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鵬
摘 要:不管是何種藝術形式,都需要明顯的民族元素必作為生命線,只有將民族化融入藝術創作當中,才能夠實現精神的升華,而舞蹈藝術是一個較為復雜的藝術形式,因此有必要圍繞藝術的民族化進行研究。本文正是基于此,圍繞舞蹈藝術的民族化開展探討,旨在為今后舞蹈藝術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舞蹈藝術;民族化;藝術風格
藝術是文化的重要部分,而藝術的靈感源自生活,文化則是經過歷史沉淀和社會活動所產生的社會意識,對于藝術的定義,可簡單理解為藝術家通過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創作方式作出某一藝術形式,進而產生能夠反映出本民族特色的藝術品,同時藝術的形成也代表文化的成熟,是人類進步的具體表現。藝術形式水平高低重要的評價指標就是其蘊含的民族特色,因此藝術必須要能夠反映出人們真實的心理需求,同時繼承本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夠設計出讓人們產生思想共鳴的藝術品。
一、中國舞蹈藝術民族化的必要性
民族化是所有藝術形式存在的前提條件,對于這一點,國內外學者均已經達成共識,不管是什么時代的藝術形式,都具有當代其創作者國家的特色,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中國基本不可能接受藝術形式的完全洋化,必須以中國元素為藝術的基礎。”藝術如果脫離了民族特色,那就不能夠算作藝術,不僅僅是國內的藝術能夠具有民族特色,縱觀《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和外國引入的芭蕾舞或者現代舞等舞蹈形式均實現了民族特色的融入。因此可以看出民族化的舞蹈特色既反映了我國精神文化的面貌,又增強了人民的民族凝聚力,在未來發展中,必須將民族化作為藝術形式鑒定的重點。
二、舞蹈藝術民族化的含義
舞蹈藝術民族化是指整個舞蹈藝術的各環節都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包括舞蹈的主題、題材、形象、事件四個重要方面。
1.舞蹈主題的民族化
舞蹈主題是指舞蹈中蘊含的中心思想,這一思想并不是捉摸不透的抽象思想,也不是生硬的政治思想,而是民族精神的體現。主題是舞蹈藝術的輻射面,也是虛構的臨界點。主題的素材必須來源于民族題材才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精神,從民族中來又反映民族的文化、情感以及思想。
2.舞蹈題材的民族化
選題是舞蹈藝術的核心,因此在題材必須體現民族化才能保證整個舞蹈作品不會偏離方向。舞蹈藝術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劇情發展均以素材為載體,也體現了創作者對于某一社會現象的看法,其原始樣貌就是一個真實的民族事件,然后經過藝術手段的處理和修辭發展成為具有美觀性的藝術作品。由于藝術絕大部分是由人主觀臆造出來的,因此舞蹈藝術的價值取向取決于創作者自身的生活閱歷、文化修養以及審美觀念,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民族元素在整個藝術品當中的比重。世界級著名的文學家歌德曾說:“沒有比題材更為重要的了。”這句話言簡意賅的表達出題材的重要性,如果題材本身偏離了人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那么不管多么成功的編舞和演員都難以提高整個藝術作品的文化修養。但是一些學者提出題材并不是決定性因素,但是其重要性還是得到的公認。結合以上所述,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題材是決定中國舞蹈藝術民族化的關鍵因素。
3.舞蹈事件以及形象的民族化
舞蹈事件和形象一個側重于劇情一個側重于人物,兩者均是整個藝術作品的關鍵。人物的肢體、節奏、表情均屬于藝術形式。在很多藝術作品中人物都扮演成植物、動物或者物體,這種意象的表現形式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感觀沖擊,例如《無字碑》當中武則天的塑造就是成功的例子,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精髓。而事件則具體表現為情感舞以及情節舞,在《秦始皇》當中,作者將有關秦始皇的一系列時間均以民族化的形式表現出來,使觀眾產生極大的反響,成為舞蹈藝術中永遠的經典。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民族化是中國舞蹈藝術的生命線,這一觀念在全球都適用,正如伏爾泰所說:“每種藝術當中都蘊含了某一個國家的獨特氣質。”周恩來同志強調:“我們必須發展能在中國土壤里成長的藝術,而只能使用少量洋化的藝術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國內外對于民族化的舞蹈藝術有共同的觀念,當然舞蹈藝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對其灌注中華民族的思想精髓是華夏兒女的共同期望。
參考文獻:
[1]喬德平,畢研潔.民族舞蹈文化與“社會舞蹈”[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2]李 堅.區域性民族舞蹈遺存的原生態文化特征[J].學術探索,2010(5).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