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妍
摘 要:蘇教版中年級習作教材將“習作”列為專門的課文,使其獨立成章、自成體系,明確了第二學段的習作目標。習作教材內容選擇豐富,以兒童發展為本位,注重中年段對學生觀察力、想象力、作文修改能力和日常交往需要的培養。同時,教材呈現方式多樣,大小結合、例文引路,遵循了讀寫結合、模仿起步的寫作理念。教師在教學時應利用好蘇教版中年級習作教材,把握不同的教學內容,合理利用教材獨特的呈現方式,讓學生樂于動筆。
一、把握中年級習作教學的要求,有效利用不同的教材內容
1.創設情境,注重激發寫作的興趣和自信心
“情動而辭發”,激發學生習作的愿望仍是習作指導的首要任務。教師在利用教材提高習作教學效率時,應圍繞《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自由表達,樂于表達”這八個字做文章。讓表達、寫作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先生引導學生寫外貌時,他故意不出場,讓一位女老師到課堂上找他,從而引導學生觀察;他還把蔬菜、水果帶進課堂,說家里要請朋友吃飯,引導學生分類說。他善于為學生引進生活的“源水活頭”,再引導學生展開口語交際和作文,所以學生有話可說、有感而發、不吐不快。
2.精心設計,讓學生放飛想象
蘇教版中年級習作教材中安排了大量想象作文,教師在指導時應給學生以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盡情地放飛自己的想象,從而樂衷于寫作。
筆者認為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開闊創新視野,最大限度地給他們提供想象的空間。
二、掌握中年級習作內容的呈現特點,選擇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
1.模仿的應用
(1)用好例文。俗話說:“磨破嘴皮子,不如拿說例子。”對于好學生而言,他們可以根據教師引導從例文中受到啟發,并產生“超越例文”的情緒沖動。對于那些基礎不太好的學生來說,教師可將例文作為他們模仿的對象,仿中求異、從仿到作、由俗入雅,降低學生的作文難度。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法來發揮例文的作用:一是通過讀議論文范文,讓學生具體感知、領會這類作文的篇章結構和語言表達的方式方法;二是通過讀例文,領會編者有針對性的要點引導;三是通過習作教材本身的動態結構,進行方法步驟的程序性引導。
(2)由仿到創,超越例文。及時引導學生向“創作”發展,注意在寫作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浙江省慈溪市實驗小學曾進行“想象性作文教學”試驗,想象性作文訓練形式分兩類:一類是緊密結合課文,以語文教材為依據,根據不同課文中觸發想象力的因素,讓學生進行想象性的改寫、擴寫、續寫等,體現了“仿中有創”。第二類是命題或半命題式的想象性作文,由教師提供情境、揭示提綱、列出表格,讓學生看圖聯想等,啟發學生寫想象性作文,側重“創中有仿”。
(3)利用例文時機。把握運用例文的時機也是提高仿作的一個重要因素,時機的選擇有以下幾種:一是作前效仿,教師在學生作文之前,先引導他們深入理解,大致分析了解例文,讓學生在掌握范文的思想內容、語言文字和表達方法的基礎上,借鑒模仿;二是作中對照,即教師先向學生提出寫作任務和要求,并在與學生討論寫作或學生作文中碰到問題時,適時地、有針對性地提供范文,讓學生對照思考,可望收到豁然開朗或有的放矢之效;三是作前比較,作文在前、提出范文在后,教師結合講評學生已做文章,針對有關問題,啟發學生閱讀有關的例文,通過比較,找出差距,然后重寫或改作,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一步。
2.相機激活,因勢利導
蘇教版中年級習作教材內容并非按照“一次習作解決一個問題或者重點遵循某個要求”的方式編寫,而是反復練習,螺旋上升,最終達到《語文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比如三下《習作2》,這篇習作其實就是三上《我的自畫像》習作的“螺旋上升”,上冊重點寫自己長相外貌,也已涉及寫性格、愛好,本冊要求畫寫別人,在同類內容上擴展了一些。進入新課時,我們可利用前期經驗,以舊迎新,進行相似激活,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發學生的思維后,在要求上稍作提示,學生便可以快速起草。
蘇教版中年級習作教材內容選擇豐富,呈現方式多樣,符合第二學段學生心理特點和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應把握不同的教學內容,合理利用教材獨特的呈現方式,讓處于習作起始階段的學生樂于動筆,學會寫作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宗海.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楊九俊,姚烺強.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概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方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