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正梅
摘要: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結合點、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切入點、促進農村發展的增長點,正在全國各地廣泛開展。為全面了解武漢城市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通過發放調查表格210份,走訪典型村21個,對圈域內部分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總結了目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五種典型模式,以期為推進武漢城市圈新農村建設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武漢城市圈;新型農村社區;模式一、發展新型農村社區的意義
新型農村社區是在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在農民自愿、農戶自立、生態自然的前提下,通過村莊合并、集約發展,形成新的居住模式、服務管理模式和產業格局,把農村新社區建成農民生活富裕、生態環境優美、社會保障體系基本成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農村社會基本單元。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農村人口轉移加快,自然村落萎縮,農村留守人員生產生活困難問題突出;依托舊村莊進行新農村建設投資不足,缺乏規劃的公私建設項目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空巢村占用大量土地,耕地經營規模小,農業產業化轉型急需新的機制體制保障;由于城鎮化和工業化占地,部分農民失去耕地或大大減少可用土地,舊有村莊需要拆遷集并;新建的農村社區有些脫離了原有的村集體范圍,村民自治組織失去經濟基礎,需要國家支持才能維持基層服務體系。這些因素已經成為農村社區變遷后必須面對的問題。
新型農村社區與城市社區相比,社區居民仍然以務農為主,但生產、生活服務條件和居住環境、社區管理模式將趨近城鎮標準;農產品加工、休閑旅游、社會化服務等產業發展可衍生大量新的就業崗位,部分農民“離土不離鄉”實現就近轉業,收入大大提高;農村社區可聚集較多的人口,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節約的土地可為社區發展提供建設資金;新型社區在“城鄉一體化”背景下規劃建設,從長久來看,可形成城鄉互動,也為新型城鎮化開辟了新的道路。
二、武漢城市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現狀
武漢城市圈現有村民小組約1.36萬個,農村人口約1450萬人。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對武漢城市圈意義重大,同時任務也很艱巨。2006年以來,武漢城市圈各地高度重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切實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各地堅持以科學規劃總領新型農村社區建設。2005年,武漢市開始了“家園建設行動計劃”,編制《武漢市新農村建設空間規劃》,規劃將全市2087個建制村建設成為512個農村新社區。鄂州市提出了“全域鄂州”的理念和“城鄉統籌,以城帶鄉”的方針,并具體提出了構建以1個主城區為中心,3座新城為支撐,10個特色鎮為節點和106個中心村為基礎的四位一體的“1311”城鄉建設規劃格局,引導農民向106個中心村和47個城鎮新社區集中。赤壁市確定了分別以建制鎮、建制村、自然村為試點單位的三種模式。英山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高起點規劃一步到位、高標準建設分步實施”的總體原則,科學布局村莊內山、水、林、田、路、房的保護與建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設計風格。仙洪試驗區實行跨區域、大范圍、綜合性試驗,在《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總體規劃實施綱要》的指導下,形成了市、縣、鄉鎮、村四個層面的規劃體系。2007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社區建設推進社區服務的若干意見》,武漢的東西湖區、黃石的大冶市等7個縣市區被列入“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縣(市、區)”,黃陂、新洲區和孝感市被納入“湖北省級農村社區建設實驗縣(市、區)”。
在省委省政府強有力的領導下,武漢城市圈內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呈現穩步推進的良好態勢。基礎設施大大改善:武漢市著力開展了“四通四改一化一室一場”基礎設施建設;鄂州市建設了城鄉一體的“六網”工程;赤壁市實現了道路、電話、有線電視村村通,改水、改圈、改廁、建沼氣。鄂州市在試點社區建立了“1+8”模式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赤壁市按照“七個一”來建設社區服務中心。
從總體上講,新農村建設是否應該向新型農村社區方向發展,人們還存在著認識不足的問題,雖近年來河南、江蘇、浙江等省已將農村新型社區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新階段,但湖北尚未做出安排,武漢城市圈是國家兩型社會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資金缺乏、農村社會管理創新不足和體制動力機制尚未形成等成為制約農村新型社區發展的主要因素。
三、武漢城市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幾個成功典型
通過對205份有效回收的新農村發展調查表和走訪的21個典型村莊情況分析,認為目前圈域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出現的五種典型模式。
(一)旅游帶動模式——武漢市東西湖石榴紅村。位于武漢市東西湖區的石榴紅村,全村73戶共210人。全村居民均以種植蔬菜為生,農民收入少,居住環境臟亂。 從2005年開始,慈惠街工委、辦事處實施“旅游富民”戰略,將休閑旅游與都市農業相結合,著手對石榴紅村進行改造。累計投資2600多萬元將舊民房按照徽派建筑風格整舊一新,同時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在此基礎上發展以“吃、住、采、游、釣、樂”為主體的“農家樂”鄉村旅游業、綠色蔬菜種植等。2004年,該村人均收入僅3700元,到2012年,人均收入上升至19000元,石榴紅村目前已成為國家級“生態文明農村社區”。
(二)遷村騰地模式——江夏區法泗鎮怡山灣社區。武漢銀河生態新農村示范園區位居武漢市江夏區法泗鎮,在實施新農村建設項目前,園區內土地大量荒棄,人均可耕面積僅為1.88畝,農村居住條件惡劣,宅基地資源浪費嚴重。平均畝產不足400元,農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銀河生態園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以每畝每年600元的價格,以組為單位,逐步對大路村、法泗村和珠琳村等7個小組推進土地流轉,拆遷舊宅,由公司全額墊資包干建設可容納400戶的新型社區,已搬遷入住180戶,2009年納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區”。涉及農戶162戶、568人,有宅基地271.35畝,戶均占地1116.7m2,人均占地318.5 m2。考慮到項目區農民家有男丁需分戶居住,以及戶口在村內但常年在外的農民回家建房的要求,還建農民小區占地68.5畝,總計208戶,總建房面積30528 m2,配套設施面積1320 m2。新農村戶平150m2,不僅綠化、硬化、水、電、暖等基礎設施齊全,農民文化中心、安全保衛、體育健身等公共服務設施均已配套建設。土地流轉給農業企業后,企業對土地進行開發整理,配套水利、道路等農業基礎設施,使低于400元的畝均年產出增至2000多元。
(三)企業帶動模式——官橋八組。僅有農戶57戶,人口232人,耕地130畝的嘉魚縣官橋八組本是普通小山村,之前全村以種糧為生,集體經濟長期負債。在嘉魚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在各有關部門積極配合和田野集團大力支持下,計劃整合資金1700萬元,支持官橋村整村推進新農村建設。根據田野集團規劃的山、水、田、園、村、景“六個一”工程的新農村模式,按照“一企聯一村”的發展思路,農發行嘉魚縣支行已累計投放貸款1100萬元,為構建農民新村提供信貸支持。為進一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2010年以來,組里對全組為57戶人家興建、裝修農民別墅。
如今,田野集團已經興辦12家企業,集體總資產23.6億元,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3.2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45000元,官橋村已進入全省村級經濟前列。
(四)拆遷還建模式——東西湖區柏泉農場。武漢市東西湖區柏泉農場位于武漢市西北近郊,國土面積82.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414畝。下轄2個居委會、65個自然村、3117戶、12395人。以前,農戶居住分散,柏泉地區村灣占地面積大,平均每戶占地1.7畝,造成了大量土地閑置和浪費。
柏泉新農村建設采取政企聯姻的方式,結合拆遷還建,與武漢三江航天興隆投資有限公司攜手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柏泉農場進行資源整合、全面開發。通過對農場65個村中的52個村“遷村并點”,建設新村。還建新區項目規劃占地500畝,總建筑規模30萬平方米,計劃共安置52個拆遷自然村塆、2427戶、1萬還建農民,還建面積住樓房的按100%還建,住平房的按85%還建。整個還建區共投入4.32億元。農工從舊房搬遷到小區新居,住進了城市化的小區,生活條件大為改觀。
(五)自籌自建模式——英山村。英山村位居鄂州市城東新區,全村15個村民小組,共836戶3352人,人均區區三分地。2012年,村級經濟收入1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20元,比前幾年大幅度增加。
英山村注重建立和完善村民理事會制度。新農村建設的規劃、設計都是經村民理事會和村民充分討論且得到全村的支持而形成的,村民通過自愿捐款和無償勞動支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折合價值約200000多元,并有7戶村民自愿拆除老舊房屋、改建新房2700平方米。英山村支兩委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作用,先后協助鎮、村引進了銀龍管業等多個骨干企業,不僅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同時給村民帶來就業機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全面推進武漢城市圈新型農村社區發展的建議
當此“十二五”收官、“十三五”開局之際,為把武漢城市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推向新的階段。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提高認識、規劃先行。各級政府應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新舉措,以提高農村資源利用效率、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為核心,規劃建設符合武漢城市圈長遠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村社區。
(二)發展經濟、強化支撐。產業是農村新型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沒有產業的支撐,農村社區建設難以推進。因此,要積極培植社區主導特色產業,實現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以產業帶動促進社區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興辦特色產業項目,廣辟村集體增收渠道。
(三)創新機制、引導投入。要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動員社會資源、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等多種方式,建立農村社區建設的長效投入機制。要建立城鄉公共財政均衡投入機制,優化公共財政投向,提高涉農公共財政投入比例,整合涉農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繼續倡導部門和單位、企業結對幫扶農村社區;要引導社會資源投向農村社區,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農村社區服務和公益事業;要引導金融資源向農村配置。
(四)加強管理、統籌發展。完善農村社區基礎設施產權制度;創新農村社區建設投入、管理和維護機制;創建以提高農民收入為目的的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健全農村社會管理與服務體制,促進城鄉人口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 喻新安,劉道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探析[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 謝松保,張遠鳳,楊昌斌,范長林,佘易芳.關于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研究報告--以湖北省為例[J].中國民政,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