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1003-7721(2014)02-0102-07
摘要:特性音程是大小調式體系中,和聲調式、旋律調式以變化音程為要素而與自然調式相區別的一個概念。產生特性音程的必要條件是特性音級的存在。但是,特性音級并非與調式中所有自然音級所構建的音程都稱之為特性音程,也并非所有特性音級都能與自然音級構建成特性音程。在特性音級——特性音程——特性和弦——特性調式,這一系列漸變的“升級”過程中,特性音程無疑充當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這一過程也體現出特性音程與特性調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天然依存關系。
關鍵詞:音樂基礎理論;大小調式;特性音程
中圖分類號:J613.6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4.02.011
一、變化音程分屬下的特性音程
變化音程與自然音程是音程在調式歸宿和分類過程中出現的一對概念。而在音程的整個大家族中,特性音程歸屬于調式音程中的變化音程之列,而且顯得“勢單力薄”,處于分屬結構中最底層。如圖所示:
圖1音程分級示意圖
自然音程是對自然調式中所有自然音級之間構建的音程類別的概稱。在任何一個自然調式中,能且只能構建出十四種(七種原位和七種轉位)自然音程。除此之外的所有音程均被稱之為變化音程。自然音程與變化音程最本質的區別是:前者遵循調號的自然升降秩序,后者反之陳明:《從調號看自然音程與變化音程的定義及調式歸屬》,《樂府新聲》2012年第4期,第155頁。 。在這種規律的范疇內,變化音程無論在種類還是在數量方面,都必定要比自然音程豐富得多。這是由違背調號的音級與自然音級在排列組合過程中的數學原理決定的。但是,作為和聲調式與旋律調式中特性音程的變化音程,在數量上非常有限,只有兩對(含原位與轉位)。這也是由相應調式中變化因子的有限性決定的。
二、特性音程與特性音級
既然變化音程必定違背調號的自然升降秩序。那么,如何違背?有兩種途徑:第一,應該變的音級卻沒有變;第二,不該變的音級卻發生了變化。至于產生變化音程的多寡,要看特性音級(即違背調號而引發變化音程的音級)在相應調號中所處的位置。如下例:
譜例1#C大調中的特性(還原)音級
譜例2bC大調中的特性(還原)音級
譜例1以#C大調為例。在七條音階中,依次還原了F、C、G、D、A、E、B。這些被還原的音級在調號中以升序排列,分別處在第1、2、3、4、5、6、7的位置。而違背的調號音級數則以降序排列,分別為6、5、4、3、2、1、0。由此,這七條音階中由還原音級所導致的變化音程的數量(原位和轉位)也以降序方式呈等差數列,分別為12個、10個、8個、6個、4個、2個、0個。其中最多的是在調號音級首位還原F之后所產生的12個變化音程。如下例:
譜例3
譜例2是以bC大調為例。在七條音階中,依次還原了B、E、A、D、G、C、F。這些被還原的音級在調號中分別處在第1、2、3、4、5、6、7的位置,它們所違背的調號音級分別為6、5、4、3、2、1、0,導致的變化音程的數量(原位和轉位)也分別為12個、10個、8個、6個、4個、2個和0個。其中最多的是在調號音級首位還原B之后所產生的12個變化音程。如下例:
譜例4
以上各自產生的12個變化音程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特性音程,因為它們所在的音階不具備特定調式音階層面的意義。
在和聲大調中,處于第Ⅵ級的自然調式音級被降低半音,該音級一定會(以兩種途徑)違背兩個調號音級,由此必定會產生兩對變化音程。這兩對變化音程就是和聲調式的特性音程。如譜例1中的第五條音階即是如此。在旋律大調中,處于第Ⅵ級、第Ⅶ級的自然調式音級均被降低半音。由于第Ⅶ級的自然調式音級不僅不會違背調號音級,反而會在和聲調式基礎上逆向修復第Ⅵ、Ⅶ級之間調號音級的矛盾,從而避免了增二度(減七度)音程的產生。因此,旋律大調中的特性音程惟有增五度和轉位減四度。如下例:
譜例5和聲、旋律大小調中的特性音級與特性音程
由此可見:
第一,和聲調式、旋律調式中的特性音程均由特性音級引發而成,離開特性音級就沒有所謂的特性音程;
第二,由于和聲調式、旋律調式中的特性音級在調號中的特殊位置,使特性音程在結構上只可能產生增二度(減七度)、增五度(減四度);
第三,旋律調式中的特性音程只有增五度(減四度);
第四,真正為和聲調式所專屬的特性音程是增二度(減七度)。
三、特性音程與特性和弦
特性音程的出現,進一步導致產生了同樣具有強烈調式色彩的特性和弦。所謂特性和弦,就是包含有上述特性音程的和弦。在主調音樂中,特性和弦與特性音程同在。以三和弦、七和弦為例,在自然調式中,只存在自然三和弦與自然七和弦。在和聲或旋律調式中,則產生了相應的特性三和弦——增三和弦與特性七和弦——減七和弦。如下例:
譜例6和聲調式中的特性和弦
增三和弦含有增五度特性音程(根音至五音),減七和弦包含有減七度特性音程(根音至七音)。作為特性和弦的增三和弦與減七和弦,由于在和弦的內部結構上具有等分性的特點,即內部音程都相同,這給特性和弦又賦予了新的調式意義。
首先是等和弦的意義。即無論增三和弦還是減七和弦,其同底音的轉位形式均為等和弦。
譜例7同底音增三和弦與減七和弦的等和弦
其次是多調性的意義。等和弦系由和音作等音轉化而成,其音響效果與原和弦完全一致。但是,等和弦在調式意義上并不是同一和弦,它們分屬于不同的調式,這就是特性和弦非常特殊的調式意義。如上例中的增三和弦及其等和弦就分屬于#F和聲大調(旋律大調)、b和聲小調(旋律小調);D和聲大調(旋律大調)、g和聲小調(旋律小調);bB和聲大調(旋律大調)、be和聲小調(旋律小調)。上例中的減七和弦及其等和弦就分別歸屬于bE和聲大調、be和聲小調;C和聲大調、c和聲小調;A和聲大調、a和聲小調;#F和聲大調、#f和聲小調。
四、特性音程與特性旋律
音程是構成旋律的要素和方式。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有什么性質的音程,便有什么性質的旋律。譬如,自然音程能且只能構成自然調式。反而言之,自然調式中的音程必然統統是自然音程。而隨著特性音程的出現,必定會改變調式的自然性。
譜例8含增二度特性音程的旋律
譜例8中的增二度特性音程(bB-#C)導致產生了特性減七和弦(#C-E-G- bB)。同時決定了該片段只可能屬于和聲調式。通過綜合分析,該片段為d和聲小調。
譜例9含增五度特性音程的旋律
譜例9的片段中包含增五度特性音程(bE-B)。這意味著該片段的調式歸屬有和聲調式與旋律調式四種可能性。通過對主和弦(C- bE-G)的提煉,最終推斷其為c旋律小調。
在基本樂理的教學實踐中,會涉及對音列“音列(tone row)1、由音高不同的若干音依次排列而成。多指作為作曲手法的某種特定音的結合,如序列音樂。而不是普通的音階或調式。2、泛指器樂曲或聲樂曲中某些常作音階式進行的曲調片段。”(參見繆天瑞主編:《音樂百科詞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版,第712頁。) (音組)的調式調性進行分析。從外觀來看,音列實際上就是不完整的音階。作為一條音階,由于音級數尤其是主音和中音等要素完整,它的旋律指向性非常單一和清晰。而對于音列而言,由于音級的缺失,導致旋律的定性出現很明顯的多樣化和不確定性。從構成上看,音列不外乎兩大類:即不包含特性音程的音列和包含特性音程的音列。在具體分析過程中,后者比較容易。因為它既然包含特性音程,就一定突破不了特性音程所在的調式范疇。而前者相對比較復雜,因為它雖然沒有顯性的特性音程,卻可能是隱形于其中。這要與所缺失的音級相關聯。
譜例10不含顯性特性音程的音列
在上例中,因為bB在降號調中處于首位,所以現存的各音級之間無法產生變化音程。那么就有以下幾種情況產生:
第一,在自然調式的范疇內,顯而易見的是該音列可能屬于F自然大調和d自然小調。
第二,將調號往下順延,也許現存的E是從bE還原而成。如果它作為調式音階第Ⅶ級(導音),則該音列有f和聲小調與f旋律小調兩種可能性存在。但不論是和聲小調還是旋律小調,它們都應該有共同的調號,即bB、bE、bA、bD。而此處D也是本位音,應視為是被還原(升高)的第Ⅵ級。這樣可以推斷該音列屬于f旋律小調。其中隱藏的特性音程是由E與缺失的bA構成增五度。
譜例11隱性特性音程E-bA
第三,在上一步的基礎上,既然bA-E構成了增五度特性音程,那么也可以認為bA是將A作為大調第Ⅵ級(而非調號變音)本位音降低所致,這又得出了該音列可以屬于C旋律大調。
第四,由于F音級缺失,其狀態不得而知。而以上所有推斷都建立在F為本位音級的基礎之上。但事實上該音級可能是#F。
譜例12隱性特性音程#F-bB
當#F存在時,它與bB就構成了另一個增五度特性音程。如果將#F視為小調第Ⅶ級(導音),則該音列屬于g和聲小調或g旋律小調。同樣,二者都應有共同的調號bB、bE。而此處E為本位音,可以認為是被還原(升高)的第Ⅵ級(而非調號變音。最終得出該音列還屬于g旋律小調。
第五,如果將bB視為大調降低的第Ⅵ級(而非調號變音),則該音列還有可能屬于以D為主音的和聲或旋律大調。從D大調的調號#F、#C來看,音列中現存的C為本位音,可以視為被降低后的第Ⅶ級,從而推出其旋律大調的調式屬性。
由此看來,在音列的片段中,僅僅因為從表面上看沒有特性音程而立即判斷其只屬于自然調式,這種思路是不夠完整的。一定還要與其它缺失音級相關聯,綜合評判。而對于另外一種面上就存在特性音程的音列而言,情況就單一得多。
譜例13存在顯性特性音程的音列晏成佺、童忠良:《基本樂理教程》,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版,第82頁。
此例包含#F-bB、#F-bE兩個特性音程。在前面的分析中可知:如果增二度與增五度并存,則只考慮增二度的特性因素。該音列只存在以G為主音的同主音和聲大、小調兩種可能。通過調號排查,最終得出只屬于g和聲小調。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隱性特性音程的擴展問題。
如果音列的特性音程為增二度,則不存在再擴展。如果音列呈現的僅僅是增五度,也許就要進一步“深挖”缺失的音級,看是否存在增二度。
譜例14
該例在表面上存在C-#G增五度特性音程,可以很容易推斷出此音列屬于a旋律小調、E旋律大調。另外,如果#G是調號音級,則必有#F。但是F音級沒有出現,那就存在該音級是F本位的可能性。這樣一來,F與#G就構成了增二度特性音程。
譜例15特性音程的顯性與隱性并存
一旦F與#G構成的增二度音程存在,該片段就有屬于以G為主音的同主音和聲大、小調兩種可能。通過調號排查,得出二者均可,即該片段存有四種可能性:a旋律小調、E旋律大調、a和聲小調、E和聲大調。
結語
總之,特性音程的調式特征是多元的。在大小調體系中,“特性音級—特性音程—特性和弦—特性調式”的延伸脈絡有著嚴密的邏輯關系。其中,特性音級的出現當然是必要的初始條件。但是,真正是特性音級在調式中“發揮作用”的還是特性音程。至于特性和弦則是特性音程的一種填充,或者說是另一種更加充分的表現形式而已。音程的絲絲入扣決定了旋律的性質。在旋律性質發生改變的過程中,特性音程毫無疑問發揮著最為積極和最為有效的作用。尤其在《音樂基礎理論》的教學與基礎訓練環節中,幾乎與音高相關的知識點都可以用音程原理加以解析。抓住特定的音程往往就意味著抓住了旋律的特點,對旋律的分析也隨之會迎刃而解。也就是“通過旋律看音程,透過音程看旋律”。
作者簡介:陳明(1969~),男,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武漢430060)
收稿日期:20131211
(責任編輯:劉莎)
On the Modes Features of Speciality Interval in the Major and Minor Modes
CHEN Ming
Abstract: The speciality interval is a concept defined to distinguish the harmonic modes and melodic modes, both of them with the altered intervals as the elements, different from natural modes in the system of major and minor mode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to produce speciality interval is the presence of the speciality step. However, it should not be all of the so-called speciality intervals that combined the speciality step with the all of the natural steps in modes. And meanwhile, not all speciality intervals can be combined with natural steps to build up speciality interval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speciality interval is a kind of symbol with distinct mode characteristic. From the speciality step to speciality interval; and from speciality interval to speciality chord; then from the speciality chord to the speciality mode in the end, the speciality interval undoubtedly serves 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omotion" with this series of gradually changes. It also reflects the natural dependence relationship of speciality interval and speciality mode as "inextricably interwoven".
Key Words: basic theory of music; major and minor modes; speciality interval
譜例10不含顯性特性音程的音列
在上例中,因為bB在降號調中處于首位,所以現存的各音級之間無法產生變化音程。那么就有以下幾種情況產生:
第一,在自然調式的范疇內,顯而易見的是該音列可能屬于F自然大調和d自然小調。
第二,將調號往下順延,也許現存的E是從bE還原而成。如果它作為調式音階第Ⅶ級(導音),則該音列有f和聲小調與f旋律小調兩種可能性存在。但不論是和聲小調還是旋律小調,它們都應該有共同的調號,即bB、bE、bA、bD。而此處D也是本位音,應視為是被還原(升高)的第Ⅵ級。這樣可以推斷該音列屬于f旋律小調。其中隱藏的特性音程是由E與缺失的bA構成增五度。
譜例11隱性特性音程E-bA
第三,在上一步的基礎上,既然bA-E構成了增五度特性音程,那么也可以認為bA是將A作為大調第Ⅵ級(而非調號變音)本位音降低所致,這又得出了該音列可以屬于C旋律大調。
第四,由于F音級缺失,其狀態不得而知。而以上所有推斷都建立在F為本位音級的基礎之上。但事實上該音級可能是#F。
譜例12隱性特性音程#F-bB
當#F存在時,它與bB就構成了另一個增五度特性音程。如果將#F視為小調第Ⅶ級(導音),則該音列屬于g和聲小調或g旋律小調。同樣,二者都應有共同的調號bB、bE。而此處E為本位音,可以認為是被還原(升高)的第Ⅵ級(而非調號變音。最終得出該音列還屬于g旋律小調。
第五,如果將bB視為大調降低的第Ⅵ級(而非調號變音),則該音列還有可能屬于以D為主音的和聲或旋律大調。從D大調的調號#F、#C來看,音列中現存的C為本位音,可以視為被降低后的第Ⅶ級,從而推出其旋律大調的調式屬性。
由此看來,在音列的片段中,僅僅因為從表面上看沒有特性音程而立即判斷其只屬于自然調式,這種思路是不夠完整的。一定還要與其它缺失音級相關聯,綜合評判。而對于另外一種面上就存在特性音程的音列而言,情況就單一得多。
譜例13存在顯性特性音程的音列晏成佺、童忠良:《基本樂理教程》,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版,第82頁。
此例包含#F-bB、#F-bE兩個特性音程。在前面的分析中可知:如果增二度與增五度并存,則只考慮增二度的特性因素。該音列只存在以G為主音的同主音和聲大、小調兩種可能。通過調號排查,最終得出只屬于g和聲小調。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隱性特性音程的擴展問題。
如果音列的特性音程為增二度,則不存在再擴展。如果音列呈現的僅僅是增五度,也許就要進一步“深挖”缺失的音級,看是否存在增二度。
譜例14
該例在表面上存在C-#G增五度特性音程,可以很容易推斷出此音列屬于a旋律小調、E旋律大調。另外,如果#G是調號音級,則必有#F。但是F音級沒有出現,那就存在該音級是F本位的可能性。這樣一來,F與#G就構成了增二度特性音程。
譜例15特性音程的顯性與隱性并存
一旦F與#G構成的增二度音程存在,該片段就有屬于以G為主音的同主音和聲大、小調兩種可能。通過調號排查,得出二者均可,即該片段存有四種可能性:a旋律小調、E旋律大調、a和聲小調、E和聲大調。
結語
總之,特性音程的調式特征是多元的。在大小調體系中,“特性音級—特性音程—特性和弦—特性調式”的延伸脈絡有著嚴密的邏輯關系。其中,特性音級的出現當然是必要的初始條件。但是,真正是特性音級在調式中“發揮作用”的還是特性音程。至于特性和弦則是特性音程的一種填充,或者說是另一種更加充分的表現形式而已。音程的絲絲入扣決定了旋律的性質。在旋律性質發生改變的過程中,特性音程毫無疑問發揮著最為積極和最為有效的作用。尤其在《音樂基礎理論》的教學與基礎訓練環節中,幾乎與音高相關的知識點都可以用音程原理加以解析。抓住特定的音程往往就意味著抓住了旋律的特點,對旋律的分析也隨之會迎刃而解。也就是“通過旋律看音程,透過音程看旋律”。
作者簡介:陳明(1969~),男,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武漢430060)
收稿日期:20131211
(責任編輯:劉莎)
On the Modes Features of Speciality Interval in the Major and Minor Modes
CHEN Ming
Abstract: The speciality interval is a concept defined to distinguish the harmonic modes and melodic modes, both of them with the altered intervals as the elements, different from natural modes in the system of major and minor mode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to produce speciality interval is the presence of the speciality step. However, it should not be all of the so-called speciality intervals that combined the speciality step with the all of the natural steps in modes. And meanwhile, not all speciality intervals can be combined with natural steps to build up speciality interval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speciality interval is a kind of symbol with distinct mode characteristic. From the speciality step to speciality interval; and from speciality interval to speciality chord; then from the speciality chord to the speciality mode in the end, the speciality interval undoubtedly serves 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omotion" with this series of gradually changes. It also reflects the natural dependence relationship of speciality interval and speciality mode as "inextricably interwoven".
Key Words: basic theory of music; major and minor modes; speciality interval
譜例10不含顯性特性音程的音列
在上例中,因為bB在降號調中處于首位,所以現存的各音級之間無法產生變化音程。那么就有以下幾種情況產生:
第一,在自然調式的范疇內,顯而易見的是該音列可能屬于F自然大調和d自然小調。
第二,將調號往下順延,也許現存的E是從bE還原而成。如果它作為調式音階第Ⅶ級(導音),則該音列有f和聲小調與f旋律小調兩種可能性存在。但不論是和聲小調還是旋律小調,它們都應該有共同的調號,即bB、bE、bA、bD。而此處D也是本位音,應視為是被還原(升高)的第Ⅵ級。這樣可以推斷該音列屬于f旋律小調。其中隱藏的特性音程是由E與缺失的bA構成增五度。
譜例11隱性特性音程E-bA
第三,在上一步的基礎上,既然bA-E構成了增五度特性音程,那么也可以認為bA是將A作為大調第Ⅵ級(而非調號變音)本位音降低所致,這又得出了該音列可以屬于C旋律大調。
第四,由于F音級缺失,其狀態不得而知。而以上所有推斷都建立在F為本位音級的基礎之上。但事實上該音級可能是#F。
譜例12隱性特性音程#F-bB
當#F存在時,它與bB就構成了另一個增五度特性音程。如果將#F視為小調第Ⅶ級(導音),則該音列屬于g和聲小調或g旋律小調。同樣,二者都應有共同的調號bB、bE。而此處E為本位音,可以認為是被還原(升高)的第Ⅵ級(而非調號變音。最終得出該音列還屬于g旋律小調。
第五,如果將bB視為大調降低的第Ⅵ級(而非調號變音),則該音列還有可能屬于以D為主音的和聲或旋律大調。從D大調的調號#F、#C來看,音列中現存的C為本位音,可以視為被降低后的第Ⅶ級,從而推出其旋律大調的調式屬性。
由此看來,在音列的片段中,僅僅因為從表面上看沒有特性音程而立即判斷其只屬于自然調式,這種思路是不夠完整的。一定還要與其它缺失音級相關聯,綜合評判。而對于另外一種面上就存在特性音程的音列而言,情況就單一得多。
譜例13存在顯性特性音程的音列晏成佺、童忠良:《基本樂理教程》,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版,第82頁。
此例包含#F-bB、#F-bE兩個特性音程。在前面的分析中可知:如果增二度與增五度并存,則只考慮增二度的特性因素。該音列只存在以G為主音的同主音和聲大、小調兩種可能。通過調號排查,最終得出只屬于g和聲小調。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隱性特性音程的擴展問題。
如果音列的特性音程為增二度,則不存在再擴展。如果音列呈現的僅僅是增五度,也許就要進一步“深挖”缺失的音級,看是否存在增二度。
譜例14
該例在表面上存在C-#G增五度特性音程,可以很容易推斷出此音列屬于a旋律小調、E旋律大調。另外,如果#G是調號音級,則必有#F。但是F音級沒有出現,那就存在該音級是F本位的可能性。這樣一來,F與#G就構成了增二度特性音程。
譜例15特性音程的顯性與隱性并存
一旦F與#G構成的增二度音程存在,該片段就有屬于以G為主音的同主音和聲大、小調兩種可能。通過調號排查,得出二者均可,即該片段存有四種可能性:a旋律小調、E旋律大調、a和聲小調、E和聲大調。
結語
總之,特性音程的調式特征是多元的。在大小調體系中,“特性音級—特性音程—特性和弦—特性調式”的延伸脈絡有著嚴密的邏輯關系。其中,特性音級的出現當然是必要的初始條件。但是,真正是特性音級在調式中“發揮作用”的還是特性音程。至于特性和弦則是特性音程的一種填充,或者說是另一種更加充分的表現形式而已。音程的絲絲入扣決定了旋律的性質。在旋律性質發生改變的過程中,特性音程毫無疑問發揮著最為積極和最為有效的作用。尤其在《音樂基礎理論》的教學與基礎訓練環節中,幾乎與音高相關的知識點都可以用音程原理加以解析。抓住特定的音程往往就意味著抓住了旋律的特點,對旋律的分析也隨之會迎刃而解。也就是“通過旋律看音程,透過音程看旋律”。
作者簡介:陳明(1969~),男,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武漢430060)
收稿日期:20131211
(責任編輯:劉莎)
On the Modes Features of Speciality Interval in the Major and Minor Modes
CHEN Ming
Abstract: The speciality interval is a concept defined to distinguish the harmonic modes and melodic modes, both of them with the altered intervals as the elements, different from natural modes in the system of major and minor mode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to produce speciality interval is the presence of the speciality step. However, it should not be all of the so-called speciality intervals that combined the speciality step with the all of the natural steps in modes. And meanwhile, not all speciality intervals can be combined with natural steps to build up speciality interval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speciality interval is a kind of symbol with distinct mode characteristic. From the speciality step to speciality interval; and from speciality interval to speciality chord; then from the speciality chord to the speciality mode in the end, the speciality interval undoubtedly serves 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omotion" with this series of gradually changes. It also reflects the natural dependence relationship of speciality interval and speciality mode as "inextricably interwoven".
Key Words: basic theory of music; major and minor modes; speciality inter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