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鈺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如火如荼。與國外相比,我國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起步較晚,但進展較快,且力度較大。實體型生態工業園在經過大力建設、蓬勃發展后,存在的問題和弊端也逐步顯現出來。而虛擬生態工業園區正好彌補了實體型生態工業的先天限制,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關注,并被廣泛認為是循環經濟發展未來趨勢和重要途徑。
2014年5月9日,一期投資70億美元設立的三星(中國)半導體有限公司舉行竣工投產儀式,圍繞著這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電子信息行業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西安高新區從各個方面做了充足的工作。本文從綠色生態發展,可持續性發展的理念角度,以西安市高新區現實情況為基礎,借鑒國外成功經驗,進行實證分析,對三星電子項目構建有針對性的虛擬生態產業鏈的操作框架,闡述個人的一些觀點,以期為實踐提供參考。
一、虛擬生態產業鏈內涵
虛擬生態園是循環經濟下的一種虛擬運營模式,是由在物質、能源、技術等方面存在緊密聯系的獨立企業,借鑒食物鏈原理,通過契約關系建立的一個企業生態共生網絡,虛擬型生態工業園突破了空間尺度的限制,并不要求所有成員企業同處一個封閉區域,而是要求分屬不同區域的企業之間能夠共同遵從3R原則進行生產,形成產業鏈結合的工業生態系統共生網絡。
建設虛擬生態工業園的關鍵在于構建企業之間的虛擬生態產業鏈。在社會信息技術、交通網絡頗為發達的今天,企業之間經濟事項的往來也逐漸向基于某種契約關系下的以Internet等信息技術為核心虛擬化方式轉變。這就為虛擬化產業鏈的搭建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虛擬化產業鏈中,每個節點企業之間通過資源充分利用,風險成本共擔,最終達到提高競爭能力、獲得較高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一種動態聯盟的產業鏈的形式。
二、虛擬生態產業鏈建設案例分析
(一)以大型企業為核心,吸引相關聯企業形成虛擬產業
鏈。該模式的大型核心企業通常是污染企業或高耗能企業,為治理企業或當地污染問題而建立的,圍繞其運作的企業利用其副產品或廢棄物實現經濟價值。
以福建三鋼集團為核心的沙溪沿岸虛擬生態產業鏈建設屬于此種模式。三鋼集團充分考慮了資源供給和企業生產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建設我國首家“虛擬型生態工業園區”的設想,率先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型鋼鐵企業。利用“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反饋流程,將三鋼集團生產中的各種鋼鐵制品、礦渣、氧氣、煤氣、水和能量進行系統集成,實現區域的“熱電聯產、集中供氣、余熱回用”,組成一個結構與功能協調的生態鋼鐵工業產業鏈。產業鏈內各企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交通網絡,分別又形成鋼鐵物料鏈、氣鏈、水鏈、能量鏈、社會服務鏈等循環系統,通過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三鋼集團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清潔生產創新技術平臺,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和閉合的企業副產品交換網絡,基本實現了物料閉路循環,取得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
(二)以區域范圍內的產業發展為基礎,建立園區間及周圍企業間的生態產業鏈。該模式以區域范圍內產業發展或者工業園為基礎,相關聯企業之間通過將自己薄弱或欠缺的功能加以彌補,組成區域范圍內虛擬生態產業鏈。
正在組建的長三角虛擬生態產業鏈屬于該模式,在長三角地區有6個國家級示范生態工業園,同時還存在不少其他的工業園和企業,因此,幾個工業園相互合作,建立以蘇州的生態工業園為核心的園區,以核心生態工業園為主導,與長三角地區的生態工業園、工業園、企業等進行較為緊密的合作,進行資源整合,形成主導的產業鏈。
基于我國虛擬生態產業園建設的實際情況,結合西安高新區經濟基礎和技術現狀,本文認為以大型企業為核心,吸引相關聯的企業形成虛實結合型的產業生態鏈更具實踐性。
三、基于三星電子的虛擬生態產業鏈構建
(一)虛擬產業鏈框架構建。三星電子落戶西安高新區,累計投資過百億美元,建設全球最大的高端閃存芯片生產基地,將生產世界上最先進的10納米級MND閃存芯片(V-NAND)。此項目的建成投產,將大大提升西安高新區的產業升級、帶動相關產業及配套企業的發展。但是,該企業也存在著環保方面的潛在風險,其所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廢有機溶劑、廢酸等對環境有一定的危害。根據這種情況,西安高新區借鑒生態工業發展的最新理念,在充分考慮了資源、能源供給狀況和企業自身情況后,提出發展循環經濟,建設以該企業為核心的虛擬生態工業園的設想。
根據三星電子產業帶動力強、配套企業眾多的特點,西安高新區虛擬生態產業鏈的構建將以該企業生產鏈為主鏈,對配套企業群進行必要的技術改造,同時根據鏈條銜接的需要,在企業周邊地區吸引或尋求能循環處理該企業廢棄物的其他企業來進行補鏈,形成逐級利用的循環鏈,組織整個虛擬園區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將三星電子和配套企業生產的物料和資源進行系統集成,實現區域研發設計、原材料采購、加工生產、市場、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可以形成互相配合、互相合作、協同發展的良性互惠局面。
(二)產業鏈穩定運行機制。虛擬生態工業園區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虛擬生態鏈的打造是重中之重,必須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才能保證生態產業鏈的成功構建和維持穩定。結合現有理論成果和國內外實踐經驗,制定“三二二一”的西安高新區虛擬生態產業鏈穩定運行機制。
(1)三支持。信貸支持,對產業鏈上下游的供應商或者技術改造商進行專門的貸款或者聯合貸款,放寬貸款資格審批的條件。促進園區產業鏈的各個節點的企業相互合作,建立信任機制。資金支持,對于開展清潔生產、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成果大的企業給予實質性的獎勵;產業鏈節點上的每個企業在進行“廢料”資源交易時,將給予返款補助,以此鼓勵企業不斷改進生產工藝流程和清潔生產技術以削減成本,并努力滿足產業鏈下游企業的需求。產業聯盟支持,西安高新區將組建工業生態化產業聯盟,產業聯盟的組建具有較強的產業帶動作用,有利于集聚和整合創新資源,形成工業生態化產業技術創新鏈;同時也有利于推動相關產業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形成產業核心技術標準,支撐和引領產業技術創新,穩定的聯盟也是產業鏈穩定運行的保證。(2)兩壓力。區域內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和提高節能減排的標準,對于企業生產過程,要求節約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減所有廢物的數量和毒性,鼓勵廢棄物的再利用;對產品,要求減少從原材料提煉到產品最終處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響;壓力機制和動力機制一起構成園區的高門檻、高補助,引導企業進行生態化改造。(3)兩平臺。原材料采購平臺和廢棄物登記平臺是構建園區網絡信息集成共享平臺的主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按照循環的理念,對廢物資源進行集成組合,確定生態鏈上節點企業上下游物流供給與需求關系,確定廢物資源的流動方向、數量、時間及質量,實現廢物資源方便進行交易;另一方面,打造區域內“阿里巴巴”式原材料采購平臺,整合虛擬園區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形成園區內的生產、銷售銜接的生態工業鏈接。(4)一中心。技術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園區建立研發中心,聯合開發基礎和共有技術,對企業的工藝流程從總體進行生態改進,使產品的設計向可循環利用的方向發展。
結論:虛擬生態工業園的建設對我國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虛擬生態工業園還是新興事物,國內企業認識不夠,地方政府也還沒有明確指導機構及政策激勵機制促進虛擬園區的建設,但隨著我國生態工業技術的提高、環境管理體制的完善和生態環保意識的深入人心,建設大范圍、多方位的虛擬型生態工業園將成為大勢所趨。現在西安高新區的虛擬生態產業園建設正在積極的探索前行中,這同時也為我國深化和深入虛擬生態工業研究和實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 毛玉如,沈鵬,孫啟宏,等.基于電水鹽聯產的虛擬型生態工業園區研究[S]. 2006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
[2] 崔兆杰,謝峰.生態工業園理論與實踐教程.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