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新
社區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康復的影響
陳立新
社區綜合康復治療;腦卒中;運動功能;康復訓練;中頻電療
隨著我國社會人口的老齡化,腦卒中的發病率不斷增加,它不僅導致患者生理的殘疾,而且由此引起認知、精神障礙的發生率也不斷增高[1]。大量的臨床實踐表明,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的運動功能康復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2],本文通過分析社區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康復的影響,旨在進一步提高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康復水平,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中心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所收治的121例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60例和對照組61例。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開始均接受一系列的神經內科常規處理,待其生命體征基本平穩后,行康復訓練。
1.2.1 試驗組 ①中頻電療和針灸治療:取顳三針或頂顳前斜線行頭針,癱側上肢陰經穴為主要的體針取穴部位,選用魚際、內關、尺澤、極泉等穴;下肢取陽經為主,選用解溪、陽陵泉、足三里、伏兔等穴。痙攣期針刺癱側下肢取陰經為主,選用太沖、太溪、懸鐘、承筋、陰陵泉、血海等穴,上肢取陽經穴為主,選用八邪、外關、手三里、消濼、肩髃等[3]。針刺得氣后留針20~30 min,每周治療5次;同時對患者癱瘓的肢體用K8832-T電腦中頻電療進行刺激,興奮其神經肌肉組織,一個療程為4周,在電療和針灸的同時,行康復訓練[4]。②康復訓練:若患者的病情得到緩解,可以對其進行相應康復的訓練,避免出現關節攣縮、屈曲的情況。行懸吊頸腕帶,3 d后未出現疼痛現象,則就可以行劃圓運動、肩部鐘擺樣運動或主動屈身伸肘運動。3周后,患者可以適當進行后伸、前屈、外展鍛煉及床上運動(軀干練習、橋式運動練習、翻身練習)。6周后,若患者骨折情況得以臨床愈合,可適當加強患者的肩關節功能鍛煉及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個人衛生、入廁、更衣、進食等),并進行康復評定[5]。
1.2.2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不行中頻電療和針灸治療,只是對其進行單純的康復訓練,具體操作方法同試驗組。
1.3 評定方法 評定指標主要是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和偏癱肢體運動功能。用Fugl–Meyer運動功能積分法[6]判定日常生活能力(ADL),用Barthel指數評定偏癱肢體運動功能,評定時間在治療前和治療4~6周后。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0.0數據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患者年齡最大72歲,最小42歲,平均年齡為(58±6)歲,男76例,女45例。經過MRI、CT、臨床證實,排除有明顯意識障礙,兩組患者在病情、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 康復治療情況 由表2可以看出,兩組患者在治療前的Fugl–Meyer運動功能積分、Barthel指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積分均有提高,但試驗組積分提高幅度遠高于對照組,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121例患者一般情況分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和Fugl–Meyer運動功能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和Fugl–Meyer運動功能積分比較[(±s),分]
注:組間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60 Barthel指數 28±14 69±21△上肢 9±3 37±9△Fugl–Meyer積分下肢 8±4 23±8△對照組 61 Barthel指數 28±13 52±18 Fugl–Meyer積分 上肢 9±3 25±8下肢 7±4 15±7
目前,我國腦卒中患者出院后回到社區,大部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因此,運動功能障礙的改善是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的關鍵,也是社區康復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任務。
近年來,由于社會老齡人口的增加及老年人機體活動減少,腦卒中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了較大的精神負擔和經濟壓力[7]。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和偏癱肢體運動功能可通過早期康復治療進行改善,但康復訓練不能立竿見影,且效果不明顯,它具有顯效慢、時間長的缺點,而中頻電療有鍛煉骨髂肌和鎮痛的作用,能夠對肌肉和周圍神經起到較佳的刺激效果。針灸是一種中醫傳統的治療手段,針刺頭穴、陰陽經穴可改善大腦皮質電活動及血液循環,有利于消除腦水腫,促進腦組織功能的恢復,本組資料表明,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積分均有提高,但試驗組積分提高幅度要遠高于對照組,這說明中頻電療和針灸治療無疑是有效的[8]。
社區康復的腦卒中患者由于年齡大,且患有多種基礎疾病,其康復應調動社會、患者、家屬共同參與,發揮社區康復優勢,采用綜合性康復治療的方法,如中頻電療、針灸治療,并在社區設置一定數量的康復站,配備康復指導技術人員,從而提高患者的康復水平。總之,康復訓練結合中頻電療、針灸進行綜合康復的治療,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康復可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提高生存質量,盡量降低致殘率,且無不良反應及并發癥。
[1] 王維治,羅祖明.神經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126-127.
[2] 陳麗.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0,7(7):30-31.
[3] 曾素琴.腦卒中偏癱病人早期康復護理體會[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0,27(3):290-291.
[4] 寇娟.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作用的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22):90-92.
[5] 孫靜.腦卒中偏癱早期綜合康復護理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6):165-166.
[6] 燕鐵斌.現代康復治療技術[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版社,1995: 309-314.
[7] 劉立明,朱才興,成忠實,等.老年腦卒中早期與晚期康復訓練對偏癱預后的影響[J].中國康復,2005,20(1):27-28.
[8] 韋少娟.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6):186-187.
R743.3
A
1673-5846(2014)07-0099-02
廈門市湖里區禾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福建廈門 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