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
八里 野貓水:路平,三家人。
[愚注] 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團堡鄉野貓水村,在318國道邊。
七里 朱沙屯:三戶人。
[愚注] 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團堡鄉朱沙屯村,在318國道邊。
五里 黃栗坡:坡小而人戶尚多。
[愚注] 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團堡鄉黃泥坡村,在318國道邊,傍黃泥坡水庫。
十里 白菊山:數戶人,洋芋多。
[愚注] 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東城區白鵲山村,在318國道邊,附近有白鵲山。
十里 求男臺:路平, 有三戶人。
[愚注] 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東城區求男臺村,在318國道邊。
五里 楊柳寺:三四戶人。
[愚注] 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東城區楊柳寺,在318國道邊。
五里 轉轉河:一家人。
[愚注] 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東城區轉轉河村,在318國道邊,西距利川東門五里。轉轉河附近是利川第一大河清江。清江古稱夷水,又稱疊江,全長423公里,發源于利川西齊岳山,東北流經恩施市屯堡鄉大龍潭,再東注入宜昌市枝江市白洋鎮長江。由于清江發源于云貴高原東麓,流經石灰巖地區,故水質含泥沙量少,一江碧澄,尤以利川西水蓮洞一帶最為秀麗多姿,青山綠水,景色如畫。這條江上游也是著名湖北民歌《龍船調》的誕生地,《龍船調》歌詞:“妹娃子要過河,哪個來背我?”真個是“送美人兮南浦”的民俗詮釋。
十里 利川縣城:夫腳在此放棚,多宿城外。店不潔,本無城郭,以一磚柵為城界,市街冷落,衙署蕭條。四圍青山環繞如城。在此發力錢,銀價十一千文。錢尚大,雇夫容易。有小菜向料可買。出油紙店,無粉壁可以題詩。錄詩一首于木柱以志鴻爪:劍佩匆匆過利川,我從海外返征鞍。成蔭野樹翠如滴,著雨溪花紅可憐。盡有人民耕樂土,未聞官吏飲貪泉。休嫌此地無城郭,四面青山比郭堅。
[愚注] 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利川市是湖北省最西的一座城市,秦屬黔中郡,漢屬巴東郡(見前注)。利川在宋時稱為清水縣,隸四川夔州,一直到清朝才與所屬的施州衛一起劃入湖廣。
[愚注] 放棚,此處指放力夫休息。
十里 櫻桃樹:三戶人。
[愚注] 今僅余利川市利川北路櫻桃樹公路站名,利川北郊。
十里 小心塘:三戶人。
五里 小心丫:五家人,路平途闊。
[愚注] 疑似今利川市涼霧鄉小青埡村,在318國道邊。
八里 兩來望:二戶人,有微坡。因望見前途之大山,眼前即將越行。
[愚注] 今利川市涼霧鄉兩來望,在318國道西二里。兩來望的意思指,站在兩來望的一個標志,一塊石頭山體的突出位置處,既可望山上,又可望山下,故名。
十里 櫻桃樹:二戶人。
十里 云山:出場右有土路,是大道走南坪司之正途也,較小路繞行五里,故今人皆從小路行。小路系石路,不必走南坪矣,走干堰塘去。
[愚注] 疑似今利川市南坪鄉營上村,在318國道邊。此處所說南坪司,指今南坪鄉,在謀道鎮東12里。
十里 黃泥坡:二戶人。
二里 干堰塘:三四戶人以上。平路共六十里,過此則翻大山,計四十里,直到卡門方止。
[愚注] 今利川市南坪鄉干堰塘村,南距318國道一里。
五里 核桃樹:由干堰塘行二里許,上山坡,不甚陡,而路長,凡六百五十步石級,方到核桃樹。三四家人,有樹。
[愚注] 今利川市南坪區核桃樹,在318國道邊。
五里 大店子:上一千步之石級到此,有二戶人。
五里 中槽:上三百八十步石級到此,三戶人,不甚陡。
[愚注] 今利川市謀道鎮中槽店子。
十里 毛槽:下陡坡行,石亂路滑。凡一千六百余石梯,有三四戶人。
[愚注] 疑似今利川市謀道鎮德勝村附近,在318國道邊。
五里 卡門:由毛槽行三里,又上陡坡。計八百九十石級到卡門。楚之利川,蜀之萬縣兩界地。石塘有門,如城門,之外額曰:南浦雄關。內額曰:東川保障。自宜昌行至毛槽,沿途皆青滑石路,將到卡門,則石紅砂質矣。天然界限,過卡門則溪水向川地內流矣。得句云:風送溪花撲客衣,楚山云過蜀山飛。莫言千里家猶遠,今入鄉關也算歸。
[愚注] 今利川市謀道鎮鐵爐坡附近,原地名稱“軟耳坎”,在318國道邊,1955年從四川萬縣劃入湖北省。石塘門因修建318國道時被破壞,原額“南浦雄關”已被移走。卡門位于都亭山處,即《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所說“施州清江縣水,一名鹽水,源出清江縣西都亭山”的都亭山,也是正在修建中渝利高速鐵路的都亭山隧道所穿過的附近。
[愚注] 此處石塘門外額“南浦雄關”的南浦指重慶市萬州區。
七里 磨刀溪:下短坡,行百步,場市尚大,可宿。始見有題詩旅壁者,不似楚地之荒陋。
[愚注] 今利川市謀道鎮,在318國道邊。謀道鎮原名磨刀溪,漢晉南浦舊縣治所,原屬四川萬縣,1955年劃入湖北省。蜀漢后主建興八年,置南浦縣,西晉因之。縣位于今重慶市萬州區長江南岸,即江浦之南,取自屈原《九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來迎。”舊時將漢晉南浦縣視為萬縣縣城故址,而按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南浦縣,郡(郡治在今奉節)南三百里”,其故城當在今利川市謀道鎮。謀道取自趙爾豐為磨刀溪關帝廟題聯:“大丈夫磨刀垂宇宙,士君子謀道貫古今”。傳說磨刀溪為關羽磨刀處。據謀道鎮政府介紹,此為趙爾豐于1905年道經磨刀溪留下之對聯,然《清史稿·趙爾豐傳》僅載趙氏于是年(光緒三十一年)調建昌道(今四川涼山自治州)。初,趙隨錫良入川,權永寧道(治瀘州,領敘府、馬湖兩府,資州、永寧〔今敘永、古藺〕),閱八月,鎮壓川南會黨叛亂有功。時萬縣屬川東道(治重慶),非趙治區,或磨刀溪人士遠托趙氏題聯亦未可知,存疑。
[愚注] 謀道鎮是湖北省的旅游名鎮,旅游點有魚木寨、齊岳山、蘇馬蕩、女兒寨、船頭寨、都亭山、銅鑼關,其中,魚木寨是一座土家族山寨,集雄、奇、險為一體。寨內有古堡、古墓、石刻雕塑、棧道和土家族民居。齊岳山是南方罕見的高山草原;蘇馬蕩是近年來新修建的旅游景點,主要特點是園內有水杉林;女兒寨是傳說里嘉慶初白蓮教避難山寨。謀道鎮在面積只有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中了如此多的特色,復雜的地貌,秀麗的景致,古跡民俗,以及豐富的動植物種類(謀道鎮又被譽為“黃連之鄉,是湖北省的主要藥材產地),不僅在湖北省突出,而且在全國范圍也是少見的。
十里 陡梯子:由磨刀溪行松杉林中,路小而仄,山溪可愛。
[愚注] 今已無陡梯子地名,路穿“松杉林中”疑似今318國道杉王大道上新路灣附近。萬宜古道上湖北境內的山路十分險惡,不同于很多地方的山路,那里坡度較大的小路上往往鋪墊石板;四川境內主要由紅砂巖的石板構成。紅砂巖表面的摩擦力較大,因此行路時并不十分危險,雖然也許高差很大。然而在鄂西山區地方,高差最多達1700米左右,但分布有大片的石灰巖,于是鄂西道路大多由石灰巖山鑿出的山路構成,作者前面的記錄多次談到這一點。石灰巖山路最大的問題是在下雨時較滑,而且由于石灰巖緩慢溶解于水的因素,使得年辰久遠的山路石級變得十分光滑且梯級不分明,許多地方的山路在拐彎和陡峭處既狹窄,又沒有扶手欄桿,于是步行經過這些山路時極其危險。魚木寨就是一個例子。魚木寨在渝鄂邊境,山并不高,可是地形由于石灰巖風化后變得十分險峻,通向山頂的寨子的盤山石路百步九折,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超過唐宋詩人筆下的秦蜀道與劍門天險。“陡梯子”名反映出鄂西山路的這一特點。
十五里 雙河口:小坡路,十戶人。
[愚注] 今利川市謀道鎮雙河口,在318國道邊。從雙河口開始,萬宜官道折向西行,而不是直接沿今日318國道北上,目的在避開土洞槽與魚木寨更困難的山路(見陡梯子注釋)。這才是古代萬宜官道的路徑,并非目前網上一些步行旅游者標出的官道。這條路徑被1941年干鐸教授由湖北到大后方,路經青龍咀這一事實(見下面青龍咀注釋)所證實。
三里 田壩:有穿心店一,可宿。店有新樓,門對溪水。
[愚注] 疑似今利川市謀道鎮大石灣附近。
七里 王爺廟:數家人,有大石當道,人皆俯首,仄身而過。因前次雨水過多,山路崩塌巖下也。巖下即大山溪,難行之至。
[愚注] 疑似今利川市謀道鎮九嶺灣附近,在磨刀溪支流東岸。
十里 青龍嘴:數家人。
[愚注] 今利川市謀道鎮青龍咀,在山谷口。1941年,中國著名林學家,中央大學干鐸教授在此處首次發現了水杉。水杉是幸存于第四紀冰期以后,一億年前孑遺的古杉屬植物,國家一級保護的稀有植物品種。
五里 釣魚灘:三戶人。
[愚注] 疑似今利川市謀道鎮蓮花灘,流經蓮花灘的山溪百丈溝在此處形成較寬的河灘。蓮花灘在利川與萬縣州的分界線上。百丈溝北下游四里,是萬州的羅田鎮。羅田鎮始建于明代,保留了較好的古建筑群,包括古四合院、古寨、古墓葬石刻,以及普濟橋。羅田鎮曾是萬利古道上的繁華小場,現已不當交通大道,卻寧靜清幽,值得一游。然而作者并未在羅田(當時尚無鎮)停留,而是東北上馬鬃嶺。
十里 馬鬃嶺:三戶人。
[愚注] 疑似今重慶市萬州區羅田鎮馬頭鄉附近,非今日利川之馬鬃嶺。從衛星地形圖上看,馬頭鄉北當一條山脈一端,山脈周圍有小山脈呈現束狀,形如馬鬃。
十里 郎家坡:一家客店,名倒開門,可宿。
[愚注] 今重慶市萬州區龍駒鎮郎家坡,東距318國道二里。郎家坡在一條大山脈的南坡,坡甚陡。
八里 萬利橋:一高大石橋,洞中懸一劍。上橋石梯凡四十八級,甚陡。從雙河口起,沿溪左而行,過橋即沿溪右,直至龍駒壩,溪聲不斷。
[愚注] 疑似今重慶市萬州區龍駒鎮春壩附近,春壩在318國道邊。“過橋即沿溪右”,意指跨過磨刀溪的一條支流上的橋,于是這條山溪便在道路的右側(東側),這條山溪在龍駒鎮川鄂街處南注入磨刀溪。
二里 篆嘴:四戶人。
十里 龍駒壩:沿途行山谷中,至此忽然開朗,禾稼豐茂,人物秀雅。有大溪從壩之右來,過大木橋一,始入場。店亦潔大,自宜昌來第一好店也。有汛防,人煙數百。
[愚注] 今重慶市萬州區龍駒鎮川鄂街,在318國道邊。“大溪”即磨刀溪水,在今龍駒鎮北(或東)。“過大木橋”意指橫跨磨刀溪的木橋,“場”應該指現在的龍駒鎮龍駒村,在磨刀溪北岸。
十里 毛臺子:三家人,路小而長。
[愚注] 疑似今重慶市萬州區龍駒鎮花屋基附近,渡磨刀溪到西岸即318國道。
四里 三宣渡:地方籌有公款渡舟一只,不索分文。原有石橋一座,為水沖塌,基址尚存。地名三宣洞,如水小,則由毛臺子過河,不到此渡矣。小水時渡水可涉。
[愚注] 今重慶市萬州區龍駒鎮薛家村附近,兩溪交匯處。
六里 趕場壩:數十戶人。
[愚注] 今重慶市萬州區趕場村,在318國道邊,兩溪交匯處。
十里 馬巴場:由趕場壩出場,渡山溪,有舟一只。水小時可涉,十里到馬巴場,數家人。
[愚注] 今重慶市萬州區趕場鄉馬壩塘,在318國道邊,兩溪交匯處。山溪即磨刀溪支流。
五里 黃干石:溪流到此成河,寬平處可通舟楫。十五里到消水壩,力夫至此多買舟行,借以省勞。每舟給錢一百二十文,力夫自認,然有時舟不便,或舟價未成,則力夫仍遵路而行。
[愚注] 今重慶市萬州區趕場鄉道沱村,在318國道邊,磨刀溪至此變寬。
七里 廟灣梁:循溪陸行,上下巖間有人三戶。
[愚注] 今重慶市萬州區長灘鎮龍潭村,在318國道邊。
八里 消水壩:三家人。
五里 長灘井:有鹽井在路旁,途皆炭灰,人戶數百家。街房斷續,一帶皆沿溪行,路多崩塌,巖石礙人頭面,然路不甚陡。從此地后,則有二十里之上下陡坡路矣。
[愚注] 今重慶市萬州區長灘鎮,在318國道邊。萬州地區古時集中了川東主要鹽井,分布在今云陽縣為中心的江南北地區。
十里 土門嘴:數家人,今改名土壩子。
[愚注] 今重慶市萬州區長灘鎮土門,在318國道邊。
十里 老土地:行山脊上,有店三家,可宿。皆穿心大店,當路修建,一名里仁,一名富有,一名一品,相距各里許。老土地下途半里,地名楠木灣,店名一品店,可宿。一帶販土之力夫,數十成群,偶一遇之,店為充塞哉。行客多宿楠木灣以讓之,沿途巖石光潤,可以作書(硯)。
[愚注] 今重慶市萬州區長嶺鎮老土村,老土地今猶稱,在318國道邊。
十里 小木馬山:數戶人。
[愚注] 今重慶市萬州區長嶺鎮石河村北318國道邊,此段國道被稱為長嶺大道。
十里 長林杠:二百家人,有土藥分局。
[愚注] 今重慶市萬州區長嶺鎮,在318國道邊。
二里 靜安橋:一洞之石橋,上下凡五十余石級。
[愚注] 今重慶市萬州區長嶺鎮梨樹居委會區域,橋今尚存,始建于清康熙中。
三里 龍潭子:十戶人。
[愚注] 疑似今重慶市萬州區長嶺鎮龍黎村,在318國道邊。
五里 蘇家壩:數家人。
[愚注] 疑似今重慶市萬州區五橋鎮李家巖。
五里 五桿橋:四家人。
[愚注] 今重慶市萬州區五橋鎮,在318國道邊。
五里 沱口:由宜起旱入川,由川到此赴宜者,皆由此起足。十五里到萬縣,船無定價,每人約十七八文。若專買舟一只,須錢三百余文。水大時,瞬息即到萬縣。
[愚注] 今重慶市萬州區沱口村,磨刀溪經此地交匯于長江。沱口在長江南岸,北距萬州市老城區約十里。
十五里 萬縣:萬縣為水陸通衢。由宜入川者,在此換力夫。由川赴宜者,亦在此換力夫。以銀價易錢,錢尚好。客商多寓城內。夏熱如蒸,出雨傘、油紙、洋芋、桐油、竹席,云南斗笠仿造甚肖。自萬縣雇力夫,較宜昌容易,且人力強壯,擔挑八十五斤。有行秤,多用竹夾代,挑上繩索若過八十五斤外,按每斤加錢六十文,另有夫頭一名,沿途照料行李,格外給錢數百文。三人轎搭行李三十斤,二人轎搭十五斤,每名夫價至省五千七百文外,加放棚錢一百,犒錢二百文。在順慶(南充)放棚一日,然可預為招呼,只每人給錢一百,便可長行。
[愚注] 今重慶市萬州老城區,在長江北岸。自重慶置直轄市后,萬州由原來的四川省萬縣市劃歸重慶,變成了重慶直轄市的一個區。由于三峽水庫的蓄水,浸淹老城區所在的長江北岸低洼部分,萬州區政府乃將新市區建于長江南岸。
[愚注] 萬州,江北東漢末為羊渠縣,江南兩漢屬朐忍縣地。按《寰宇記》,朐忍縣治所,在今重慶市萬州區云陽縣黃泥溪,轄今重慶市開縣、萬縣江南地區與湖北省利川市。晉平吳,省羊渠縣,并今萬縣江北地區入南浦縣。后周置萬川郡,再改為南浦縣,此時已遷南浦縣治所到江北,而利川另名為鹽水縣。唐貞觀八年改名萬州,天寶中復南浦郡,宋因之。由于這段歷史,使后來的騷客文士在其詩詞里典稱萬縣為“南浦”,如白居易“南浦凄凄別,西風溺溺秋”,陸游“南浦尋梅雪滿舟,西山載酒云生屨”。明洪武七年改為萬縣。新中國成立后萬縣成為四川最東部的專區,管理開縣、梁平、忠縣、云陽、奉節、巫山、巫溪、城口八縣。重慶直轄市立,并入重慶市,曰“萬州區”。
[愚注] 從傅崇榘《里程記》所述,可知清末萬縣商業的繁榮和方便。萬州是近代以來的川東水陸通衢,所謂“萬川畢匯”,“萬商畢集”之地。1891年宜昌和重慶開埠以后,萬縣的商業重要性更日益顯露。1925年,段祺瑞政府允萬縣開埠,國民政府因之。1926年9月,駐萬縣川軍楊森部反擊英艦挑釁,英遠東艦隊司令被擊斃,英艦隨即炮擊萬縣市區,萬縣軍民死傷達千人以上。這是萬縣開埠后發生的震動中外大事。萬縣再一次的商業發展使得它雖然地多磽薄,卻以繁榮和洋氣位于四川其他專區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