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瓊
抗生素不合理應用致不良反應分析
周 瓊
目的 探討門診抗生素用藥使用不合理和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原因及其改善措施,為臨床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提供依據。方法 對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門診藥房所整理的門診處方2 650張,進行抗生素種類和用量的回顧性分析,并對使用患者發生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匯總研究。結果 2 650張門診處方中,有289張處方使用了抗生素,占10.9%。其中以頭孢類為首,其次為青霉素和克林霉素類。導致患者發生不良反應有10例,不良反應率為3.5%。共檢出不合理用藥處方42張,不合理率達14.5%。結論 目前在門診抗生素藥物的使用中依然存在不合理應用所致患者發生的不良反應,對此,醫院應引起重視,在抗生素的使用中應形成一定的管理制度,加強對醫護人員的意識培訓和用藥謹慎性。以確保抗生素的規范、合理、有效的使用,減少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
不合理應用;抗生素;不良反應
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和新藥的不斷開發,大量的新型高效抗生素被投入到臨床中使用,而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和患者對抗生素使用的不遵從性,導致了目前致病菌對抗生素耐藥性的不斷增加[1]。抗生素聯合用藥是處方中常見的用藥方式,其在無形中雖然增加了對抗致病菌的抗菌作用,但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2]。因此,規范門診對于抗生素藥物的使用非常重要,本文對我院從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門診藥房所整理的處方2 650張進行抗生素種類和用量的回顧性分析,并對患者發生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匯總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對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門診藥房所整理的處方2 650張。
1.2 方法 對2 650張處方進行抗生素種類和用量的回顧性分析。針對處方中患者所使用抗生素的種類、劑量、療程等進行統計和歸類,根據患者使用藥物后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比對和分析。根據藥物使用的規范標準,制訂抗菌藥物不良反應調查表,主要內容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診斷日期、診斷內容、采用抗生素藥物種類、所用劑量、劑型、用法等詳細數據,并針對藥物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情況做詳細的因素分析。以確認藥物導致不良反應的關聯性。區別不規范的診斷和用藥,只要處方中出現一處不合理和不規范用藥即可判定為不合理處方,如果處方中有多處不合理也歸為一張不合理處方。
1.3 評價標準
1.3.1 用藥不規范判定 凡是處方中存在對于抗生素藥物使用的用量、用法未作出詳細標明或不清晰規范、多處修改或藥物名稱不規范的均視為用藥處方不規范,判定為不合理處方。針對患者的病癥,在處方上帶有未確診的字句“待查”“可能”“咨詢”等模糊不清的治療判斷。
1.3.2 其他不規范判定 如果對患者采取了需要進行皮試的抗生素藥物,但卻沒有實施過敏性皮試。患者的癥狀與用藥禁忌存在嚴重相符的情況下依然存在用藥等情況,或者多種藥物之間存在配伍容易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都歸納為處方的不規范行為,判定為不合理處方。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 17.0統計學軟件數據包對處方數據進行分析,對于計量資料采取±s的形式表示,所得結果用t檢驗進行處理,而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2 650張門診處方中,有289張(10.9%)處方使用了抗菌藥物。各種抗生素的使用中,以頭孢類為首,其次為青霉素和克林霉素類。針對患者開具處方的抗菌藥物主要用于治療呼吸道感染、腸胃炎、腹瀉等常見的細菌性感染疾病,其中以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統感染為主要用藥方向,占全部抗菌藥物用藥的51.0%(1 352張)。
2.2 不合理用藥處方情況 如表1所示,在289張抗生素用藥處方中,共檢出不合理用藥處方42張,不合理率達14.5%。其中以頭孢類、青霉素類和克林霉素為主。

表1 抗菌藥物不合理用藥處方情況
2.3 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 289張不合理處方中,導致患者產生藥物不良反應有10例(3.5%),其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4例;年齡10~20歲;主要存在頭暈、嘔吐等較為嚴重的臨床表現;以克林霉素的發生率最高(5例),其次為頭孢菌素(3例),其余2例為青霉素類。造成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有用藥劑量過大、聯合用藥不合理和無指征用藥等。合理用藥處方平均用藥時間為(5.4±1.2)d,而不合理用藥處方平均用藥時間為(7.3±2.2)d,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處方均為不合理用藥處方,其相關性達100%。
抗菌藥物是臨床上治療各種細菌性感染最為有效的藥物[3]。一般而言,在準確的診斷和有針對性地選用適合抗菌譜和適應證的抗菌藥物,可以對患者的病情起到非常顯著的療效。由于頭孢類、青霉素類抗菌素均具有不良反應小、療效明顯的特點。因此,主觀上很容易造成宜多不宜少的開藥原則[4]。一旦形成習慣,很容易在開具處方時超過使用說明書的規范劑量[5]。本研究統計的289張抗生素用藥處方中,共檢查出不合理用藥處方42張,其中以頭孢類、青霉素類和克林霉素為主。不合理用藥情況主要由于醫生的診斷和藥物的適用范圍不相符、患者沒有適應癥卻使用了抗生素,或是使用藥物的劑量超出了病情的需要。
針對以上研究,根據醫院的實際情況,制訂更為嚴格和規范的抗菌藥物用藥制度。如果醫生由于自身的利益或不良動機存在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應對其給予懲罰或制約。同時,應加強醫生的合理用藥的專業水平,減少由于誤診或診斷導致的不合理用藥,并且制訂相應的核查制度,促使藥師或醫師提升合理應用抗生素水平[6],加強抗菌藥物處方開具行為的準確性和安全性。
[1] 吳洪文,李錦燊,李明艷.我院門診抗菌藥物應用分析[J].廣西醫學,2010,32(4):480-481.
[2] 王芬,覃燕玲.門診處方抗菌藥物使用分析[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0,13(6):439-440.
[3] 沈發英.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現狀及對策[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11)76-77.
[4] 胡永康,俞信光.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88例分析[J].中國鄉村醫藥,2010,17(10)44-44.
[5] 陳鎮.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致不良反應分析[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20(4):246-246.
[6] 盧燕,包美珍.兒科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的現狀及對策[J].醫學綜述,2010,16(6):949-951.
R97
A
1673-5846(2014)07-0028-02
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藥劑科,廣東廣州 5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