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宛農+唐大偉+周拓+高卓+胡全+佟振宇
摘要:白蠟蚧屬同翅目蚧總科蚧科白蠟蚧屬,主要寄生為害女貞和白蠟屬的多種植物,近年來長春市主要綠化植物女貞上連年受到白蠟蚧的寄生為害,嚴重影響綠化效果。本試驗對白蠟蚧在長春地區的生物學特性進行觀察,選擇合適防治防治適期,并對白蠟蚧進行藥劑防治研究,結果表明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1000倍,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2000倍,40%氧化樂果乳油500倍對白蠟蚧有較好防效,可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白蠟蚧;女貞;生物學特性;防治
中圖分類號:Q96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0-18-1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蟲源,白蠟蚧來源于長春市亞泰大街,團結路,繁榮路及長春公園女貞上;供試藥劑,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赤峰中農大生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拜耳作物科學公司;40%氧化樂果乳油,山東大成農藥股份有限公司;45%石硫合劑結晶,河北雙吉化工有限公司;儀器設備。連續變倍體視顯微鏡,萬分之一電子天平,單架式噴藥機,0~125毫米游標卡尺,計數器,放大鏡,挑針等。
1.2 試驗方法
室內生物學特性觀察。從春季氣溫回升,女貞萌芽開始到第1代若蟲在女貞枝條上固定為止,取回被白蠟蚧危害的女貞枝干,在室內觀察蟲態特征,并用游標卡尺測量雌成蟲殼體的大小,以此判斷蟲體生長變化情況,測量記錄當地溫濕度變化情況,并觀察蟲體形態、顏色等,每3天測量一次。
室外藥劑防治。在長春市團結路選擇女貞編號,于噴藥前清點若蟲數量,單架式噴藥機均勻噴施,以藥液附著在植株葉片,不下流為宜,試驗設4個處理,處理濃度分別選用其推薦用量,分別為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2000倍,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1000倍,40%氧化樂果乳油500倍,45%石硫合劑結晶300倍,并以噴施等量清水作為對照,分別于2013年6月8日和6月15日施藥2次,于末次施藥后7天和藥后15天調查試驗結果。
調查方法:將防治后的枝條輕輕剪下帶回室內,檢查每一藥劑處理蟲數。通過在顯微鏡下觀察區分,調查統計死蟲和活蟲數量。
計算方法:按下式計算蟲口減退率及防效:
2 結果與分析
2.1 室內生物學特性的觀察
生活史。白蠟蚧在長春地區1年發生1 代,以受精雌成蟲在寄主植物3~4 年生枝條上越冬;生活習性。春季樹液流動和萌芽時,于4月中下旬,白蠟蚧越冬雌成蟲開始膨大,此時用肉眼可見雌成蟲母殼外有液體狀粘分泌物出現,這一階段稱為“吊糖”。在母殼膨大、吊糖、變軟的過程中, 受精卵也開始生長發育。產卵這一過程在母殼內完成,從5月上中旬開始產卵,5 月下旬為產卵盛期,雄蟲比雌蟲略晚2~3天。產卵期延續到6 月中旬左右結束。6月中下旬為孵化盛期。初孵雌若蟲離開母殼后,先沿枝干爬行一段時間稱為“游桿”階段,而后轉入葉片中稱為“定葉”,而雄若蟲一般不經過游桿, 直接定葉。7月上旬開始定桿,7月中旬前后為定桿盛期;雄若蟲一般不“游桿”,直接進入定葉期。雄若蟲于8月中旬開始化蛹,8月中下旬為化蛹盛期,9月上旬雄成蟲爬出蠟層,9月中旬為成蟲盛期,雄成蟲尋找雌蟲交尾后死亡,雌成蟲受精后,在枝條上越冬。
2.2 室外藥劑防治
不同藥劑處理對白蠟蚧的防治效果見表1。施藥后第7天,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40%氧化樂果乳油,45%石硫合劑結晶防效分別為82.99%、74.26%、68.42%、55.25%。而施藥后15天,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40%氧化樂果乳油,45%石硫合劑結晶防效分別為91.53%、91.02%、87.07%,72.69%。由此可見,在5種供試藥劑中,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防效最好,其次為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和40%氧化樂果乳油,藥后15天防效均在85%以上,而45%石硫合劑結晶防效較差,藥后15天防效為72.69%。
表1 不同藥劑對白蠟蚧藥效試驗
注:不同小寫字母表示0.05 水平的差異顯著性,不同大寫字母表示0.01 水平的差異極顯著性。
3 結語
長春市位于北半球中緯度北溫帶,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氣候分明,白臘蚧在長春地區1年發生1代,寄主植物主要為女貞,以刺吸嫩枝汁液造成危害,由于白蠟蚧能形成較厚的蠟殼,使藥液不能進入蟲體而影響防效,因此選擇合適的防治適期就顯得尤為重要。白蠟蚧防治的最佳時期為初孵若蟲期和2 齡若蟲定桿初期,防治時如白蠟蚧已產生蠟層,應適當增加噴施壓力,使藥液能透過蠟層作用于蟲體才能起到較好防治效果。本研究對白蠟蚧在長春地區的生物學特性進行觀察,6月中下旬~7月上旬為白蠟蚧的藥劑防治適期。通過室外藥劑防治試驗,結果表明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1000倍,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2000倍,40%氧化樂果乳油500倍對白蠟蚧有較好防效,可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作者簡介:陳宛農,長春市園林植物保護站,工程師,研究方向:園林植保。
摘要:白蠟蚧屬同翅目蚧總科蚧科白蠟蚧屬,主要寄生為害女貞和白蠟屬的多種植物,近年來長春市主要綠化植物女貞上連年受到白蠟蚧的寄生為害,嚴重影響綠化效果。本試驗對白蠟蚧在長春地區的生物學特性進行觀察,選擇合適防治防治適期,并對白蠟蚧進行藥劑防治研究,結果表明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1000倍,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2000倍,40%氧化樂果乳油500倍對白蠟蚧有較好防效,可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白蠟蚧;女貞;生物學特性;防治
中圖分類號:Q96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0-18-1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蟲源,白蠟蚧來源于長春市亞泰大街,團結路,繁榮路及長春公園女貞上;供試藥劑,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赤峰中農大生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拜耳作物科學公司;40%氧化樂果乳油,山東大成農藥股份有限公司;45%石硫合劑結晶,河北雙吉化工有限公司;儀器設備。連續變倍體視顯微鏡,萬分之一電子天平,單架式噴藥機,0~125毫米游標卡尺,計數器,放大鏡,挑針等。
1.2 試驗方法
室內生物學特性觀察。從春季氣溫回升,女貞萌芽開始到第1代若蟲在女貞枝條上固定為止,取回被白蠟蚧危害的女貞枝干,在室內觀察蟲態特征,并用游標卡尺測量雌成蟲殼體的大小,以此判斷蟲體生長變化情況,測量記錄當地溫濕度變化情況,并觀察蟲體形態、顏色等,每3天測量一次。
室外藥劑防治。在長春市團結路選擇女貞編號,于噴藥前清點若蟲數量,單架式噴藥機均勻噴施,以藥液附著在植株葉片,不下流為宜,試驗設4個處理,處理濃度分別選用其推薦用量,分別為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2000倍,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1000倍,40%氧化樂果乳油500倍,45%石硫合劑結晶300倍,并以噴施等量清水作為對照,分別于2013年6月8日和6月15日施藥2次,于末次施藥后7天和藥后15天調查試驗結果。
調查方法:將防治后的枝條輕輕剪下帶回室內,檢查每一藥劑處理蟲數。通過在顯微鏡下觀察區分,調查統計死蟲和活蟲數量。
計算方法:按下式計算蟲口減退率及防效:
2 結果與分析
2.1 室內生物學特性的觀察
生活史。白蠟蚧在長春地區1年發生1 代,以受精雌成蟲在寄主植物3~4 年生枝條上越冬;生活習性。春季樹液流動和萌芽時,于4月中下旬,白蠟蚧越冬雌成蟲開始膨大,此時用肉眼可見雌成蟲母殼外有液體狀粘分泌物出現,這一階段稱為“吊糖”。在母殼膨大、吊糖、變軟的過程中, 受精卵也開始生長發育。產卵這一過程在母殼內完成,從5月上中旬開始產卵,5 月下旬為產卵盛期,雄蟲比雌蟲略晚2~3天。產卵期延續到6 月中旬左右結束。6月中下旬為孵化盛期。初孵雌若蟲離開母殼后,先沿枝干爬行一段時間稱為“游桿”階段,而后轉入葉片中稱為“定葉”,而雄若蟲一般不經過游桿, 直接定葉。7月上旬開始定桿,7月中旬前后為定桿盛期;雄若蟲一般不“游桿”,直接進入定葉期。雄若蟲于8月中旬開始化蛹,8月中下旬為化蛹盛期,9月上旬雄成蟲爬出蠟層,9月中旬為成蟲盛期,雄成蟲尋找雌蟲交尾后死亡,雌成蟲受精后,在枝條上越冬。
2.2 室外藥劑防治
不同藥劑處理對白蠟蚧的防治效果見表1。施藥后第7天,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40%氧化樂果乳油,45%石硫合劑結晶防效分別為82.99%、74.26%、68.42%、55.25%。而施藥后15天,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40%氧化樂果乳油,45%石硫合劑結晶防效分別為91.53%、91.02%、87.07%,72.69%。由此可見,在5種供試藥劑中,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防效最好,其次為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和40%氧化樂果乳油,藥后15天防效均在85%以上,而45%石硫合劑結晶防效較差,藥后15天防效為72.69%。
表1 不同藥劑對白蠟蚧藥效試驗
注:不同小寫字母表示0.05 水平的差異顯著性,不同大寫字母表示0.01 水平的差異極顯著性。
3 結語
長春市位于北半球中緯度北溫帶,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氣候分明,白臘蚧在長春地區1年發生1代,寄主植物主要為女貞,以刺吸嫩枝汁液造成危害,由于白蠟蚧能形成較厚的蠟殼,使藥液不能進入蟲體而影響防效,因此選擇合適的防治適期就顯得尤為重要。白蠟蚧防治的最佳時期為初孵若蟲期和2 齡若蟲定桿初期,防治時如白蠟蚧已產生蠟層,應適當增加噴施壓力,使藥液能透過蠟層作用于蟲體才能起到較好防治效果。本研究對白蠟蚧在長春地區的生物學特性進行觀察,6月中下旬~7月上旬為白蠟蚧的藥劑防治適期。通過室外藥劑防治試驗,結果表明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1000倍,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2000倍,40%氧化樂果乳油500倍對白蠟蚧有較好防效,可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作者簡介:陳宛農,長春市園林植物保護站,工程師,研究方向:園林植保。
摘要:白蠟蚧屬同翅目蚧總科蚧科白蠟蚧屬,主要寄生為害女貞和白蠟屬的多種植物,近年來長春市主要綠化植物女貞上連年受到白蠟蚧的寄生為害,嚴重影響綠化效果。本試驗對白蠟蚧在長春地區的生物學特性進行觀察,選擇合適防治防治適期,并對白蠟蚧進行藥劑防治研究,結果表明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1000倍,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2000倍,40%氧化樂果乳油500倍對白蠟蚧有較好防效,可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白蠟蚧;女貞;生物學特性;防治
中圖分類號:Q96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0-18-1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蟲源,白蠟蚧來源于長春市亞泰大街,團結路,繁榮路及長春公園女貞上;供試藥劑,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赤峰中農大生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拜耳作物科學公司;40%氧化樂果乳油,山東大成農藥股份有限公司;45%石硫合劑結晶,河北雙吉化工有限公司;儀器設備。連續變倍體視顯微鏡,萬分之一電子天平,單架式噴藥機,0~125毫米游標卡尺,計數器,放大鏡,挑針等。
1.2 試驗方法
室內生物學特性觀察。從春季氣溫回升,女貞萌芽開始到第1代若蟲在女貞枝條上固定為止,取回被白蠟蚧危害的女貞枝干,在室內觀察蟲態特征,并用游標卡尺測量雌成蟲殼體的大小,以此判斷蟲體生長變化情況,測量記錄當地溫濕度變化情況,并觀察蟲體形態、顏色等,每3天測量一次。
室外藥劑防治。在長春市團結路選擇女貞編號,于噴藥前清點若蟲數量,單架式噴藥機均勻噴施,以藥液附著在植株葉片,不下流為宜,試驗設4個處理,處理濃度分別選用其推薦用量,分別為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2000倍,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1000倍,40%氧化樂果乳油500倍,45%石硫合劑結晶300倍,并以噴施等量清水作為對照,分別于2013年6月8日和6月15日施藥2次,于末次施藥后7天和藥后15天調查試驗結果。
調查方法:將防治后的枝條輕輕剪下帶回室內,檢查每一藥劑處理蟲數。通過在顯微鏡下觀察區分,調查統計死蟲和活蟲數量。
計算方法:按下式計算蟲口減退率及防效:
2 結果與分析
2.1 室內生物學特性的觀察
生活史。白蠟蚧在長春地區1年發生1 代,以受精雌成蟲在寄主植物3~4 年生枝條上越冬;生活習性。春季樹液流動和萌芽時,于4月中下旬,白蠟蚧越冬雌成蟲開始膨大,此時用肉眼可見雌成蟲母殼外有液體狀粘分泌物出現,這一階段稱為“吊糖”。在母殼膨大、吊糖、變軟的過程中, 受精卵也開始生長發育。產卵這一過程在母殼內完成,從5月上中旬開始產卵,5 月下旬為產卵盛期,雄蟲比雌蟲略晚2~3天。產卵期延續到6 月中旬左右結束。6月中下旬為孵化盛期。初孵雌若蟲離開母殼后,先沿枝干爬行一段時間稱為“游桿”階段,而后轉入葉片中稱為“定葉”,而雄若蟲一般不經過游桿, 直接定葉。7月上旬開始定桿,7月中旬前后為定桿盛期;雄若蟲一般不“游桿”,直接進入定葉期。雄若蟲于8月中旬開始化蛹,8月中下旬為化蛹盛期,9月上旬雄成蟲爬出蠟層,9月中旬為成蟲盛期,雄成蟲尋找雌蟲交尾后死亡,雌成蟲受精后,在枝條上越冬。
2.2 室外藥劑防治
不同藥劑處理對白蠟蚧的防治效果見表1。施藥后第7天,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40%氧化樂果乳油,45%石硫合劑結晶防效分別為82.99%、74.26%、68.42%、55.25%。而施藥后15天,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40%氧化樂果乳油,45%石硫合劑結晶防效分別為91.53%、91.02%、87.07%,72.69%。由此可見,在5種供試藥劑中,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防效最好,其次為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和40%氧化樂果乳油,藥后15天防效均在85%以上,而45%石硫合劑結晶防效較差,藥后15天防效為72.69%。
表1 不同藥劑對白蠟蚧藥效試驗
注:不同小寫字母表示0.05 水平的差異顯著性,不同大寫字母表示0.01 水平的差異極顯著性。
3 結語
長春市位于北半球中緯度北溫帶,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氣候分明,白臘蚧在長春地區1年發生1代,寄主植物主要為女貞,以刺吸嫩枝汁液造成危害,由于白蠟蚧能形成較厚的蠟殼,使藥液不能進入蟲體而影響防效,因此選擇合適的防治適期就顯得尤為重要。白蠟蚧防治的最佳時期為初孵若蟲期和2 齡若蟲定桿初期,防治時如白蠟蚧已產生蠟層,應適當增加噴施壓力,使藥液能透過蠟層作用于蟲體才能起到較好防治效果。本研究對白蠟蚧在長春地區的生物學特性進行觀察,6月中下旬~7月上旬為白蠟蚧的藥劑防治適期。通過室外藥劑防治試驗,結果表明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1000倍,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2000倍,40%氧化樂果乳油500倍對白蠟蚧有較好防效,可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作者簡介:陳宛農,長春市園林植物保護站,工程師,研究方向:園林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