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曉敏
84例胎兒窘迫的護理效果觀察
覃曉敏
目的 探討胎兒窘迫的合理觀察、護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資料選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84例胎兒窘迫患者,對其一般資料、觀察方法和護理方法等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經過嚴密的觀察及合理的護理干預后,84例胎兒窘迫患者中,剖宮產12例(14.3%),助產17例(20.2%),自然分娩55例(65.5%)。胎兒窘迫發生原因中,依次為臍帶因素(50.0%)、母體因素(19.0%)、產力因素(15.0%)、胎盤因素(15.0%)。新生兒Apgar評分,<4分3例,4~7分15例,且均無母嬰病死的情況。結論 對于胎兒窘迫患者,產前對其進行嚴密的胎心、胎動及羊水性狀等監測,并給予患者一定的護理干預,不僅能減輕其病情,還能降低胎兒窘迫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對改善母嬰結局、提高胎兒窘迫患者的生存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胎兒窘迫;觀察;護理
胎兒窘迫是產科嚴重的并發癥之一,產前對胎兒窘迫患者各項體征進行嚴密的監測,并給予適當的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胎兒窘迫情況,減少新生兒發生窒息以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提高其生存率。本文選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84例胎兒窘迫患者,對其一般資料、觀察方法和護理方法等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胎兒窘迫患者84例,年齡18~35歲,平均年齡(24±5)歲;孕期32~40周,平均孕期(35 ±3)周。其中,初產婦為60例,經產婦為24例;輕度窘迫45例,中度窘迫25例,重度窘迫14例。
1.2 診斷標準 所選患者均已參照《婦產科學》確診為胎兒窘迫,具體診斷標準如下:①胎心觀察:所有入院患者均行常規無應激試驗(NST)檢查,對部分臨產患者行宮縮應激試驗(CST)檢查,走紙速度為3 cm/min,監護為20 min;胎心率>160次/min或<120次/rain(為異常情況)延長監護時間或24 h內復查NST。②胎動的觀察:正常胎動3~5次/h,胎動<10次/12 h或者較前1日增加或降低50%時為異常。③羊水的觀察:羊水的觀察主要針對胎心異常者,按濃稠程度可將其分為Ⅰ~Ⅲ度[1]。
1.3 觀察方法
1.3.1 胎動觀察 胎兒存活的良好標志之一就是胎動情況,這也是胎兒宮內缺氧極為敏感的一項指標。妊娠期對胎兒宮內狀況進行監測最為簡便有效的方法就是胎動計數。對于胎動的監測,通常可采用B超和電子監測儀。其中,采用B超能夠明確監測胎兒的肌張力、呼吸運動以及羊水量;采用電子監護儀進行胎動監測,然后以NST的結果進行綜合評分,其評分標準為:≤3分提示胎兒窘迫,4~7分疑為胎兒缺氧[2]。通常,孕婦在20~28周時應學會自數胎動,如有異常(12 h<10次)則應及時前往醫院診治;孕婦入院后,再由助產士幫助進行胎動監測,一旦發現異常,助產士應立即報告醫生,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診治,期間護士應輔以一定的護理干預。
1.3.2 胎心觀察 胎心監護圖像異常主要表明為胎心率節律性和基線異常,因此,助產士應密切關注胎心監測圖像的變化,并做好記錄;間歇性地調整儀器探頭位置,保證圖像采集的質量。隨時檢測羊水性狀,減少或停止使用縮宮素等,及時改善胎兒宮內缺氧癥狀,間斷吸氧,增加母體的血氧含量。胎心率的監測要點具體如下:NST無反應,則應持續監護20~40 min;胎動時胎兒的心率加速≤15次/min,持續時間通常≤15 s;當胎兒無胎動或孕婦無宮縮時,其胎心率為>180次/min或<110次/min,且持續時間>10 min。
1.4 新生兒評分標準 見表1。

表1 新生兒出生后1 min內評分標準
1.5 護理方法
1.5.1 調整合適體位 胎兒窘迫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孕婦妊娠子宮右旋,因此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取左側臥位,這樣能夠降低子宮對腹主動脈和下腔靜脈的壓迫,有效改善胎盤的血液循環,增加子宮和胎盤血供,從而減輕胎兒缺氧癥狀。
1.5.2 改善胎兒缺氧狀態 對于胎兒窘迫患者,給氧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治療措施。在臨床中,無論是任何原因導致的胎兒缺氧,護理人員都應及時給予氧氣補充,以提高其母體的血氧含量。護理人員通過胎盤的血流供給胎兒充足的氧氣,能有效改善其生長和發育環境,從而延長了胎兒在母體宮腔內的生長時間,最終確保胎兒順利發育和成熟。對于急性胎兒窘迫患者,護理人員應立即給予其氧氣吸入,且吸氧時間為30 min/次,間隔5 min左右;而慢性胎兒窘迫患者,其氧流量則保持在10 L左右為宜,吸氧時間為30 min/次,間隔也為5 min[3]。
1.5.3 嚴密監護 停用催產素,持續胎心監護,監測羊水性狀、胎動情況,糾正產婦脫水、酸中毒、低血壓及電解質紊亂。若患者為不協調性子宮收縮過強,或因縮宮素使用不當引起宮縮過頻過強,可給予硫酸鎂或其他β受體興奮劑抑制宮縮;若為羊水過少,有臍帶受壓征象,應及時報告醫生,遵醫囑處理。
1.5.4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應注意與患者的交流和溝通,講解相關疾病知識,使其對自身病情有一定的了解,緩解其在分娩過程中的緊張和恐懼心理,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和觀察護理。盡量減少患者與其他存在焦慮情緒的患者接觸;避免患者與新生兒窘迫、死胎或死產的患者同住一室。
1.5.5 適時終止妊娠 根據胎兒窘迫的情況和產程的進展適時終止妊娠。宮口開全的情況下,若胎先露達到坐骨棘面下3 cm,應立刻進行陰道助娩術;若宮口尚未開全,則先檢查胎先露的位置或有無隱性臍帶脫垂及臍帶先露的情況,如有,應立刻通知醫生盡快結束分娩,提早備好新生兒窒息搶救的藥物和器械。
1.5.6 飲食衛生指導 鼓勵孕婦食用易消化、高蛋白食物,注意及時補充水分和能量;與此同時,還應注意保持病房的舒適干凈以及空氣流通,保障患者充足的睡眠。
經過嚴密的觀察及合理的護理干預后,84例胎兒窘迫患者中,剖宮產12例(14.3%),助產17例(20.2%),自然分娩55例(65.5%)。胎兒窘迫發生原因依次為臍帶因素(50.0%,42例)、母體因素(19.0%,16例)、產力因素(15.0%,13例)、胎盤因素(15.0%,13例)。新生兒Apgar評分,<4分3例,4~7分15例,且均無母嬰死亡的情況。
胎兒窘迫指胎兒在母體內因急性或慢性缺氧而導致其生命健康受到威脅的綜合癥,常見于孕婦妊娠期精神過度緊張、宮縮過強、產程延長、嚴重貧血、過期妊娠以及高血壓等;另外,胎盤因素、胎兒因素以及臍帶因素等,也是造成胎兒窘迫的重要因素。而胎兒窘迫的發生,極易導致新生兒窒息和圍生兒死亡,以及新生兒在出生后發生永久性的神經損傷后遺癥,是產科比較嚴重的一種并發癥,發病率為2.70%~3.85%[4]。通常胎兒窘迫分急、慢性兩種,其具體表現稍有差異,即急性胎兒窘迫大多發生在分娩期,而慢性胎兒窘迫則常發生于妊娠晚期,但在臨產后也易表現為急性胎兒窘迫。因此,早期實施合理正確的護理干預,能有效減輕胎兒窘迫的情況,降低產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對改善母嬰結局、提高胎兒窘迫患者的生存率有重大意義。
目前臨床主要認為,產前對孕婦行無負荷試驗是一種重要的圍生期監測手段,也是對胎兒窘迫進行篩查的首選檢測項目。但在具體的胎心監測過程中,影響胎心率的因素卻有很多,且胎心率常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表現出各種變化圖形,醫護人員在對這些圖形進行監測后,需進行綜合分析,方能對其診斷和處理。同時,本文對84例胎兒窘迫患者進行了嚴密的觀察,并在此基礎上給予其一定的護理干預,有如下體會:護理人員給予患良好的心理護理,能緩解患者緊張、憂慮、焦躁等不良情緒,增強其治療信心,并能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有利于病情的減輕。同時,產前給予患者各項體征嚴密的觀察,如胎心以及胎動變化等,并對異常情況及時報告,能有效預防胎兒窘迫的發生。而合理的飲食護理干預,可保證患者充足的營養支持和良好的睡眠質量。同時,適時終止妊娠能夠減少新生兒發生窒息死亡等情況,提高胎兒窘迫患者的生存率。
綜上所述,對于胎兒窘迫患者,產前對其進行嚴密的胎心、胎動、羊水性狀等監測,并給予一定的護理干預,不僅能夠減輕患者的病情,同時還能降低胎兒窘迫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這對于改善母嬰結局、提高胎兒窘迫患者的生存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 侯海棠.胎兒窘迫的觀察與護理干預[J].基層醫學論壇,2012, 16(17):2282-2282.
[2] 賈莉,王英,王莉.360例胎兒窘迫的護理[J].吉林醫學,2010, 31(32):5825-5852.
[3] 李莉,周欄,張西靜.胎兒窘迫69例觀察及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36):327-327.
[4] 冼華鳳.胎兒窘迫的觀察與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2,33(23):3310-3310.
R473.72
A
1673-5846(2014)07-0136-02
南寧市第九人民醫院,廣西南寧 5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