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道發
不同手術方法治療肝膽管結石的臨床療效對比
鄒道發
目的 比較不同手術方法治療肝膽管結石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江西省修水縣第一人民醫院自2012年6月~2013年7月所收治的80例患有肝膽管結石的患者隨機均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n=40)。對照組結石患者采取傳統手術方法進行治療,實驗組結石患者采取微創內鏡手術方法進行治療,分析比較2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的時間、病情復發率等。結果 實驗組結石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2.50%,高于對照組的62.50%;實驗組的失活現象情況為切口感染為2例、膈下感染2例、無膽痿僅1例結石殘留,均低于對照組的切口感染為5例、膈下感染6例、膽痿4例及7例結石殘留,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肝膽管結石患者,微創手術方法所取得的效果優于傳統的手術方法,具有創傷小、預后快、不良反應少、并發癥少等多種優點。
肝膽管結石;傳統手術方法;微創內鏡手術;療效
肝膽管結石在現代社會中的發病率非常高,具有病情復雜,術后復發率、殘石率以及并發癥的發生率高等多種特點,受到了臨床醫生的廣泛關注。該病的發生與膽道細菌感染,寄生蟲感染以及膽汗滯留密切相關。肝膽管結石可以單獨存在,但也可以和肝外膽管結石同時存在,通常會伴有不同程度狹窄,上腹疼痛與惡心等臨床癥狀。臨床上大都采取手術方法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江西省修水縣第一人民醫院對80例肝膽管結石患者分別采取傳統手術與微創內鏡手術方法進行治療,比較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江西省修水縣第一人民醫院自2012年6月~2013年7月所收治的80例患有肝膽管結石的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80例患者均進行肝、腎功能等常規檢查以及CT、B超或X線膽道造影檢查,臨床檢查均符合此病的診斷標準[1]。80例患者中,男46例,女34例;年齡30~73歲,平均年齡為(45.7±13.4)歲;病程1~17年,平均病程為(10.2±4.6)年。80例患者中,結石僅局限于左側膽管者40例,局限于右側肝膽管者10例,雙側肝膽管結石者10例,合并有膽總管結石者12例,合并有肼總管或者左右肝管狹窄者8例。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惡心嘔吐、發熱、黃疸、腹痛等。采取隨機數字法將80例結石患者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0例。對照組40例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31~70歲,平均年齡為(44.2±12.6)歲;病程為2~17年,平均病程為(12.6±4.6)年。實驗組40例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30~73歲,平均年齡為(44.2±12.6)歲;病程1~17年,平均病程為(11.3±3.9)年。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患者均應當進行常規的術前對癥支持治療。對照組結石患者采取傳統手術方法進行治療,采用右上腹經腹直肌或右肋緣下斜切口進行高位膽總管切開手術,在直視環境下將結石取出[2]。實驗組患者采取內鏡手術治療,采用SHY8-LAP0043A型的腹腔內窺鏡,患者應取仰臥位,保證頭高腳低15°~25°,進行全身麻醉,建立起CO2氣腹,使氣腹壓值維持到12~15mmHg,在劍突的下位操作膽囊,最后應進行臨床膽管造影檢查以確認結石取凈。手術后2組患者均應當給予抗感染、水電解的營養支持護理。分析對比2組結石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并做好記錄。
1.3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結石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以及其自身恢復情況來判斷臨床手術效果,優:患者膽管癥狀全部消失,經常規檢查無殘留結合,術后沒有復發,患者能夠進行正常生活和工作;良:手術后,患者膽管癥狀基本上消失,經常規檢查顯示肝膽內有殘留的碎小結合,或者有輕微腹痛,發熱癥狀,但是不會影響到正常生活和工作;差:患者膽管癥狀的緩解并不明顯,仍然有黃疸、腹痛等癥狀出現,無法進行正常工作和生活。優秀率+良好率=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進行統計學分析。2組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肝膽管結石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各種并發癥發生率遠遠低于對照組,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肝膽管結石患者的失活效果對比情況(n)
肝膽管結石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其發病率非常高,而且對患者產生的危害較大。該病引起肝臟受損的原因主要有結石阻塞膽管,產生阻塞性的黃疸,膽汗滯留在肝內瘀積而損傷肝臟;結石阻塞膽管,容易發生各種感染,使細菌繁殖并沿著膽管進入到肝臟,引發肝臟炎癥,形成膿腫。采取藥物進行排石,所取得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所以很多患者需進行手術治療。
傳統外科手術方法治療該病往往會造成極大創傷,并且會有嚴重并癥的發生,殘石率與結石率復發率都比較高[3],而且手術中的出血量較大,引起患者的應激反應,加重肝臟功能的損傷[4]。目前來說,內鏡微創手術是較為有效的肝膽管結石治療方法。這種手術方法具有出血少、損傷小、并發癥少、恢復快、復發率低等優點,比傳統手術更易于恢復和護理。該手術方法在診斷同時就可以開始清除肝膽管結石,及時將病因清除,加快了肝臟功能恢復,能夠更好的保護肝臟[5]。
本組實驗組采取內鏡微創療法與傳統手術療法對結石患者進行治療,結果表明內鏡微創療法所取得的臨床優良率為92.50%,遠高于對照組的62.50%,且實驗組患者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2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一般認為膽結石、膽囊炎是微創內鏡手術施行的禁忌證。所以在手術前應當對患者危險因素做好評估,做好充分術前準備工作。在進行微創手術時需要注意:采用鈍性分離的方式解剖膽囊三角區,避免因為熱力灼燒對肝膽總管產生損害,甚至會累及胃與十二指腸;在采取順行方式切除膽囊產生困難時,應采取四孔法,采取順逆結合或逆行方式切除膽囊時,不一定非要先行對膽囊三角區進行解剖;在對膽囊床進行分離時,應當堅持寧淺勿深、寧傷膽囊、不傷肝臟的原則,以免損害肝臟引起出血。
綜上所述,微創內鏡手術方法治療肝膽管結石具有更大優勢,手術效果好、成本低、并發癥少,具有非常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 鄭開雙.不同手術方法治療肝膽管結石的臨床療效[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3,19(4):482-484.
[2] 楊昌林.不同手術方法治療肝膽管結石的臨床療效分析[J].健康大視野,2013,21(11):105.
[3] 李忠鵬,路要武,宋興超,等.肝膽管結石手術方法及療效的臨床分析[J].黑龍江醫藥,2013(5):891-893.
[4] 蘆艷.復雜肝內膽管結石病療效及圍手術期的護理[J].當代醫學,2013,19(34):118-119.
[5] 董家鴻.肝膽管結石病外科治療方法的選擇[A]//2007中國消化外科學術會議暨中美肝膽胰外科論壇論文集[C].2007:36-37.
[6] 孔靜,吳碩東.肝內外膽管結石的綜合診斷與治療[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3,29(3):163-165.
[7] Jarufe N,FigueroaE,Mu ozC,etal.Anatomic hepatectomy as adefinitive treatment for hepatolithiasis:a cohort study[J].HPB(Oxford),2012,14(9):604-610.
[8] 呂文平.肝膽管結石病的臨床分型與手術方式選擇[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3,29(6):405-407.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2.032
江西 332400 江西省修水縣第一人民醫院肝膽外科 (鄒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