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俠
不同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與載脂蛋白B的關系研究
陳立俠
目的 研究慢性丙型肝炎基因1型和非基因1型患者血清HCV-RNA水平和血清載脂蛋白B間的關系。方法 選取江蘇省徐州市中醫院2013年月~2013年12月期間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0例,采取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抗病毒治療至少24周,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載脂蛋白B對于不同基因型患者血清HCV-RNA與載脂蛋白B的關系。結果 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CV-RNA與載脂蛋白B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非基因1型患者血清載脂蛋白B伴隨著HCV-RNA的降低呈現出升高的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不同基因HCV對于干擾素有著不同的應答反應,感染HCV基因1型患者對于干擾素治療的應答率明顯的高于基因2和基因3型的患者。不同基因型HCV感染者血清在蛋白B無顯著性差異。
不同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血清HCV;丙型肝炎;比較研究
隨著醫學的快速發展,應用干擾素-α聯合利巴韋林方案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目前已經獲得了比較大的進展,這對于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預防肝纖維化乃至減少肝癌的發生都有積極作用。HCV基因型是預測干擾素治療應答最為重要的指標之一,但目前慢性丙型肝炎不同基因型患者血清HCV-RNA和血清脂類代謝的關系并不是十分的明確[1]。為了能夠更好的研究不同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與載脂蛋白B的關系,本研究選取50例患者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蘇省徐州市中醫院2013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肝炎患者50例,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齡(45.8±14.2)歲。其中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5例,非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5例。并且本組患者中無合并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無合并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患者。所有患者采取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抗病毒治療至少24周,之后研究分析不同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與載脂蛋白B的關系。
1.2 檢測方法 患者在治療之前和治療結束之后,分別進行血清的采集,并保存在-70℃的冰箱,同期對相關的指標進行檢測。使用全自動的生物化學分析儀檢測載脂蛋白B,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載脂蛋白B對于不同基因型患者血清HCV-RNA與載脂蛋白B的關系。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不同基因型各組患者的年齡和男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基因1型和非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療前血清HCV-RNA及載蛋白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之前和治療之后非基因1型患者血清HCV-RNA,載脂蛋白B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基因分型時間例數載脂蛋白B(g/L)HCV-RNA(log) 1型治療前250.78±0.165.761±1.722治療后250.79±0.184.675±1.387非1型治療前250.81±0.165.522±1.679治療后251.08±0.173.013±1.061
目前,醫學上對慢性丙型的肝炎患者采取干擾素的治療的必要性已經達成了共識,在臨床上抗病毒的治療的效果受到多個方面的影響。比如HCV基因型、準種的多樣性、HCV-RNA的水平,早期病毒的反應以及患者自身肝纖維化的程度等等[2]。在臨床治療過程中,HCV基因型是預測干擾素治療應答最為重要的指標之一,感染HCV基因1型的患者對于IFN治療應答的最為重要的指標之一,本組的研究發現,感染HCV基因1型的患者對于IFN治療的應答率顯著的低于基因2型和基因3型。丙型肝炎病毒不同基因型在時節各地的分布不均,對于干擾素治療的應答也有著很大的區別,而目前不同基因型HCV對于干擾素產生不同應答的反應機理也還不夠明確[3]。
現有研究結果表明,脂肪變性在HCV感染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會明顯影響患者肝臟疾病的進項和對于抗病毒治療的反應。HCV感染和人體的脂類代謝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載脂蛋白B100是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載脂蛋白,是HCV感染靶細胞所依賴的重要內源性的蛋白質之一,在HCV感染肝細胞的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4]。
本組研究發現,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CVRNA與載脂蛋白B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非基因1型患者血清載脂蛋白B伴隨著HCV-RNA的降低呈現出升高的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基因HCV對于干擾素有著不同的應答反應,感染HCV基因1型患者對于干擾素治療的應答率明顯的高于基因2和基因3型的患者,不同基因型HCV感染者血清在蛋白B無顯著性差異。國外學者研究認為,肝臟脂肪病變可以作為干擾素抗病毒治療反應的獨立預測因素來看待,并且脂肪類病變的程度和干擾素抗病毒療效呈現出負相關[5-6]。血清APOB水平的變化能夠很好的評估抗病毒治療的效果,有助于在臨床工作中對于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提供比較好的選擇,因此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臨床治療有一定指導意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Eva Askar,Giuliano Ramadori,Sabine Mihm.Endotoxin receptor CD14 gene variants and histological features in chronic HCV infection[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9,31:48-54.
[2] Takumi Kawaguchi,Michio Sata.Importance of hepatitis C virus-associated insulin resistance: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insulin sensitization[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0;16(16):1943-1952.
[3] 宋士利,檀薇,張心會,等.2006-2007年杭州市余杭區諾如病毒性腹瀉分子流行病學研究[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0,11(3):225-226.
[4] 荀運浩,施軍平,過建春,等.中醫體質和HBV感染結局的關聯及其與人類白細胞抗原-DQA1基因多態性的關系[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30(2):141-145.
[5] 劉妲妲,王全楚.輸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臨床特點及自然病程[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8,11(6):410-411.
[6] 王自林,宣艷,王麗莉.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與抗病毒治療[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0,13(2):154-157.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2.040
江蘇 221000 江蘇省徐州市中醫院 (陳立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