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松,李曉輝
(合肥工業大學 經濟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現狀的實證研究
——以合肥五所高校為例
王孝松,李曉輝
(合肥工業大學 經濟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高校學生公民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對每個公民提出的最基本行為規范。高等學校是系統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大學生是道德建設的重點人群。加強高校公民道德教育,不斷開展社會主義道德教育,高等學校責無旁貸。本文通過對合肥五所高校學生德育的調查,分析高校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現狀,借鑒國內外先進理念,提出對措,促進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發展。
公民道德教育;重要性;現狀;途徑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提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務之一是“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要“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并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因此高校理應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教書與育人緊密結合起來基礎上,切實加強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不斷促進和提升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正確認識和對待現實,以及促進學生自身完善與全面發展。
(一)加強高校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是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觀要求。理想信念是人生自身價值、人生意義和目的的集中體現。大學生理想信念如何,直接關系著黨的事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敗,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戰略問題。因此解決好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問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全面加強學校德育體系建設,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緊密協作的教育網絡,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高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組成部分,要深入開展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不斷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大學生頭腦,幫助大學生樹立起社會主義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培育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二)加強高校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切實解決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提高各級各類教育質量,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為國家發展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支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深入進行素質教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不能只重文化知識,更要重視人格的塑造和情商的提高。因此高校要在尊重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基礎上,堅持質量為本、創新為魂,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德育為先、立德樹人,加強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科學規劃大學各階段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積極改進學校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逐步改變目前的“重知識輕素質、重智育輕德育”現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和現代化水平。
(三)加強高校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是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本質要求。中國共產黨始終把青年看作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青年大學生的素質特別是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日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尺度。胡錦濤同志在紀念中國共青團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證。”這說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必須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因此,他勉勵青年要堅持高尚品行,“一定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品德修養,弘揚傳統美德,倡導新風正氣,用高尚的道德行為推動全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強高校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堅持知行統一,建立道德教育的有效載體,加強道德實踐,培養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接班人。
基于高校加強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筆者選取合肥市的五所高校的500名學生,從年級結構、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修養、周圍同學素質等方面,對高校的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現狀進行深入調查和分析,為加強高校公民道德教育建設提供實證依據。
(一)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主要選取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五所高校的學生為調查對象,這五所學校分別為: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合肥學院,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500份,回收率為100%,最終有效問卷492份,有效率為98.4%。
(二)問卷設計
根據文獻和實際調查,本調查有針對性的設計和編寫問卷,并在合肥市五所高校進行無記名的問卷調查。問卷共有30題,涉及年級結構、學校不文明現象、學校開展道德教育情況、低年級社會公德情況、高年級職業道德教育情況、個人得到修養等方面,問題設計遵循了有關問卷制作方面的具體原則,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問卷的效度。
(一)調查對象年級結構結果

表1:調查對象年級結構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本次調查對象,高年級和低年級的比例各占50%,這樣對我們以后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結構可以做一下詳細的比較。
(二)周圍存在不道德的現象分析

表2:周圍存在不道德的現象
調查顯示,5.4%的同學認為對于撿到財物據為己有的不在少數,周圍很多同學都會存在這樣的現象。17.3%的學生認為,自上大學以來,很多同學放松對自己的約束,存在著很多違紀違規的現象,最為突出的是考試作弊。23.8%的同學認為,周圍存在著很多亞文化,比如課桌文化、廁所文化、墻壁文化等等,這些都嚴重影響和諧班級、文明教室、和諧校園的建設。除此之外,20.2%、12.5%和5.5%的同學認為,周圍還有不少存在不遵守交通規則、不尊重別人不守信的現象。
(三)周圍存在不道德的現象原因調查

表3:周圍存在不道德的現象原因調查
據調查,40.3%的同學認為,社會環境對個人或者集體的社會公德的影響比較大,特別是大環境的價值觀引導和先進人物的表率作用。98.2%的同學認為,個人修養是影響社會公德的首要因素,在學校形成的價值觀、人生觀等,都會影響著自我行為的表現。其次,82.6%的同學認為,家庭教育是第二原因,因為,家庭是個人的第一課堂,父母的教育起著關鍵的作用。第三,學校教育也是影響社會公德的重要因素,76.9%的同學認為,學校開展相關的道德教育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起著重要作用,除此之外,61.5%的同學,網絡是展示個人素養的一個重要平臺,隨著社會網絡化,網絡的宣傳、合理使用,對大學生的道德水平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還有46.2%和40.3%的同學認為,輿論導向和社會環境也是原因之一。
(四)高低年級社會公德對比

表4:高低年級社會公德對比
通過調查和分析,低年級同學認為周圍存在不道德的現象比例明顯的低于高年級的比例,28%的高年級同學認為周圍存在著考試作弊等違紀違規現象,而只有6.6%的低年級同學認為存在這種現象。40.6%的高年級同學認為存在著課桌文化、墻壁文化等亞文化現象,而只有6.9%的低年級同學認為存在著這種現象。通過對比發現,通過大學教育學習,在自身素質提升的前提下,會有不少同學存在著明顯的不道德行為,而且比低年級的同學嚴重的多。
(五)高低年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對比

表5:高低年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教育對比
表5中顯示,大學生接受社會公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的平均比例為25.7%、23.5%,這表明學校道德教育體系需要進一步改善。
鑒于高校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現狀,高校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有針對性地開展高校學生公民道德教育。
(一)積極借鑒國內外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的先進經驗,提高高校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實效。盡管社會制度、歷史文化以及意識形態方面不同,但是對于公民道德教育,各國公民德育教育存在著一些可以相同之處和可供借鑒的先進經驗。各國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都意識到公民道德教育對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性,提出了許多德育模式。如美國的高中生、大學生必須學習公民教育課;新加坡,從小學到大學有一套公民道德教育的課程體系與實踐體系,有力的促進國民素質的提升。我國高校應在如何抓住建設和諧社會、文化強國的歷史機遇上,不斷總結國外先進經驗,重視繼承和發揚我國的優良傳統,倡導和弘揚儒家倫理道德的現代價值,在開設正式的課程的同時,輔之于各種自由靈活的公民道德實踐活動,不斷深化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二)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公民道德教育實踐活動。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開設公民道德專題課程,發揮理論課程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的主陣地和主渠道作用;實施“公能”素質教育,提升大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辨別是非的能力。除此之外,要發揮社會實踐這一“第二課堂”的教育功能,引導學生參與自由靈活的公民道德實踐活動。大力弘揚雷鋒精神,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的志愿者活動;開設“公民道德大講堂”或者“修身學堂”,經常性“文明禮儀進課堂”;積極開展了“文明行動”系列活動,組織大規模、多層面的義務植樹、無償獻血、保護環境、普法宣傳、安全教育等公民道德實踐活動;充分利用高校文化建設、歷史博物館、歷史紀念館等多種公民道德教育資源,進行革命歷史和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校情教育;積極宣傳塑造道德典型,彰顯“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作用。
(三)構建分年級有針對性的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體系。根據各個年級大學生呈現出的不同特點和主觀需求,有針對性地構建分年級的公民道德教育體系。低年級注重開設社會公德、個人品德教育,家庭美德等相關課程,開展生涯規劃和理想信念教育,加強“三德”“四有”“五愛”教育,引導低年級同學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習慣作風;高年級注重開設職業道德、誠信教育和創新能力等相關課程,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感恩意識培養,引導高年級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為高年級學生步入社會提供基礎。在大學期間,還要構建學生公民道德教育評價體系,將公民道德教育評價工作納入學生工作的獎學助貸和就業中去,引導學生學會感恩,養成回報社會、回報母校、回報父母的優良品德。
(四)充分發揮學生黨團組織在公民道德教育工作中的協同管理作用。高校學生組織、黨支部或小組是大學生活動的重要基地和第二課堂,也是校園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陣地,在學生中具有較強的影響力。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充分發揮黨團組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黨員組織在教育、團結和聯系大學生方面的優勢,發揮學生社團、黨支部或小組在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工作中的協同管理作用,發揮大學生主體地位,積極開展具有特色、具有吸引力、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的公民道德教育活動,促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高校公民道德教育建設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的努力。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了解加強公民道德建設重要性的基礎上,有義務、有責任借鑒各國公民道德建設的成功經驗,不斷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不斷促進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的補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