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儲戶來說,更多需要提高自己的風險甄別能力和
資產配置處置能力。
文│金融分析師陳凱歌
2013年,金融改革大幅拉開序幕,以銀行業改革為重點的金改開始逐步延伸,以便為最后的市場化道路打開一個穩健的金融通道。銀行業是目前中國金融資產最大、系統性關聯程度最高的金融行業,也是整個國民經濟最直接的金融推動者。
對于中國的銀行業,歷來存在幾個問題:一是靠相對無節制的放貸做大規模,再考融資完成資本金以及存貸比的考核,同時伴隨著比例較高的資產錯配,一旦遇到流動性風險,連鎖負面反應就顯現出來;另一是隱性的國家、政府擔保,即使出現小范圍的系統性風險,最終仍然會由國家來進行不良資產處置或者指定托管,以實現不良資產和債務的轉移。
這種體制為什么需要改變?一個是體制內聚集的風險,另一個是這種被國家所保護的銀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發展。
制度的配套
所謂的存款保險,就是銀行業機構由政府牽頭組成一個存款保險機構,然后更具各個銀行的資產風險水平與規模,向該保險機構繳納保費,費率的確定需經過銀行業認定并執行。一旦某些銀行出現擠兌或破產風險,儲戶的存款可以由該保險機構補償。在國外,存款保險已有非常成功的嘗試,美國金融危機倒閉的諸多中小銀行,最后都通過存款保險完成了對客戶的賠付。
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存款保險制度有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不可能全額賠付,只能設定一定的標準和限額,或者按照超額累計的比例賠償,目前央行放出的消息是最高對個人賠付50萬元,超過50萬元部分或許不能獲得賠償,對企業的存款賠償還沒有明確的標準。因此,如何確定賠付標準,將直接決定了銀行風險經營意識的高低和市場化水平的高低。
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存款保險制度倒主要不是為了約束既有的五大行和全國性的股份制銀行,主要是針對運營能力不那么成熟的區域性中小銀行和未來即將攪局的民營銀行,因為一旦利率市場化鋪開,銀行的銀飯碗被砸破,局部性的銀行風險和破產將成為必然,而民營銀行的可能性很大。
存款保險更大程度上是給新開的民營銀行提供一個相對較好的市場化擔保功能。此外,保險存款制度也給大行敲響警鐘,以往的風險觸發機制需要引入市場化的更多考慮。
救命稻草?
對于銀行來說,存款保險給予了保障。那么,對于普通的儲戶來說,存款保險制度是否是最后的救命稻草呢,顯然不是。客觀上來說,存款保險制度是和利率市場化配套的,最終都是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但任何保護都是有成本的,存款保險制度也一樣。對于儲戶來說,不能完全依靠存款保險來實現自己的資產保全能力,而更多需要提高自己的風險甄別能力和資產配置處置能力。
中國目前的現狀是,大多數儲戶缺乏這種市場化的風險預知和甄別能力,造成了把大量存款放在銀行而不加“理睬”,聽之任之的狀況。這也需要通過利率市場化和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來逐漸進行風險意識的啟蒙。要讓儲戶了解銀行資金經營的風險,讓客戶在風險對價和回報對價中自己選擇最佳的銀行,而不是被動的思維:反正由國家擔保,存款利息回報都差不多。
最終的市場化,不光是銀行業資金定價的市場化,儲戶、投資者的資金和風險意識也要市場化,這也正是利率市場化和存款保險的另一層含義。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是希望通過存款保險制度建立后的,沒有其他途徑下的保險賠償機制,更鼓勵市場和儲戶在風險甄別能力中降低投資風險,實現自我保護。
應該是這樣的邏輯,現有自我意識的資金保護意識,然后才是存款保險制度。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