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登搬
摘 要:法律推理有效性包括形式有效性與實質有效性。同時滿足兩種有效性的法律判決才能令人信服從而被接受。法律推理有效性的實現必須依賴于推理的邏輯規則得到遵守以及推理前提有真實性。
關鍵詞:法律推理;形式有效性;實質有效性
“判決結論就是法官根據法律規則和案件事實為當事人建構的一種可能生活?!盵1]當事人誠心接受了作為一種“可能的生活”的司法判決,以及關注案件的其他人認為司法判決使正義得到了伸張,這說明判決書中的法律推理是有效的推理。
一、法律推理有效性
法律推理從法律規范到案件事實,從一般到特殊,其過程可概括為:大前提(法律規范)——小前提(案件事實)——結論(判決),屬于演繹推理。演繹推理具有確定性特征,只要大小前提確定,其結論必然確定。法律推理有效性的首要內容就應當是符合演繹推理的形式要件。而結論的正確性還取決于大前提和小前提的正確性。“這就使在應用法律時一開始就直接進行演繹推論的機會極為有限,相反,必須先確定規則和案件,考察規則的正確性,再行演繹推論?!盵2]
1.法律推理形式有效性
“一個推理是否有效是從推理的邏輯形式方面加以考察的。如果用任何一個概念或判斷帶入相應的推理結構變項中,并由此能推出必然結論,則這個推理是有效的;否則為非有效?;蛘哒f,如果一個推理形式是有效的,當且僅當此推理形式的任一解釋(即符合此情形的任一有具體內容的推理)都不會出現前提真而結論假的情況?!盵3]演繹推理作為推理的一種,其邏輯結構為:因為,所有M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其證據支持度是100%,即前提對結論的形式有效的證據支持關系,是一種最強的證據支持關系”“一個推理所提供的證據支持度為100%,稱這種推理為必然性推理”。[4]
因此,演繹推理是一種推理形式有效的推理。
2.法律推理的實質有效性
為了使關注者接受推理得到的結論還要求法律推理滿足實質有效性。在大陸法系國家,法律推理也可稱作“司法三段論”。“司法三段論是邏輯三段論在法學領域中的具體運用。但是,司法三段論并不是邏輯三段論的簡單復制,較之于后者其更為復雜、內容更為豐富……邏輯三段論所考察的僅僅是大中小項之間是否對應以及結論是否符合思維過程,但是對于如何確定大中小項的具體內容,其并不作為考察的重點?!盵5]“司法三段論”較之于“邏輯三段論”,其考察重點是大前提與小前提的確定。這就是法律推理實質有效性的要求。
二、法律推理有效性標準及實現
1.形式有效性標準及實現
形式有效性要求法律推理滿足演繹推理的邏輯規則。那么在法律推理中,首要要求就是應當具備大前提與小前提,以及大小前提之間有對應關系;其次就是要求大小前提的結構為“凡M是P,凡S是M”。
2.實質有效性的標準及實現
實質有效性要求法律推理中所確定的大前提與小前提真實可靠?!胺赏评硎且环N復雜的推理,其復雜性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它的內容……時常出現的情況是:法律無明確規定,即出現法律漏洞;法律規定之際出現矛盾,即出現發條沖突;還有法律規定過時,即出現法律滯后等。另一方面是案件事實的復雜性。”[6]
從形式上看,援引了正確妥當的法律規范意味著法律規范能夠涵攝案件事實。而法律規范是導向社會正義的規范,那么從根本上講,援引正確妥當的法律規范意味著案件的處理結果是符合正義的要求。在某些情況下,難以找到明確的、毫無疑義的涵攝案件事實的法律規范,這時就要求法官運用能動性,根據社會大眾所公認的正義內容確定應當援引的法律。具體做法是運用某些法律方法來確定,如法律解釋、價值補充、漏洞補充、類推適用、利益衡量等[7]。實質性要求的另一重要內容是所確定的法律事實應當真實可靠,因此,法官應嚴格遵守證據規則以及邏輯推理規則,提取案件中的客觀法律事實。
三、對彭宇案判決中認定事實的考察
通過分析判決書,很明顯,法官認定理由主要以雙方陳述和生活經驗為基礎,但其所運用的生活經驗并不可靠?!胺ü僬J定彭宇撞到老太太的事實源于所謂的‘經驗法則推理”,彭宇案中“推定事實成立的三條‘經驗法則是經不起推敲的,也就是具備多種其他可能性,不具有蓋然性”。[8]
對于認定理由一,法官的推理結構為:原告倒地的原因除了被他人撞倒之外,還有被絆倒或滑倒等自身原因;雙方在庭審中均未陳述存在原告被絆倒或滑倒等事實,被告也未對此提供反證證明;因此,原告被撞倒的可能性較大。然而,在本案中,原告自然不會陳述自己是被絆倒或滑倒,而被告也無義務主動提出以及證明原告可能是被絆倒或滑倒,而相反法官應當在庭審中詢問比被告更知情的原告相關情況。在法官未履行庭審職責的情況下,就把不利因素倒向被告顯然是不合理的。即使上述推理成立,接下來的推理過程也不可靠:作為被撞倒之人的第一反應是呼救并請人幫忙阻止相撞之人逃逸;本案事發地點在公共場所,事發時間在視線較好的上午,事故發生的過程非常短促;因此,撞倒原告的人不可能輕易逃逸。根據這一推理過程,似乎更容易得出相反結論。
認定理由二的推理結構也不可靠:被告可能是見義勇為做好事,也可能不是;如果是做好事,更符合實際的做法應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僅僅是好心相扶;因此,被告不是見義勇為。而在本案中,此推理的小項卻不為真。如果原告是被撞倒地,在混雜的人群中,社會大眾并不會將注意力放在相撞之人身上,而更傾向于把老太太及時扶起,以免再次受傷。如果扶起老太太后,其傷勢較輕,也不會過多責怪相撞之人,更不會將他抓住。既然“僅僅好心相扶”的做法是存在的,那么被告的行為可能是見義勇為。
其他認定理由同樣存在上述類似問題,此處就不再詳細分析,“原告是被被告撞倒在地這個命題的真實性既沒有得到證據的有力支持,也沒有得到論證方式的支持(推理形式存在多種嚴重錯誤),我們雖然不能絕對肯定地說這個命題一定為假,但至少該命題處于一種真偽不明的狀態?!盵9]
法官對本案所認定的事實并未達到真實可靠的程度,其法律推理也就不滿足實質有效性,案件的判決結果難以被接受。
參考文獻:
[1]張繼成.可能生活的證成與接受——司法判決可接受性的規范研究[J].法學研究,2008(5).
[2]鄭永流.法律方法階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4]張斌峰,李永銘,李永成,等.法律邏輯學導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5]王利明.法學方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6]尹國華.法律推理的有效性及其實現[J].社會科學家,2010(8):77—79.
[7]楊仁壽.法學方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
[8]楊曉玲.經度與緯度之爭:法官運用“經驗法則”的推定事實以“彭宇案”為邏輯分析起點[J].中外法學,2009(6).
[9]張繼成.小案件大影響——對南京“彭宇案”一審判決的法邏輯分析[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8(2):103—116.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