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楨+黃明宜+尹毅霞+凌玉芳+李雯馨+陸曉珍
基金項目:廣西百色市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項目(百科計字:[2013]1號)
作者簡介:羅素楨,女,主管護師。Email:a2856383@163.com.
羅素楨,黃明宜,尹毅霞,凌玉芳,李雯馨,陸曉珍
(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百色 533000)
【摘要】目的探討無痛消化內鏡檢查術后30 min進食的可行性。
方法選擇2013年6~12月在消化內科住院行無痛消化內鏡檢查的患者600例,單月檢查的患者列入實驗組(n=300),雙月檢查的患者列入對照組(n=300)。實驗組給予術后30 min進食,對照組給予術后2 h進食。比較兩組患者進食前焦慮、口渴及饑餓程度;進食前低血糖反應和低血容量發生率;檢查前后大便隱血試驗;進食后嗆咳、誤吸、腹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
結果實驗組進食前焦慮、口渴、饑餓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P=0.0000);實驗組進食前低血糖反應低于對照組(P=00439);兩組檢查前后大便隱血試驗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3191、0.5210);兩組患者進食后嗆咳、誤吸、腹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4537)。
結論 無痛消化內鏡檢查術后30 min進食,可增加患者的舒適感,減輕焦慮、口渴、饑餓程度,降低低血糖反應發生率,且不增加因進食引起的不良反應和消化道出血癥狀,是安全、可行的,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消化內鏡檢查;麻醉;進食時間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383(2014)03027804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4.03.005
Study on feasibility of eating 30 mins later after painless gastroscopy
LUO Suzhen, HUANG Mingyi, YIN Yixia, LING Yufang, LI Wenxin, LIU Xiaozhe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Baise 533000,Guangx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eating 30 min later after painless gastroscopy.
Methods600 patients undergoing painless gastroscopy in the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from June,2013 to Dec,2013,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examined in odd months) and control group (examined in even months) with 30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ok food 30 min later after painless digestive gastroscop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took food 2h later after the operation.The degree of anxiety,thirsty and hungry before meal as well as the incidence of hypoglycemia and low blood volum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fecal occult blood test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was compared.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bucking, aspiration,abdominal pain,nausea and vomiting after taking food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obviously lower degree of thirst,hunger and anxiety before eating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000)as well as lower incidence of hypoglycemia and low blood volume before eating(P=0.0439).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fecal occult blood testing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of two groups(P=0.3191,0.5210 respectively).There was neither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eating such as cough,aspiration,abdominal pain,nausea and vomiting comparison between two groups(P=0.4537).
ConclusionTaking food 30 min later after painless gastroscopy can make patients more comfortable and help alleviate the symptoms of anxiety,thirst,and hunger.It will als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hypoglycemia and low blood volume without aggravating the adverse reactions and alimentary canal bleeding caused by eating.Thus,it is safe,feasible and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gastroscopy;anesthesia;time for eating
無痛消化內鏡檢查又稱靜脈麻醉消化內鏡檢查,因其具有病人痛苦少、檢查質量高、增加患者對內鏡檢查的耐受性等特點[1],近年來國內各大醫院相繼開展。對于消化內鏡檢查的飲食護理,以往的護理常規為檢查前禁飲、禁食6~8 h,檢查后禁飲、禁食2 h,但由于禁飲、禁食時間過長,患者常出現焦慮、口渴、饑餓、脫水、低血糖,甚至出現低血容量等[2],不利于患者對檢查的耐受和康復。為減輕患者的不適感,減少禁食引起的不良反應,我們在征得醫生的同意和指導下,對300例消化內鏡檢查患者進行了檢查術后30 min進食的對照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3年6~12月在消化內科住院行無痛消化內鏡檢查的患者600例。入選標準:生命體征平穩;檢查前無腹痛、嘔血癥狀。排除標準: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檢查中行息肉摘除、止血等胃鏡治療患者。為避免同一病室的患者,在同一時間內執行不同的進食方案可能產生誤解而干擾試驗方案的執行和結果,我們將單月行消化內鏡檢查的患者列入實驗組,雙月行消化內鏡檢查的患者列入對照組。實驗組300例:男177例,女123例;年齡18~61(45.73±9.52)歲;胃鏡檢查220例,腸鏡檢查80例。對照組300例:男171例,女129例;年齡18~61(45.73±9.52)歲;胃鏡檢查220例,腸鏡檢查80例。
1.2方法
兩組患者內鏡檢查前均禁飲、禁食6~8 h,腸鏡檢查者術前常規清潔腸道。檢查前5 min由麻醉師經靜脈滴管滴注芬太尼0.3~0.5 μg/kg,之后再予丙泊酚1~2 mg/kg,以10 s靜脈推注40 mg的速度,待患者進入睡眠狀態、睫毛反射消失、全身肌肉松弛時插鏡。檢查過程中麻醉師視患者反應情況酌情追加丙泊酚用量,持續吸氧,心電監護。檢查結束后待患者意識完全清醒送回病房。實驗組檢查結束后30 min(從拔出內鏡開始計時)開始進食,對照組檢查結束后2 h開始進食。兩組患者均給予溫涼(32℃~37℃) 的流質或軟食飲食,進食時注意細嚼慢咽,食量不宜超過200 g,禁忌粗糙、堅硬、甜膩、酸辣食物。患者進食期間做好飲食指導和并發癥的觀察。
1.3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進食前焦慮、口渴、饑餓程度,評分按0~10分標尺給予定量,10分為嚴重焦慮、口渴、饑餓,0分為無焦慮、口渴、饑餓[2]。②兩組進食前低血糖反應和低血容量發生率。低血糖反應判斷[3]:發作時出現低血糖癥狀,測手指毛細血管血糖小于2.8 mmol/L;低血容量判斷[2]: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疲乏無力、四肢濕冷、脈率>100次/min,脈壓<30 mmHg。③觀察兩組患者檢查前后大便隱血試驗。④觀察兩組進食后嗆咳、誤吸、腹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2結果
2.1兩組進食前焦慮、口渴、饑餓程度比較
實驗組進食前焦慮、口渴、饑餓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0)。見表1。
表1兩組進食前焦慮、口渴、饑餓程度比較(n=300,分,-±s)
組別焦慮口渴饑餓
實驗組4.63±1.564.21±1.874.62±1.75
對照組6.47±1.436.74±1.927.96±1.83
t14.241116.350122.847
P0.00000.00000.0000
2.2兩組進食前低血糖反應和低血容量發生率比較
進食前實驗組發生低血糖1例,發生率為033%,對照組發生8例,發生率為2.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609,P=0.0439);實驗組無一例發生低血容量,對照組發生低血容量6例,發生率為2.0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3127,P=0.1283)。
2.3兩組檢查前后大便隱血試驗結果比較
檢查前后兩組大便隱血試驗結果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3191、0.5210)。見表2。
表2兩組檢查前后大便隱血試驗結果比較(n=300)
組別檢查前
(-)(+)(++)(+++)(++++)
檢查后(-)(+)(++)(+++)(++++)
實驗組2591513852421918156
對照組24819171062352420147
u1.22890.6419
P0.31910.5210
2.4兩組進食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進食后實驗組嗆咳、誤吸、腹痛、惡心、嘔吐總發生率為567%,對照組總發生率為4.33%,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641,P=0.4537)。見表3。
表3兩組進食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300)
組別嗆咳誤吸腹痛惡心嘔吐總發生率(%)
實驗組00 105217(5.67)※
對照組1074113(4.33)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0.5614,P=0.4537。
3討論
隨著護理學的發展,傳統的消化內鏡檢查飲食護理常規受到了挑戰。消化內鏡檢查是目前診斷消化系統疾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術后禁飲、禁食2 h已作為消化內鏡檢查術后護理常規在臨床上沿襲多年[4]。隨著無痛消化內鏡檢查的推廣與應用,這項護理常規被醫護人員照搬沿用于無痛消化內鏡檢查后的患者。消化內鏡檢查患者在檢查前已按要求空腹6~8 h,同時患者在檢查前可能需要經歷較長的候診時間,故行無痛內鏡檢查患者空腹時間往往長達11 h甚至以上。長時間的禁飲、禁食,易使患者出現明顯的焦慮、饑餓、口渴、低血糖甚至低血容量等不良發應[2];饑餓易使患者交感神經興奮,引發煩躁、緊張、焦慮心理[5],這些負性心理對機體造成強烈的應激,導致應激激素大量釋放,給患者的預后產生不良影響,同時,焦慮可以誘發或加重消化性潰瘍。在以往的護理工作中,我們發現部分患者未遵照醫囑,在消化內鏡檢查后即刻擅自進食,發現后經過密切觀察,患者未出現嗆咳、誤吸、惡心、嘔吐、腹痛等不良反應。因此,為了體現醫療護理的人性化,在征得醫生的同意后,我們開始嘗試讓部分病情穩定、無飲食禁忌的患者在消化內鏡檢查術后30 min進食,發現患者在神志清醒、咽喉部麻木感消失的情況下,給予進食是安全的,且有利于促進患者的康復[6]。
無痛消化內鏡檢查時需靜脈麻醉,麻醉后30 min內部分患者仍有嗜睡現象[7],嗜睡期間患者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較遲鈍,如果進食可有嗆咳或誤吸等危險,同時檢查過程中部分患者需鉗取活組織進行病理檢查,造成胃黏膜的微小創面,如過早進食粗硬食物易對局部產生刺激,而導致胃肌痙攣和胃液反流,引起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8]。無痛消化內鏡檢查中,我們用的麻醉劑為芬太尼與丙泊酚聯合應用。丙泊酚是新生型靜脈麻醉藥,其作用特點是[9]:起效迅速,1 min即入睡,蘇醒快,一般停藥后5 min即蘇醒,安全且有一定止嘔作用。丙泊酚與芬太尼聯合應用,具有意識恢復快,減輕對呼吸的抑制作用,減少嗆咳、體動反應等不良反應的優點[10]。綜合考慮以上因素,我們把無痛消化內鏡檢查術后進食時間定為術后30 min。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進食前焦慮、口渴、饑餓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P<001),且進食前低血糖反應發生率亦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檢查前后大便隱血試驗結果及進食后嗆咳、誤吸、腹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無痛消化內鏡檢查患者術后30 min進食,可增加患者的舒適感,減輕焦慮、口渴、饑餓程度,降低低血糖反應,且不增加因進食引起的不良反應和消化道出血癥狀,是安全、可行的,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亞莉,周玲,李亞紅.4000余例無痛胃鏡檢查的觀察與護理體會[J].山西醫藥雜志,2010,39(10):10341036.
[2] 繆滔,潘佰靈.縮短胃鏡檢查后禁食時間對病人影響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7):637638.
[3] 吳標良.腫瘤相關性低血糖的研究進展[J].右江醫學,
2012,40(1):104106.
[4] 尤黎明.內科護理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55.
[5] 黨君英.胃鏡檢查術后進食時間的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5):5859.
[6] 崔桂蘭.胃鏡檢查后能否立即進[J].實用醫技雜志,2002,9(10):782.
[7] 徐富星,季大年.無痛苦消化內鏡技術臨床應用現況[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5,25(3):221222.
[8] 成仲琴.無痛胃鏡不良反應994例分析[J].四川醫學,2011,32(2):248249.
[9] 邱德葉,孫晶晶,黃靜波.丙泊酚靜脈麻醉用于胃鏡檢查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8):15331534.
[10]楊玲玲.丙泊酚聯合芬太尼靜脈麻醉在無痛人流中的應用觀察[J].右江醫學,2010,38(6):673674.
(收稿日期:2014-05-13修回日期:2014-06-07)
(編輯:潘明志)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3年6~12月在消化內科住院行無痛消化內鏡檢查的患者600例。入選標準:生命體征平穩;檢查前無腹痛、嘔血癥狀。排除標準: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檢查中行息肉摘除、止血等胃鏡治療患者。為避免同一病室的患者,在同一時間內執行不同的進食方案可能產生誤解而干擾試驗方案的執行和結果,我們將單月行消化內鏡檢查的患者列入實驗組,雙月行消化內鏡檢查的患者列入對照組。實驗組300例:男177例,女123例;年齡18~61(45.73±9.52)歲;胃鏡檢查220例,腸鏡檢查80例。對照組300例:男171例,女129例;年齡18~61(45.73±9.52)歲;胃鏡檢查220例,腸鏡檢查80例。
1.2方法
兩組患者內鏡檢查前均禁飲、禁食6~8 h,腸鏡檢查者術前常規清潔腸道。檢查前5 min由麻醉師經靜脈滴管滴注芬太尼0.3~0.5 μg/kg,之后再予丙泊酚1~2 mg/kg,以10 s靜脈推注40 mg的速度,待患者進入睡眠狀態、睫毛反射消失、全身肌肉松弛時插鏡。檢查過程中麻醉師視患者反應情況酌情追加丙泊酚用量,持續吸氧,心電監護。檢查結束后待患者意識完全清醒送回病房。實驗組檢查結束后30 min(從拔出內鏡開始計時)開始進食,對照組檢查結束后2 h開始進食。兩組患者均給予溫涼(32℃~37℃) 的流質或軟食飲食,進食時注意細嚼慢咽,食量不宜超過200 g,禁忌粗糙、堅硬、甜膩、酸辣食物。患者進食期間做好飲食指導和并發癥的觀察。
1.3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進食前焦慮、口渴、饑餓程度,評分按0~10分標尺給予定量,10分為嚴重焦慮、口渴、饑餓,0分為無焦慮、口渴、饑餓[2]。②兩組進食前低血糖反應和低血容量發生率。低血糖反應判斷[3]:發作時出現低血糖癥狀,測手指毛細血管血糖小于2.8 mmol/L;低血容量判斷[2]: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疲乏無力、四肢濕冷、脈率>100次/min,脈壓<30 mmHg。③觀察兩組患者檢查前后大便隱血試驗。④觀察兩組進食后嗆咳、誤吸、腹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2結果
2.1兩組進食前焦慮、口渴、饑餓程度比較
實驗組進食前焦慮、口渴、饑餓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0)。見表1。
表1兩組進食前焦慮、口渴、饑餓程度比較(n=300,分,-±s)
組別焦慮口渴饑餓
實驗組4.63±1.564.21±1.874.62±1.75
對照組6.47±1.436.74±1.927.96±1.83
t14.241116.350122.847
P0.00000.00000.0000
2.2兩組進食前低血糖反應和低血容量發生率比較
進食前實驗組發生低血糖1例,發生率為033%,對照組發生8例,發生率為2.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609,P=0.0439);實驗組無一例發生低血容量,對照組發生低血容量6例,發生率為2.0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3127,P=0.1283)。
2.3兩組檢查前后大便隱血試驗結果比較
檢查前后兩組大便隱血試驗結果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3191、0.5210)。見表2。
表2兩組檢查前后大便隱血試驗結果比較(n=300)
組別檢查前
(-)(+)(++)(+++)(++++)
檢查后(-)(+)(++)(+++)(++++)
實驗組2591513852421918156
對照組24819171062352420147
u1.22890.6419
P0.31910.5210
2.4兩組進食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進食后實驗組嗆咳、誤吸、腹痛、惡心、嘔吐總發生率為567%,對照組總發生率為4.33%,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641,P=0.4537)。見表3。
表3兩組進食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300)
組別嗆咳誤吸腹痛惡心嘔吐總發生率(%)
實驗組00 105217(5.67)※
對照組1074113(4.33)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0.5614,P=0.4537。
3討論
隨著護理學的發展,傳統的消化內鏡檢查飲食護理常規受到了挑戰。消化內鏡檢查是目前診斷消化系統疾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術后禁飲、禁食2 h已作為消化內鏡檢查術后護理常規在臨床上沿襲多年[4]。隨著無痛消化內鏡檢查的推廣與應用,這項護理常規被醫護人員照搬沿用于無痛消化內鏡檢查后的患者。消化內鏡檢查患者在檢查前已按要求空腹6~8 h,同時患者在檢查前可能需要經歷較長的候診時間,故行無痛內鏡檢查患者空腹時間往往長達11 h甚至以上。長時間的禁飲、禁食,易使患者出現明顯的焦慮、饑餓、口渴、低血糖甚至低血容量等不良發應[2];饑餓易使患者交感神經興奮,引發煩躁、緊張、焦慮心理[5],這些負性心理對機體造成強烈的應激,導致應激激素大量釋放,給患者的預后產生不良影響,同時,焦慮可以誘發或加重消化性潰瘍。在以往的護理工作中,我們發現部分患者未遵照醫囑,在消化內鏡檢查后即刻擅自進食,發現后經過密切觀察,患者未出現嗆咳、誤吸、惡心、嘔吐、腹痛等不良反應。因此,為了體現醫療護理的人性化,在征得醫生的同意后,我們開始嘗試讓部分病情穩定、無飲食禁忌的患者在消化內鏡檢查術后30 min進食,發現患者在神志清醒、咽喉部麻木感消失的情況下,給予進食是安全的,且有利于促進患者的康復[6]。
無痛消化內鏡檢查時需靜脈麻醉,麻醉后30 min內部分患者仍有嗜睡現象[7],嗜睡期間患者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較遲鈍,如果進食可有嗆咳或誤吸等危險,同時檢查過程中部分患者需鉗取活組織進行病理檢查,造成胃黏膜的微小創面,如過早進食粗硬食物易對局部產生刺激,而導致胃肌痙攣和胃液反流,引起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8]。無痛消化內鏡檢查中,我們用的麻醉劑為芬太尼與丙泊酚聯合應用。丙泊酚是新生型靜脈麻醉藥,其作用特點是[9]:起效迅速,1 min即入睡,蘇醒快,一般停藥后5 min即蘇醒,安全且有一定止嘔作用。丙泊酚與芬太尼聯合應用,具有意識恢復快,減輕對呼吸的抑制作用,減少嗆咳、體動反應等不良反應的優點[10]。綜合考慮以上因素,我們把無痛消化內鏡檢查術后進食時間定為術后30 min。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進食前焦慮、口渴、饑餓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P<001),且進食前低血糖反應發生率亦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檢查前后大便隱血試驗結果及進食后嗆咳、誤吸、腹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無痛消化內鏡檢查患者術后30 min進食,可增加患者的舒適感,減輕焦慮、口渴、饑餓程度,降低低血糖反應,且不增加因進食引起的不良反應和消化道出血癥狀,是安全、可行的,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亞莉,周玲,李亞紅.4000余例無痛胃鏡檢查的觀察與護理體會[J].山西醫藥雜志,2010,39(10):10341036.
[2] 繆滔,潘佰靈.縮短胃鏡檢查后禁食時間對病人影響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7):637638.
[3] 吳標良.腫瘤相關性低血糖的研究進展[J].右江醫學,
2012,40(1):104106.
[4] 尤黎明.內科護理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55.
[5] 黨君英.胃鏡檢查術后進食時間的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5):5859.
[6] 崔桂蘭.胃鏡檢查后能否立即進[J].實用醫技雜志,2002,9(10):782.
[7] 徐富星,季大年.無痛苦消化內鏡技術臨床應用現況[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5,25(3):221222.
[8] 成仲琴.無痛胃鏡不良反應994例分析[J].四川醫學,2011,32(2):248249.
[9] 邱德葉,孫晶晶,黃靜波.丙泊酚靜脈麻醉用于胃鏡檢查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8):15331534.
[10]楊玲玲.丙泊酚聯合芬太尼靜脈麻醉在無痛人流中的應用觀察[J].右江醫學,2010,38(6):673674.
(收稿日期:2014-05-13修回日期:2014-06-07)
(編輯:潘明志)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3年6~12月在消化內科住院行無痛消化內鏡檢查的患者600例。入選標準:生命體征平穩;檢查前無腹痛、嘔血癥狀。排除標準: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檢查中行息肉摘除、止血等胃鏡治療患者。為避免同一病室的患者,在同一時間內執行不同的進食方案可能產生誤解而干擾試驗方案的執行和結果,我們將單月行消化內鏡檢查的患者列入實驗組,雙月行消化內鏡檢查的患者列入對照組。實驗組300例:男177例,女123例;年齡18~61(45.73±9.52)歲;胃鏡檢查220例,腸鏡檢查80例。對照組300例:男171例,女129例;年齡18~61(45.73±9.52)歲;胃鏡檢查220例,腸鏡檢查80例。
1.2方法
兩組患者內鏡檢查前均禁飲、禁食6~8 h,腸鏡檢查者術前常規清潔腸道。檢查前5 min由麻醉師經靜脈滴管滴注芬太尼0.3~0.5 μg/kg,之后再予丙泊酚1~2 mg/kg,以10 s靜脈推注40 mg的速度,待患者進入睡眠狀態、睫毛反射消失、全身肌肉松弛時插鏡。檢查過程中麻醉師視患者反應情況酌情追加丙泊酚用量,持續吸氧,心電監護。檢查結束后待患者意識完全清醒送回病房。實驗組檢查結束后30 min(從拔出內鏡開始計時)開始進食,對照組檢查結束后2 h開始進食。兩組患者均給予溫涼(32℃~37℃) 的流質或軟食飲食,進食時注意細嚼慢咽,食量不宜超過200 g,禁忌粗糙、堅硬、甜膩、酸辣食物。患者進食期間做好飲食指導和并發癥的觀察。
1.3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進食前焦慮、口渴、饑餓程度,評分按0~10分標尺給予定量,10分為嚴重焦慮、口渴、饑餓,0分為無焦慮、口渴、饑餓[2]。②兩組進食前低血糖反應和低血容量發生率。低血糖反應判斷[3]:發作時出現低血糖癥狀,測手指毛細血管血糖小于2.8 mmol/L;低血容量判斷[2]: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疲乏無力、四肢濕冷、脈率>100次/min,脈壓<30 mmHg。③觀察兩組患者檢查前后大便隱血試驗。④觀察兩組進食后嗆咳、誤吸、腹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2結果
2.1兩組進食前焦慮、口渴、饑餓程度比較
實驗組進食前焦慮、口渴、饑餓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0)。見表1。
表1兩組進食前焦慮、口渴、饑餓程度比較(n=300,分,-±s)
組別焦慮口渴饑餓
實驗組4.63±1.564.21±1.874.62±1.75
對照組6.47±1.436.74±1.927.96±1.83
t14.241116.350122.847
P0.00000.00000.0000
2.2兩組進食前低血糖反應和低血容量發生率比較
進食前實驗組發生低血糖1例,發生率為033%,對照組發生8例,發生率為2.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609,P=0.0439);實驗組無一例發生低血容量,對照組發生低血容量6例,發生率為2.0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3127,P=0.1283)。
2.3兩組檢查前后大便隱血試驗結果比較
檢查前后兩組大便隱血試驗結果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3191、0.5210)。見表2。
表2兩組檢查前后大便隱血試驗結果比較(n=300)
組別檢查前
(-)(+)(++)(+++)(++++)
檢查后(-)(+)(++)(+++)(++++)
實驗組2591513852421918156
對照組24819171062352420147
u1.22890.6419
P0.31910.5210
2.4兩組進食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進食后實驗組嗆咳、誤吸、腹痛、惡心、嘔吐總發生率為567%,對照組總發生率為4.33%,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641,P=0.4537)。見表3。
表3兩組進食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300)
組別嗆咳誤吸腹痛惡心嘔吐總發生率(%)
實驗組00 105217(5.67)※
對照組1074113(4.33)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0.5614,P=0.4537。
3討論
隨著護理學的發展,傳統的消化內鏡檢查飲食護理常規受到了挑戰。消化內鏡檢查是目前診斷消化系統疾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術后禁飲、禁食2 h已作為消化內鏡檢查術后護理常規在臨床上沿襲多年[4]。隨著無痛消化內鏡檢查的推廣與應用,這項護理常規被醫護人員照搬沿用于無痛消化內鏡檢查后的患者。消化內鏡檢查患者在檢查前已按要求空腹6~8 h,同時患者在檢查前可能需要經歷較長的候診時間,故行無痛內鏡檢查患者空腹時間往往長達11 h甚至以上。長時間的禁飲、禁食,易使患者出現明顯的焦慮、饑餓、口渴、低血糖甚至低血容量等不良發應[2];饑餓易使患者交感神經興奮,引發煩躁、緊張、焦慮心理[5],這些負性心理對機體造成強烈的應激,導致應激激素大量釋放,給患者的預后產生不良影響,同時,焦慮可以誘發或加重消化性潰瘍。在以往的護理工作中,我們發現部分患者未遵照醫囑,在消化內鏡檢查后即刻擅自進食,發現后經過密切觀察,患者未出現嗆咳、誤吸、惡心、嘔吐、腹痛等不良反應。因此,為了體現醫療護理的人性化,在征得醫生的同意后,我們開始嘗試讓部分病情穩定、無飲食禁忌的患者在消化內鏡檢查術后30 min進食,發現患者在神志清醒、咽喉部麻木感消失的情況下,給予進食是安全的,且有利于促進患者的康復[6]。
無痛消化內鏡檢查時需靜脈麻醉,麻醉后30 min內部分患者仍有嗜睡現象[7],嗜睡期間患者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較遲鈍,如果進食可有嗆咳或誤吸等危險,同時檢查過程中部分患者需鉗取活組織進行病理檢查,造成胃黏膜的微小創面,如過早進食粗硬食物易對局部產生刺激,而導致胃肌痙攣和胃液反流,引起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8]。無痛消化內鏡檢查中,我們用的麻醉劑為芬太尼與丙泊酚聯合應用。丙泊酚是新生型靜脈麻醉藥,其作用特點是[9]:起效迅速,1 min即入睡,蘇醒快,一般停藥后5 min即蘇醒,安全且有一定止嘔作用。丙泊酚與芬太尼聯合應用,具有意識恢復快,減輕對呼吸的抑制作用,減少嗆咳、體動反應等不良反應的優點[10]。綜合考慮以上因素,我們把無痛消化內鏡檢查術后進食時間定為術后30 min。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進食前焦慮、口渴、饑餓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P<001),且進食前低血糖反應發生率亦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檢查前后大便隱血試驗結果及進食后嗆咳、誤吸、腹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無痛消化內鏡檢查患者術后30 min進食,可增加患者的舒適感,減輕焦慮、口渴、饑餓程度,降低低血糖反應,且不增加因進食引起的不良反應和消化道出血癥狀,是安全、可行的,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亞莉,周玲,李亞紅.4000余例無痛胃鏡檢查的觀察與護理體會[J].山西醫藥雜志,2010,39(10):10341036.
[2] 繆滔,潘佰靈.縮短胃鏡檢查后禁食時間對病人影響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7):637638.
[3] 吳標良.腫瘤相關性低血糖的研究進展[J].右江醫學,
2012,40(1):104106.
[4] 尤黎明.內科護理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55.
[5] 黨君英.胃鏡檢查術后進食時間的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5):5859.
[6] 崔桂蘭.胃鏡檢查后能否立即進[J].實用醫技雜志,2002,9(10):782.
[7] 徐富星,季大年.無痛苦消化內鏡技術臨床應用現況[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5,25(3):221222.
[8] 成仲琴.無痛胃鏡不良反應994例分析[J].四川醫學,2011,32(2):248249.
[9] 邱德葉,孫晶晶,黃靜波.丙泊酚靜脈麻醉用于胃鏡檢查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8):15331534.
[10]楊玲玲.丙泊酚聯合芬太尼靜脈麻醉在無痛人流中的應用觀察[J].右江醫學,2010,38(6):673674.
(收稿日期:2014-05-13修回日期:2014-06-07)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