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華,李學靜,于麗艷,韓薇薇
(1.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天津 300222;2.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 300222)
逆向選擇效應下食品安全違法防控對策研究
——基于雙價動態博弈模型
王殿華1,李學靜2,于麗艷2,韓薇薇2
(1.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天津 300222;2.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 300222)
從食品安全信息不對稱的特點出發,模擬食品生產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雙價動態博弈關系。準分離狀態下食品交易市場中博弈雙方存在雙贏交易(安全高質、聲稱安全高質、購買)、檸檬市場(不安全劣質、聲稱安全高質、購買),以及雙虧局面(安全高質、聲稱安全高質、不購買)3種結果。研究表明,只有加大違法食品企業的違法成本,改善“假冒”安全的劣質食品市場占有率高的局面,拓寬消費者的信息渠道,在以后連續的食品交易市場中才能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達到預防市場逆向選擇的效果。
食品安全;動態博弈分析;違法成本;準分離均衡;逆向選擇
食品生產者與消費者在掌握有關食品質量信息方面具有典型的信息不對稱性。食品生產者掌握其全部信息量,而消費者所獲得的有關食品安全的信息則主要來自生產企業的宣傳,消費者顯然處于信息獲得的劣勢地位[1]。由于食品生產者與消費者掌握食品質量信息不對稱,市場必然會出現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一些企業企圖用最低的成本獲取更高的利潤,面臨這種高收益的誘惑,不惜冒風險采用違法手段進行大規模生產,“假冒”安全的劣質食品充斥著整個食品市場,安全食品企業難以讓消費者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產品,同時消費者也無法掌握市場中產品的真實信息,嚴重影響了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
博弈論在食品安全領域已有部分研究成果,徐振偉用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對食品衛生安全監管中經濟主體之間的博弈進行了具體的分析[2]。然而結果表明,對食品企業的集中整治和重罰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對監管部門的失職嚴厲追究,會有效降低食品企業造假問題發生的可能性。卿樹濤分析了不對稱信息條件下食品質量安全問題[3]。阮平南等利用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和動態博弈模型分析假冒偽劣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博弈,找出了博弈雙方達到帕累托最優的條件,并提出一些具體可行的管理策略改善商品市場的假冒偽劣現象[4]。閆禹等運用不完美信息動態博弈的原理和模型,闡釋了逆向選擇現象形成的機理,并進一步探討了消費者組織的監管作用,通過向消費者傳遞信息及提升假冒者的風險和成本,以降低和防范逆向選擇行為的發生[5]。
對于食品市場交易的雙方——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博弈分析大多數模型的建立是在完全信息靜態博弈的基礎上,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是指每一參與者都擁有所有其他參與者的特征、策略及得益函數等方面的準確信息的博弈。然而在食品市場中,由于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消費者與生產者同時行動且消費者不完全知道生產者的真實類型。食品交易市場的逆向選擇狀態下,消費者利益、安全食品生產商與違法食品生產商利益不均衡,這一點,卻是人們研究一系列此類問題的最終目的。
筆者通過建立食品交易市場中食品生產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雙價動態博弈模型,對食品交易市場中的食品生產企業的違法問題進行淺出卻又可信的分析。該博弈的特征,與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中信號傳遞博弈的3類精煉貝葉斯均衡中的準分離均衡完全吻合[6],博弈過程中所討論的買賣雙方的行為都以市場為主導,不存在政府等干預,并能在博弈過程中根據市場規律,以理性假說為依據,對對方做出正確的估計[7]。文中將以準分離均衡為基礎進行研究,在汲取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將模型的建立與市場逆向選擇的狀態緊密結合,分析了“假冒”安全的劣質食品市場占有率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影響,進而探討消費者的選擇行為與企業利益函數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提高違法成本可為完善和保障食品交易市場提供重要依據。
由于食品市場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生產企業為了追逐利益,節省成本,在時機成熟時,出于僥幸心理,可能違規操作,降低食品的安全成本,從而造成食品的安全隱患,而本該盡監管之職的政府職能部門對生產者的監督力度不夠,對消費者的引導和保護措施環節薄弱。消費者無法確認食品生產商生產的某種食品的真實類型,只知道安全食品和不安全食品(相對而言)出現的概率,消費者根據食品生產商的聲明類型,出售的價格和自己的判斷決定購買。而食品生產企業的效益取決于食品的真實類型和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在現實生活中食品交易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理性的,都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因此,不存在安全食品生產企業聲稱自己產品為不安全低質的可能。也就是說安全食品生產企業,在銷售產品時必然會聲稱自己的產品安全高質量,而違法食品生產企業,在銷售產品時聲稱類型則有高質和低質2種可能。該模型的參與人為食品交易雙方,即食品生產商與消費者,食品生產商在信息上有絕對優勢。暫不考慮收入對人們購買的影響,則消費者的決策可以表達成:高價購買高質產品PH,低價購買低質產品PL,按照信號博弈的表示方法,該博弈可表示為:
自然抽取食品生產商的類型gi(i=1,2),安全高質食品企業和“假冒”安全劣質食品企業,分別記為g1和g2,抽取的方法是從食品生產商類型集合G={g1,g2}中以先驗概率P(g1)、P(g2)隨機抽取,P(g1)+P(g2)=1。消費者在聽到生產者的聲明類型gj后,可以選擇購買ak,(k=1,2),分別表示購買和不購買。
食品生產商的得益函數為Us={gi,ak},令食品生產商的生產成本為C(gi),令食品生產商制定的價格為V(gi),由于政府對假冒者違規貼標簽給予處罰,令商品生產商需承擔的風險成本為C(r),則食品生產商的單位產品銷售收益函數為:
Us={gi,ak}=V(gi)-C(gi)-C(r)
(1)
“假冒”安全的劣質食品市場占有率直接影響消費者的判斷,當生產商的真實類型為g1時,生產商的聲明類型也為g1,當生產商的真實類型為g2時,生產商以概率μ聲明自己的類型是g1,以概率1-μ聲明自己的類型是g2。
(2)
(3)
在式(2)和式(3)中的2個條件概率P(g2/g1)和P(g1/g1),第1個g代表生產商真實類型,第2個g表示生產商的聲稱類型,也就是說當生產商聲明自己的類型是g1時,消費者以概率α選擇接受PH并購買,以概率1-α選擇不購買,當生產商聲明自己的類型是g2(即μ=0時),消費者以概率1接受PH并購買。模型表達詳見圖1。
圖1 食品交易的雙價博弈模型表述
2.1 從消費者角度分析
2.1.1 生產者聲明類型為g1,賣方要高價時。在生產者聲明為g1產品時,消費者有購買和不買2種選擇,而其最終選擇則是得益大者,根據前述各自的概率分析,得出:
消費者選擇=max{P(g1/g1),P(g2/g1)}=max{α,1-α}
2.1.2 生產者聲明類型為g2,賣方要低價時。當生產者聲明類型為g2時,消費者有購買和不買2種選擇,消費者選擇購買高價產品的收益PH大于選擇購買低價產品的收益PL,而其最終選擇仍是得益大者。因此,消費者以概率1接受PH,并購買。
2.2 從生產者角度分析 在該博弈中,生產者有2種選擇,聲稱自己的產品為g1或是g2,這取決于生產企業的誠信程度,對生產者收益的分析,比對消費者分析要復雜些,因為生產者收益的取否,必須建立在消費者的行動上,即購買與不買。
生產安全高質食品時,企業作為理性經濟人,只會聲明自己為g1產品,此時企業的收益函數為:U1=α[PH-C(g1)]。生產“假冒”安全的劣質食品時,由于企業有2種選擇,聲明自己為g1或g2,當企業聲明自己產品類型為g2,賣低價時,消費者以概率1選擇不買。當企業聲明自己產品類型為g1,賣高價時,無論消費者購買否,由于違法企業想以次充好賣高價,政府會對假冒者違規貼標簽給予處罰,商品生產商需耗費一定風險成本(違法成本)。此時的企業收益函數為:U2=α[PH-C(g2)-C(r)]-(1-α)C(r)。根據動態博弈的逆推歸納法,對企業來說,其安全的食品生產企業的收益U1肯定要大于違法食品生產企業的收益U2時,才能防范逆向選擇發生和保證食品市場健康發展。即必須有:C(r)>α[C(g1)-C(g2)]。在這里,加大制假企業的違法成本對遏制造假行為保障和完善食品交易市場能起到一定作用。
對上述分析進行綜合,即可得到在準分離博弈下食品生產企業和消費者雙方的博弈結果:消費者在生產者聲明自己類型為g1時,會以α的概率選擇購買,以概率1-α選擇不買,而企業在生產安全高質食品和不安全劣質食品的情況下,都會聲稱自己產品的類型為g1:當真實類型為g1時,只會選擇聲稱類型為g1,當真實類型為g2時,企業會試圖利用信息不對稱,迷惑消費者,那么雙方博弈的結果就包括3種可能性,即(安全高質、聲稱安全高質、購買)的雙贏交易,(不安全劣質、聲稱安全高質、購買)的檸檬市場,以及(安全高質、聲稱安全高質、不購買)的雙虧局面。
從以上的結果看出,從一次單獨的購買行為中,生產商聲明自己的類型是安全高質食品時,無論食品是否安全,由于信息不對稱,消費者以高價和低價購買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而在食品交易市場上,買賣雙方的博弈是連續不斷發生的。因此可以預見,安全食品企業與違法食品企業共存于食品市場,根據生產商的策略和消費者的判斷,會使假冒“安全”的劣質食品搶占一部分市場,安全食品企業從而要承擔一定的經濟損失。進一步放寬假設,違法食品企業由于成本低,在同種產品的競爭環境下,可以低于安全高質食品的價格出售,在“假冒”安全劣質食品在市場中占有一定比例情況下,消費者無法識別產品真實類型,出于成本考慮,愿意支付的價格不會高于期望的價值,長此以來食品市場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這種由于信息不對稱,消費者無法識別產品質量而不愿高價購買,最終導致安全優質產品退出市場,“假冒”安全的劣質產品搶占市場的惡性循環的過程,稱為“逆向選擇”。
4.1 結論 由上述模型可知,“假冒”安全劣質食品生產企業的違法成本是決定市場類型的決定因素,因此提高違法企業的違法成本是防范市場逆向選擇和保障并維護食品交易市場安全的關鍵。此外,消費者自身進行產品信息的搜集以及政府、消費者協會等多渠道地向擁有信息量比較少的消費者提供產品信息和咨詢服務,也是改變消費者所處逆向選擇地位的重要手段。
目前,食品違法犯罪行為在處罰力度設定不夠合理,沒有達到徹底剝奪違法犯罪分子再次違法犯罪的條件和能力,也沒有考慮到假冒“安全”劣質食品的市場占有率以及違法犯罪對消費者利益以及安全食品生產企業利益的影響,該研究結論,對于我國提高食品安全違法成本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并對我國不斷完善和加強食品交易市場建設,杜絕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改善生產食品信息的不透明度提供了有力的依據。食品安全違法問題是目前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時期面臨經濟、制度、文化、道德等多方面問題的一個集中縮影,需要企業、政府、社會公眾共同的努力。
4.2 建議
4.2.1 提高違法成本,加重經濟懲處力度。按食品安全法規定,罰款上限是“貨值金額十倍以下罰款”或“十萬元以下罰款”。經濟處罰過低導致法律失去應有的威懾力,應提高食品安全違法成本,在道德與市場經濟的本性互斥的背景下借助提高違法成本,催生與挽救企業道德。對食品市場中假冒食品占有率比較高的食品類型,加大處罰力度。改進罰款的計算標準,加大違法的經濟成本,對有違法所得的處罰應當重于沒有違法所得的,將假冒“安全”的劣質食品在食品市場中的占有率以及對消費者和安全食品企業的影響程度考慮到罰款的計算當中,重新計算后的罰款標準大大提高了罰款的數額,增加了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經濟成本,對遏制違法行為的發生有很大的作用。
4.2.2 依法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完善立法體系,提高《食品安全法》法律效力的層次,加大《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的力度,在考慮計算基準時建議以消費者的實際損失為準。同時加強司法追究,確保對犯罪分子刑事責任追究到位,情節嚴重者絕不能一罰了之。建議同步修改食用農產品質量法,把食品安全的源頭環節納入立法的視野,建立健全嚴格的食品退市、召回和銷毀管理制度。
4.2.3 加大食品安全行政問責力度。嚴格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食品企業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負首要責任,要建立食品安全信用制度,建立全國聯網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統,及時向社會公布食品生產經營者的信用情況,確保相關人員一旦有食品安全違法記錄,一定時期內不得從事相關職業,對失信行為予以懲戒。完善食品安全政策法規,著力解決違法成本低的問題,落實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加大行政問責力度。
4.2.4 拓寬消費者信息渠道。消費者組織可以在相關的行業主管部門協助下,保護消費者充分享有知情權,努力增加消費者對生產廠家產品信息了解的渠道。通過各地區、各級別的消費者組織,搜集和匯總來自市場占有率比較高的“假冒”安全劣質食品企業產品的相關信息,依托信息網絡拓寬公開的途徑,傳達給消費者。
[1] 狄琳娜.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經濟學分析與制度建議——基于違法成本視角[J].經濟問題探索,2012(12):36-40
[2] 徐振偉.重罰還是問責——基于博弈論視角對食品衛生安全監管問題的分析[J].經濟師,2011(9):57-58.
[3] 卿樹濤.不對稱信息條件下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研究——文獻綜述[J].理論前沿,2011(10):247-248.
[4] 阮平南,桑洪峰.假冒偽劣商品交易的博弈分析[J].經濟論壇,2009(3):113-114.
[5] 閆禹,于澗.消費者組織在防范綠色產品市場逆向選擇風險中的作用——基于雙價博弈模型的分析[J].消費經濟,2013,29(3):43-45.
[6]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 楊紅,楊淑娥,張棟.產權交易定價策略博弈分析:基于準分離均衡的研究[J].軟科學,2006(3):28-31.
Preventive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Food Safety Violations under Adverse Selection Effect Based on Double Price Dynamic Game Theory
WANG Dian-hua et al
(Food Safety Strategy &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Economics & Management College, Tianjin 300222)
From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safety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is paper simulated the game relation between food production enterprises and consumers. It pointed out that both players of one to one in the food trade bring about three kinds results of win-win transactions (safety, claiming safety, purchase), lemon market (unsafety, claiming safety, purchase), and dual deficit situation (safety, claiming safety, not purchase) on the quasi-separating equilibrium.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only when we increase the cost of illegal unsafe food companies, improve the "share high aspect of counterfeit" of unsafe food, and expand consumer access to information, it will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food safety violations to prevent market adverse selection effect.
Food safety; Dynamic game analysis; Illegal cost; Quasi-separating equilibrium; Adverse selection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我國食品安全風險防控研究”(12JZD03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食品安全戰略研究”(11BJY119);天津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天津市食品產業轉型升級——制度激勵與發展路徑”(20132401);天津市哲學社科規劃課題“全球價值鏈重塑對天津食品產業升級的啟示”(TJYY13-053)。
王殿華(1965- ),女,黑龍江訥河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技術經濟、戰略管理研究。
2014-05-04
S-9
A
0517-6611(2014)15-047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