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鵬
摘要:針對建筑類專業建筑力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高職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教師應轉變傳統觀念、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以滿足教學改革的需求。
關鍵詞:建筑力學;問題 ;改革
《建筑力學》課程是建筑類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學習該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解決工程中的實際問題。課程定位準確,它是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主干課程、技術基礎理論課程;課程設計指導思想鮮明,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工程應用為目標;課程內容體系設計合理,將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等三門課程有機地整合為《建筑力學》一門課程,將傳統的學科型內容體系轉變為工程應用和基礎理論型,加強了實訓和實驗教學內容。
1建筑力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學生基礎薄弱,學習態度不端正
高職院校的學生與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比,由于大多數高職學生在高中階段處于中下游水平,他們比較貪玩,對學習興趣不大,沒養成學習和自主學習的習慣,所以高職生的高考成績一般較差。大部分高職學生高中時數學、物理基礎較差,而建筑力學是以高等數學、物理學為基礎,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具有初步對建筑工程問題的簡化能力,一定的力學分析與計算能力,是學習有關后繼課程和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基礎。因此,他們學起建筑力學來肯定感到很吃力,慢慢開始厭倦學習建筑力學,并且必然會逐漸對這門課程失去興趣。
(被調查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興趣分布圖)
分類 很感興趣 較感興趣 興趣一般 不怎么感興趣 沒興趣 總計
人數(人) 36 134 275 39 16 500
比例(%) 7.2 26.8 55 7.8 3.2 100.0
1.2教材不合理
目前,具有高職高專教育特色的教材極其匱乏,不少職業院校尚在借用本科教材。大多教材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內容偏多、偏深,在專業技能方面的可操作性不強。大多高職教材是以壓縮本科教材而編寫的,教學內容設置上則存在著明顯不足,根本不能滿足高職教學的要求,沒有及時樹立起高職教育中應以技能教育為主導的教學觀,落后于高職高專教育的發展需要。
1.3傳統的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習慣于一種模式,即:(回顧)提問----(引出新問題)講解教材----例題演示----布置作業,傳統的教材也往往為適應這種教學而著眼于,概念、原理、公式推導。傳統“建筑力學”課程教學非常注重習題的訓練,缺少工程實例,學生面對數量如此之多的習題會生出厭煩心理,并對力學課程慢慢排斥。
1.4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1.4.1高職教師職稱結構不合理。高職院校的教師職稱分為高級、中級、初級,而大多數高職院校教師職稱分布不均勻。高級職稱的比例相對較小,初級職稱的教師比例較大已經成為現狀。
1.4.2教師學歷結構偏低。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教師本科學歷比例較大,碩士以及博士比例甚少,甚至還有一部分專科學歷的教師,教師學歷結構不合理。
1.4.3雙師型教師數量少。雙師型教師指的是具有教師資格和工程師資格的人.但在職業教育領域里,我認為雙師型教師應該指的是既能當師傅(可以進行技術指導)又能當老師(從事理論教學)的人。一般來說,師傅大多數能當老師(因為他的學徒就是學生),而老師大多數未必能做師傅(因為他的學生還是學生)。高職教師隊伍匱乏,大部分新進教師來自于大學畢業生,他們缺少實踐經驗,新進教師已經占教師總數的大部分,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甚少。
2建筑力學教學改革措施
2.1不斷完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
搜集課程相關資料,廣泛征求教師意見和好的做法,按照高職課程建設目標不斷完善教學計劃,制定與之相應的完整的教學大綱。
2.2工程實例與理論教學相結合
建筑力學是專業基礎課,他有很強的工程背景,其工程應用性很強,在教學中注重引入工程實例,如分析懸臂梁的內力時,結合鋼筋混凝土雨蓬板中鋼筋網的鋪設位置,讓學生結合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其原因。又如講授壓桿穩定時,結合施工中的腳手架倒塌的事故案例,讓學生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來分析其原因。工程案例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工程意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了理論知識在工程中的應用。
2.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1)主動造勢,主動出擊,用最新的實驗實訓條件主動把有經驗的老師吸引過來,主動幫助我們的成長,實現雙贏。(2)青年教師每一學期寫一篇成長經歷,彼此之間進行交流學習,熟悉自己的成長過程,深知別人的成長經歷,加快自己的成長。(3)建立廣泛的校外兼職教師庫,校外兼課教師庫,加強校外兼職教師與校內專職教師的交流與合作,把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4)院內采取新老教師結對子,加強對年輕教師的培養。(5)青年教師加強實踐教學,做好社會,企業調研,用社會和現實教人
2.4施工現場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現場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培學生應用力學基本理論進行工程分析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基本素質的提高。例如,在講到桁架的內力計算時,帶領學生參觀學校工業中心的鋼屋架,并在現場分析哪些桿件是拉桿、哪些桿件是壓桿,參觀完后,回到課堂再對所參觀的對象進行力學分析,使學生感覺到基本理論和工程實踐真正融為一體。
2.5充分備課,精心鉆研教材及考綱
一節課的好壞,關鍵在于備課,備課是教師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備課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效果。備課中我著重注意了這樣幾點:(1)課程與考試大綱之間的聯系與區別;(2)本節內容在整個教學中的地位;(3)學生對本節內容預習中可能存在的問題;(4)本節內容還可以補充哪些典型例題和習題;(5)本節內容的重點如何處理,難點如何突破,關鍵點如何引導,疑惑點如何澄清等。
3結語
《建筑力學》課程應該采用模塊化教學,整個課程由若干個模塊構成,每一模塊又由若干個學習單元組成,每個學習單元分為若干個課題。教學目的非常明確,除了課程總體目標以外,每個模塊每個單元都要建立一個可測量的學習目標,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核心,輔以現場教學和多媒體教學,充分體現以能力為本位的現代教育思想和觀念。
參考文獻
[1] 王娜,高麗榮.高職建筑力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教育與業, 2006(3).
[2] 滿廣生.工程力學[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摘要:針對建筑類專業建筑力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高職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教師應轉變傳統觀念、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以滿足教學改革的需求。
關鍵詞:建筑力學;問題 ;改革
《建筑力學》課程是建筑類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學習該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解決工程中的實際問題。課程定位準確,它是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主干課程、技術基礎理論課程;課程設計指導思想鮮明,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工程應用為目標;課程內容體系設計合理,將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等三門課程有機地整合為《建筑力學》一門課程,將傳統的學科型內容體系轉變為工程應用和基礎理論型,加強了實訓和實驗教學內容。
1建筑力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學生基礎薄弱,學習態度不端正
高職院校的學生與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比,由于大多數高職學生在高中階段處于中下游水平,他們比較貪玩,對學習興趣不大,沒養成學習和自主學習的習慣,所以高職生的高考成績一般較差。大部分高職學生高中時數學、物理基礎較差,而建筑力學是以高等數學、物理學為基礎,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具有初步對建筑工程問題的簡化能力,一定的力學分析與計算能力,是學習有關后繼課程和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基礎。因此,他們學起建筑力學來肯定感到很吃力,慢慢開始厭倦學習建筑力學,并且必然會逐漸對這門課程失去興趣。
(被調查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興趣分布圖)
分類 很感興趣 較感興趣 興趣一般 不怎么感興趣 沒興趣 總計
人數(人) 36 134 275 39 16 500
比例(%) 7.2 26.8 55 7.8 3.2 100.0
1.2教材不合理
目前,具有高職高專教育特色的教材極其匱乏,不少職業院校尚在借用本科教材。大多教材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內容偏多、偏深,在專業技能方面的可操作性不強。大多高職教材是以壓縮本科教材而編寫的,教學內容設置上則存在著明顯不足,根本不能滿足高職教學的要求,沒有及時樹立起高職教育中應以技能教育為主導的教學觀,落后于高職高專教育的發展需要。
1.3傳統的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習慣于一種模式,即:(回顧)提問----(引出新問題)講解教材----例題演示----布置作業,傳統的教材也往往為適應這種教學而著眼于,概念、原理、公式推導。傳統“建筑力學”課程教學非常注重習題的訓練,缺少工程實例,學生面對數量如此之多的習題會生出厭煩心理,并對力學課程慢慢排斥。
1.4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1.4.1高職教師職稱結構不合理。高職院校的教師職稱分為高級、中級、初級,而大多數高職院校教師職稱分布不均勻。高級職稱的比例相對較小,初級職稱的教師比例較大已經成為現狀。
1.4.2教師學歷結構偏低。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教師本科學歷比例較大,碩士以及博士比例甚少,甚至還有一部分專科學歷的教師,教師學歷結構不合理。
1.4.3雙師型教師數量少。雙師型教師指的是具有教師資格和工程師資格的人.但在職業教育領域里,我認為雙師型教師應該指的是既能當師傅(可以進行技術指導)又能當老師(從事理論教學)的人。一般來說,師傅大多數能當老師(因為他的學徒就是學生),而老師大多數未必能做師傅(因為他的學生還是學生)。高職教師隊伍匱乏,大部分新進教師來自于大學畢業生,他們缺少實踐經驗,新進教師已經占教師總數的大部分,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甚少。
2建筑力學教學改革措施
2.1不斷完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
搜集課程相關資料,廣泛征求教師意見和好的做法,按照高職課程建設目標不斷完善教學計劃,制定與之相應的完整的教學大綱。
2.2工程實例與理論教學相結合
建筑力學是專業基礎課,他有很強的工程背景,其工程應用性很強,在教學中注重引入工程實例,如分析懸臂梁的內力時,結合鋼筋混凝土雨蓬板中鋼筋網的鋪設位置,讓學生結合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其原因。又如講授壓桿穩定時,結合施工中的腳手架倒塌的事故案例,讓學生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來分析其原因。工程案例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工程意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了理論知識在工程中的應用。
2.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1)主動造勢,主動出擊,用最新的實驗實訓條件主動把有經驗的老師吸引過來,主動幫助我們的成長,實現雙贏。(2)青年教師每一學期寫一篇成長經歷,彼此之間進行交流學習,熟悉自己的成長過程,深知別人的成長經歷,加快自己的成長。(3)建立廣泛的校外兼職教師庫,校外兼課教師庫,加強校外兼職教師與校內專職教師的交流與合作,把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4)院內采取新老教師結對子,加強對年輕教師的培養。(5)青年教師加強實踐教學,做好社會,企業調研,用社會和現實教人
2.4施工現場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現場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培學生應用力學基本理論進行工程分析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基本素質的提高。例如,在講到桁架的內力計算時,帶領學生參觀學校工業中心的鋼屋架,并在現場分析哪些桿件是拉桿、哪些桿件是壓桿,參觀完后,回到課堂再對所參觀的對象進行力學分析,使學生感覺到基本理論和工程實踐真正融為一體。
2.5充分備課,精心鉆研教材及考綱
一節課的好壞,關鍵在于備課,備課是教師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備課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效果。備課中我著重注意了這樣幾點:(1)課程與考試大綱之間的聯系與區別;(2)本節內容在整個教學中的地位;(3)學生對本節內容預習中可能存在的問題;(4)本節內容還可以補充哪些典型例題和習題;(5)本節內容的重點如何處理,難點如何突破,關鍵點如何引導,疑惑點如何澄清等。
3結語
《建筑力學》課程應該采用模塊化教學,整個課程由若干個模塊構成,每一模塊又由若干個學習單元組成,每個學習單元分為若干個課題。教學目的非常明確,除了課程總體目標以外,每個模塊每個單元都要建立一個可測量的學習目標,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核心,輔以現場教學和多媒體教學,充分體現以能力為本位的現代教育思想和觀念。
參考文獻
[1] 王娜,高麗榮.高職建筑力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教育與業, 2006(3).
[2] 滿廣生.工程力學[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摘要:針對建筑類專業建筑力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高職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教師應轉變傳統觀念、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以滿足教學改革的需求。
關鍵詞:建筑力學;問題 ;改革
《建筑力學》課程是建筑類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學習該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解決工程中的實際問題。課程定位準確,它是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主干課程、技術基礎理論課程;課程設計指導思想鮮明,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工程應用為目標;課程內容體系設計合理,將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等三門課程有機地整合為《建筑力學》一門課程,將傳統的學科型內容體系轉變為工程應用和基礎理論型,加強了實訓和實驗教學內容。
1建筑力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學生基礎薄弱,學習態度不端正
高職院校的學生與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比,由于大多數高職學生在高中階段處于中下游水平,他們比較貪玩,對學習興趣不大,沒養成學習和自主學習的習慣,所以高職生的高考成績一般較差。大部分高職學生高中時數學、物理基礎較差,而建筑力學是以高等數學、物理學為基礎,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具有初步對建筑工程問題的簡化能力,一定的力學分析與計算能力,是學習有關后繼課程和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基礎。因此,他們學起建筑力學來肯定感到很吃力,慢慢開始厭倦學習建筑力學,并且必然會逐漸對這門課程失去興趣。
(被調查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興趣分布圖)
分類 很感興趣 較感興趣 興趣一般 不怎么感興趣 沒興趣 總計
人數(人) 36 134 275 39 16 500
比例(%) 7.2 26.8 55 7.8 3.2 100.0
1.2教材不合理
目前,具有高職高專教育特色的教材極其匱乏,不少職業院校尚在借用本科教材。大多教材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內容偏多、偏深,在專業技能方面的可操作性不強。大多高職教材是以壓縮本科教材而編寫的,教學內容設置上則存在著明顯不足,根本不能滿足高職教學的要求,沒有及時樹立起高職教育中應以技能教育為主導的教學觀,落后于高職高專教育的發展需要。
1.3傳統的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習慣于一種模式,即:(回顧)提問----(引出新問題)講解教材----例題演示----布置作業,傳統的教材也往往為適應這種教學而著眼于,概念、原理、公式推導。傳統“建筑力學”課程教學非常注重習題的訓練,缺少工程實例,學生面對數量如此之多的習題會生出厭煩心理,并對力學課程慢慢排斥。
1.4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1.4.1高職教師職稱結構不合理。高職院校的教師職稱分為高級、中級、初級,而大多數高職院校教師職稱分布不均勻。高級職稱的比例相對較小,初級職稱的教師比例較大已經成為現狀。
1.4.2教師學歷結構偏低。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教師本科學歷比例較大,碩士以及博士比例甚少,甚至還有一部分專科學歷的教師,教師學歷結構不合理。
1.4.3雙師型教師數量少。雙師型教師指的是具有教師資格和工程師資格的人.但在職業教育領域里,我認為雙師型教師應該指的是既能當師傅(可以進行技術指導)又能當老師(從事理論教學)的人。一般來說,師傅大多數能當老師(因為他的學徒就是學生),而老師大多數未必能做師傅(因為他的學生還是學生)。高職教師隊伍匱乏,大部分新進教師來自于大學畢業生,他們缺少實踐經驗,新進教師已經占教師總數的大部分,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甚少。
2建筑力學教學改革措施
2.1不斷完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
搜集課程相關資料,廣泛征求教師意見和好的做法,按照高職課程建設目標不斷完善教學計劃,制定與之相應的完整的教學大綱。
2.2工程實例與理論教學相結合
建筑力學是專業基礎課,他有很強的工程背景,其工程應用性很強,在教學中注重引入工程實例,如分析懸臂梁的內力時,結合鋼筋混凝土雨蓬板中鋼筋網的鋪設位置,讓學生結合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其原因。又如講授壓桿穩定時,結合施工中的腳手架倒塌的事故案例,讓學生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來分析其原因。工程案例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工程意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了理論知識在工程中的應用。
2.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1)主動造勢,主動出擊,用最新的實驗實訓條件主動把有經驗的老師吸引過來,主動幫助我們的成長,實現雙贏。(2)青年教師每一學期寫一篇成長經歷,彼此之間進行交流學習,熟悉自己的成長過程,深知別人的成長經歷,加快自己的成長。(3)建立廣泛的校外兼職教師庫,校外兼課教師庫,加強校外兼職教師與校內專職教師的交流與合作,把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4)院內采取新老教師結對子,加強對年輕教師的培養。(5)青年教師加強實踐教學,做好社會,企業調研,用社會和現實教人
2.4施工現場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現場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培學生應用力學基本理論進行工程分析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基本素質的提高。例如,在講到桁架的內力計算時,帶領學生參觀學校工業中心的鋼屋架,并在現場分析哪些桿件是拉桿、哪些桿件是壓桿,參觀完后,回到課堂再對所參觀的對象進行力學分析,使學生感覺到基本理論和工程實踐真正融為一體。
2.5充分備課,精心鉆研教材及考綱
一節課的好壞,關鍵在于備課,備課是教師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備課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效果。備課中我著重注意了這樣幾點:(1)課程與考試大綱之間的聯系與區別;(2)本節內容在整個教學中的地位;(3)學生對本節內容預習中可能存在的問題;(4)本節內容還可以補充哪些典型例題和習題;(5)本節內容的重點如何處理,難點如何突破,關鍵點如何引導,疑惑點如何澄清等。
3結語
《建筑力學》課程應該采用模塊化教學,整個課程由若干個模塊構成,每一模塊又由若干個學習單元組成,每個學習單元分為若干個課題。教學目的非常明確,除了課程總體目標以外,每個模塊每個單元都要建立一個可測量的學習目標,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核心,輔以現場教學和多媒體教學,充分體現以能力為本位的現代教育思想和觀念。
參考文獻
[1] 王娜,高麗榮.高職建筑力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教育與業, 2006(3).
[2] 滿廣生.工程力學[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