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迪輝
1前言
體育節在高校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一個重要的作用,體育節是學校進行有目的的有計劃有組織,由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體育活動。學校通過競技類賽事來引導學校師生投入到體育賽事和體育鍛煉當中來,根據學校的體育氛圍和體育資源的現有條件來對學校師生進行合理的組織鍛煉。通過這些活動讓學校師生更有效的宣泄個人情緒,促進校園和諧,弘揚校園文化,以及推動校園的全民健身的開展。
2研究對象與方法
通過文獻資料、訪談、問卷調查、數理統計等研究方法,對湖州師范學院體育節開展狀況進行研究。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湖州師范學院體育節的開展狀況
3.1.1 體育節賽事項目設置和內容
體育節目前的賽事項目分為體育專業組和公體組兩大組,體育專業組設置的賽事有:PUBA籃球賽、、排球賽、、足球賽、羽毛球賽、網球賽、乒乓球賽,公體組設置的賽事除以上項目外還有拔河賽、定向比賽、師生趣味運動會、冬季踢毽子和長繩比賽。經采訪發現湖州師范學院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籃球、師生趣味運動會、羽毛球、定向比賽和拔河賽。
3.1.2 體育節報名和團體計分
湖州師范學院的參賽規則都對報名人數進行了限制,通過對收集的運動項目的策劃書的分析發現:湖州師范學院體育節項目要求團體以學院(系、部)為單位,每個單位限報一支隊伍,并規定了各隊伍的參賽人數,對于各單項的比賽,如籃球、排球等項目都是按照各單項國際競賽規則規定報名人數。舉行趣味性比賽的學校對參賽人數要求各不相同,但都在組織更多人參賽的情況下對人數進行了控制。在團體計分過程中,除了各比賽單項和團體項目名次計入團體總分外,還有開幕式的參與與表現、運動會期間的新聞稿件數、文明程度、啦啦隊的組織等評分,并設立了體育道德風尚獎、精神文明獎、MVP、等獎項,給更多的參賽團隊和學生以獎勵和鼓勵。
3.2 現行湖州師范學院體育節開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2.1 體育競賽組織問題
經調查,目前湖州師范學院體育節主要由湖州師范學院體育運動委員會,共青團湖州師范學院委員會,共青團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委員會,湖州師范學院學生會,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學生會主辦。由湖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和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體育系承辦。從比賽的策劃到比賽報名到比賽結束的頒獎工作,只要有湖州師范學院校領導,湖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輔導員和湖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專業老師直接參與頒獎。單項的比賽分為“師院杯”和專業組。裁判工作主要由體育學院學生完成。由于學生裁判的組織比賽經驗及學生裁判員的執法水平、能力有限,易造成學生群體之間、個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有時甚至會出現打斗現象,影響了比賽的組織工作及比賽的順利進行。
3.2.2 體育節宣傳力度不夠
在體育節開展過程中,有部分學生想在某一賽事中積極展現自我,卻因為信息傳遞不及時或傳遞錯誤,導致無法在比賽中展示自我;也有部分學生希望去觀看某項賽事,同樣也是因為信息傳遞的原因,無法及時觀看。
3.2.3 體育節項目受限,局限性較強
學校體育節設有的體育項目一般以傳統的田徑運動會以及三大球和三小球為主,并且參與的運動員以男生為主,很少女生能參與其中。而且學校體育節開展的項目都是以學生參與為主,很少有師生能共同參與其中的賽事。
3.3 湖州師范學院體育節的改進對策
3.3.1 優化體育節的賽事組織安排
體育節的承辦單位是體育學院和求真學院體育系,體育學院的學生會需要負責整個學校體育節的策劃、組織實施工作,工作量比較大。建議學校在校學生會中抽調精通體育類賽事的干事組成體育節應急小組,負責協助體育學院學生會完成體育節的全部賽事。
對于體育節各大賽事的宣傳工作可以同過對內或者對外的多方合作,運用一些高科技手段對學校體育節進行更科學,更高效的宣傳和推廣。并且通過網絡的方式對學校當前所舉行的各大賽事進行及時的通知和賽后的新聞報道。
3.3.2 大力開發趣味性較強的體育項目
打破以往傳統的觀念,大力開創集體娛樂性項目,將競技體育、健身體育和娛樂體育綜合到一起,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進去,讓優秀的學生參加到單項比賽中,讓一般的學生同樣可以參加到集體的娛樂性項目中區。比如開展太極拳比賽、武術比賽、健美操比賽、踢毽子比賽、跳繩比賽等,通過健身的方式發展學生的基本運動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改善學生的身體機。第二,通過娛樂性或趣味性項目的開設來豐富學生的生活、娛樂學生的身心、培養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項目應該設置的簡單、容易掌握并且能讓更多的學生能參與到其中。比如趣味運動會等。
[參考文獻]
[1]王萍.北京部分高校舉辦校運動會現狀與對策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11,5.
[2]張秀華.溫州城市體育文化節幵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11,11.
[3]嚴精華.王小安.對全國部分高校開展體育文化節的調查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5,3(3):57-58.
[4]周英華.高校體育節與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30):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