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安云 廖衛紅
摘 要: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方法,目前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是通過心理咨詢、課堂教學以及活動訓練等進行,隱性課程的教育沒有受到重視。充分挖掘隱性課程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先簡單分析了隱性課程教育的相關知識,重點講述隱性課程教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中的應用,希望能為相關人員帶來一些幫助。
關鍵詞:隱性課程;大學生心理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8-0174-0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為課程化發展,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完整的教育課程應該包括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所謂顯性課程是指其存在形式以及作用方式都是裸露的,非常明晰,目前高校大多數的教育課程都是顯性課程,隱性課程非常常見,如各種教學教材、教學活動以及課堂氣氛和校園環境等,通過各種內容改變學生的心理機能,在教育中隱性課程雖然有著重要作用,但是并沒有受到重視。本文為更好地說明隱性課程視域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先概述隱性課程的相關知識。
一、隱性課程概述
(一)隱性課程的特點
隱性課堂最早可追溯到美國20世紀60年代,目前還未形成統一的概念,一般認為是一種教學實踐活動。隱性課程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首先具有教育目標隱藏性,與傳統的課程意義不同,隱性課程不具有有計劃或者有組織的實施,其教育人的目的往往是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達到,由于隱性課程本身具有隱性特點,因此學生在隱性課程中往往會得到超過顯性課程的教育影響,這是教育者所無法估計的,對于顯性課程而言,教師可以預期到學習進度的安排,并通過一定的考核方式進行實現,但是隱性課堂則不能通過這種方式進行預期或者測試。
隱性課程在教育實踐中很多情況下,是通過環境來對學生產生影響,因此其教育對象具有公平性,非常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使學生能夠自由地接受教育,在無壓力的情況下,參與到課程中,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隱性課程具有教育內容豐富性的特點,隱性課程涉及學校中的方方面面,內容豐富多彩,如宿舍文化、校園環境以及教學教材等,既包括了物質方面的還包括了精神層次的,對學生本身來講,隱性課程涉及專業方面的知識、思維模式以及各種學習方法,還包括了各種非學術性的教學活動,如人際關系等。隱性課程的教育具有非常明顯的持久性和牢固性,隱性課程在教育中往往是通過潛在的教育模式對學生產生影響,這種影響一旦形成,如學生的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人生態度等就會長期存在下去。隱性課程的這些特點具有情感上的陶冶功能,非常適合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
(二)隱性課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隱性課程教育活動非常適合于大學生的發展教育,滿足了學生追求自由的需求,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隱性課程主要起到以下幾方面的作用,首先隱性課程具有認知導向功能特點,在教學活動中,隱性教育活動主要通過學生的態度和情感等來促進學生人格、信念等的發展,其中通過情感教育還能起到改善學生心理結構的作用,在培養學生的心智和性格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學生的認知活動往往是通過理論灌輸和環境的影響形成,在現實的校園環境中,從物質環境到人際關系以及校園教師儀表等都會為學生提供非常明確的形象差,為學生傳遞價值觀,對學生的心理發展起著導向作用。其次隱性課程具有陶冶學生情感的功能,心理教育研究顯示情感的產生需要在特定環境下,而隱性課程就具有這種特點,其形式豐富多樣,內容也比較復雜,涉及各個方面,在教育學生心理方面具有非常優越的條件。隱性課程既包括校園文化活動還包括了學習環境以及校風校貌等內容,這些都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必要條件,隱性課程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第三,人的個性往往是由各種因素綜合形成,對于受教育者來說,隱性課程具有隱性、間接的方式,它的實施沒有特定的需要,往往會在無形中影響學生的發展,學生在被教育的同時不會受到壓力的影響,非常適合學生個性的發揮和形成。
二、隱性課程視域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高校隱性課程設計策略應符合學生的發展需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方式等,使隱性課程具有輕松、自由以及愉快的特點,滿足學生心理的發展需求,本文建議從以下幾方面來加強隱性課程在學生心理發展中的作用。
(一)加強對隱性課程的認識
在高校的教育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同時這種影響也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教師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可以是進步的,也有可能是消極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整個課程中不是獨立的,而是與其他學科緊密相連。想要提高隱性課程在學生心理教育中的應用,只有不斷加強任課教師的心理健康、專業能力以及自身素質等,才能在無形中影響到學生,進而發揮出教師的教育優勢。
高校還需要組建一個以專職教師為骨干的教學隊伍,在這支隊伍中增加一些專兼結合的心理穩定的成員,共同來發揮作用,學校一方面要不斷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另一方面還需要加強班主任等的培訓工作,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教育。為使學生能夠更加客觀地面對現實問題,學校還應建立心理咨詢室,進一步完善學校的隱性課程,為學生的心理教育發揮出更多的作用。
(二)隱性課程設計貼近學生
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的性格正處在形成階段,興趣愛好存在很大的區別,在學習的同時非常渴望能夠得到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求知欲非常強。所以在隱性課程的設計中應盡量選取寬松親切的方式進行教學,選取符合學生發展特點的課程對學生產生影響。首先可以通過學科教育達到教育學生心理的目的,具體而言,先建立科學的教學目標。顯性課程往往只重視學生的知識積累,并沒有注意到學生的性格發展以及心理發展,因此在教學目標中,應明確規定學生應該擁有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幫助學生形成健康心理;充分利用學科本身所具有的心理輔導資源,對于學科教育而言,它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知識文化水平,因此在教育中往往是外顯的,在隱性課堂教育中應有機結合學科教育,使學生在無形中得到心理教育,并提高學生的行動;在教育中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為隱性課程的發揮提供場所,在教學中提倡師生平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心態。
第二通過各種課外活動達到隱性教育的目的,在高校的教育過程中每年都會組織各種各樣的自愿參與、內容開放的課外活動,非常有利于學生心理的發展,同時也是學校隱性課程的主要表現形式。課外活動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有助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高校應不斷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幫助。首先在開展各種活動時應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進行設定,制約學生發展的主要原因包括性格特點和興趣,因此在采用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教育時,因采取更加符合學生性格發展的形式。課外活動在組織中應本著學生自愿參加的原則,把探究性的自主活動作為主要的隱性課程內容。其次教育活動應具有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進行設計隱性課程以達到心理教育的目的時一定要注重學生的認知導向和思想啟迪,豐富活動內容,吸引學生來參加,避免學生出現旁觀現象。
(三)優化校園環境
環境對人的成長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雖然無固定的需求,但是在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及品德教育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園環境包括了校園的各種精神文化環境和物質文化環境,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場所和教育方式。為充分發揮出隱性課程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需要不斷創建優美的校園物質環境。校園物質環境包括了校園存在的物質基礎和設置基礎,它所包含的價值、觀念等通常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的心理。因此在進行學生的心理教育時,應不斷加強學校的自然環境建設,使學生在其中能夠身心愉悅,心理得到健康發展。學校的外部環境如建筑以及教師的布置等應本著適合于學生發展的特點,不僅需要符合建筑學原理,還要符合學生心理的發展需求。
校園精神文化內容是指校園內部所形成的許多無形的社會以及各種環境系統等,如學校的校歌、各種文化、規章制度以及校風、班風、各種人際關系等,校園精神文化活動一方面體現了管理者的思想和價值觀,在引導學生的心理上起到了重要的規范作用。另一方面學生長期在這種精神文化下生活,也能通過各種感召、認同、熏陶以及暗示等使學生的心理產生變化,達到常規的教育不能達到的目的,優化校園精神文化環境,注重對學生的心理品質的影響,對于學生性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先對隱性課程進行了概述,重點講述隱性課程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策略。心理隱性課程的開發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來說有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符合了大學生接受教育的特點,同時也是非常與實際相連的教育方式,只有充分開發和利用隱性課程的作用,才能使學生形成更好的心理品德和素質,當然在教育中還應該與顯性教育課程有機聯合在一起,共同提高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孫林,張凱斌.關于高校隱性德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探討[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10(7):154-156.
[2]李月琴,程和平.淺析高職院校如何開發和運用好隱性心理課程[J].科技資訊,2012,32(34):231-231,233.
[3]周曉東,周玳宜.試論隱性課程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12(5):125-126.
[4]朱翠英.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問題及其疏導策略[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2):70-72.
[5]郭艷霞.淺論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11,23(2):107-108.
[6]李顯朋.網絡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2(1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