA1c及BMI。在接受口服降糖藥物的基礎上,晚上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島素,起始劑量為0.2 U/(kg·d),之后根據血糖情況調整甘精胰島素的用量,直至患者血糖控制在FPG≤7.4 mmol/L、2 h PG≤10.0 mmol/L水平。對治療過程中發生的不良事件均要進行記錄。在治療12周后對各項指標進行測定,比較治療前后各項指標的變化。
1.3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12周治療后,患者的FPG、2 h PG及HbA1c較治療前均有顯著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FCP、2 h CP均較治療前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患者BMI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發生輕度低血糖癥狀3例,無重度低血糖發生,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s),n=67]

表1 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s),n=67]
時間 FPG(mmol/L) 2 h PG(mmol/L)FCP(mmol/L) 2 h CP(mmol/L)HbA1c(%) BMI(kg/m2)治療前 11.1±2.2 15.4±2.0 1.8±1.2 4.6±1.7 12.4±1.4 25.6±1.8治療后 5.2±1.3 7.2±1.1 2.6±1.2 6.0±1.5 7.2±0.8 25.7±1.7 t值 18.61 28.83 4.20 5.28 25.83 0.5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型糖尿病的發病基礎是由于胰島素的抵抗,據統計大約有9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胰島素抵抗。此外,UKPDS的研究進一步揭示了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隨著時間的發展,B細胞功能將會逐漸減退。因此,隨著病程的發展,患者更需要進行強化治療以保持理想的血糖水平[4],此時補充胰島素則符合人體的生理需要[5]。有研究指出,于口服降糖藥物治療不理想后給予多次胰島素皮下注射,則容易引發患者BMI的增加,也會導致高胰島素血癥的發生,進而大大降低周圍組織中的胰島素受體,最終加重胰島素的抵抗現象。
甘精胰島素屬于新型的長效胰島素類似物,在人體胰島A鏈中用甘氨酸代替原始的天冬氨酸,并在B鏈增設2個精氨酸,最終形成甘精胰島素。在皮下組織注射甘精胰島素后,由于其偏堿性的環境使胰島素不易溶解,從而有利于藥效均勻而穩定的釋放;同時其能夠對人體胰島素分泌功能進行模擬,因此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理想藥物。本研究結果顯示,口服降糖藥物聯合甘精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明顯,患者的FPG、2 h PG及HbA1c較治療前有明顯的下降,FCP和2 h CP有所升高且低血糖發生率低,其安全性較高,患者血糖能夠得到較好的控制。
[1] Stratton IM,Adler AI,Neil HAW,et al.Association of glycaemia with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Type 2 diabetes: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UKPDS35)[J].BMJ,2000, 321(12):405-412.
[2] Klein R,Klein BE.Moss SE1Relation of glycemic control to diabet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diabetes mellitus[J].Ann Intern Med,1996,124(1Pt2):90-96.
[3] 汝榮立.關于糖尿病的新診斷標準與分型[J].中國糖尿病雜志, 2000,8(1):3-3.
[4] 公永明,李俊英.甘精胰島素聯合口服降糖藥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1,6(21):63-64.
[5] Matthaei S,Stumvoll M,Kellerer M,et al.Patho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insulinr esistance[J].Endocr Rev,2000, 21(6):585-618.
R587.1
A
1673-5846(2014)07-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