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廣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科普項目“從化高校—企業—貧困村科普聯盟合作平臺建設”(項目編號:2013KP030)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湯妙吉(1980-),女,館長,館員,碩士,研究方向:農村與高校信息資源共享體系。?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
〔摘要〕建立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是時代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其實質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整合和發揮好一定區域內高校、企業、地方政府三方面密切合作才能形成的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優勢。這種信息資源服務的新模式,運用資源整合、服務拓展、組織活動的方式構建三方合作平臺,強調隊伍建設和宣傳力度,追求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信息資源服務;政產學研;合作模式;區域經濟發展;社會服務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5.017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4)05-0083-05
Applica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Service Platform for Information
Resources among University,Enterprises and Rural VillagesTang Miaoji
(Library,Guangzhou Nanyang College,Guangzhou 510925,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Service Platform for Information Resources is a new requirement of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The essence is to integrate advantages in the dev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brought by close cooperation among university,enterprises and local government in a certain area.Through resources integration,services expansion and activities organizing,this new pattern constructs a cooperative platform,which focuses on talent training and information releasing,and tries to peruse a balance between immediate interests and long-term interests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s.
〔Keywords〕information resource service;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on model;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social services
隨著網絡及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未來經濟發展步入了知識經濟競爭的時代。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也必須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在鮮活的市場機制中求生存、謀發展。地方基層農業則需要深入開發地方特色,創建有自己特色的地方區域農業經濟,在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下,逐步邁入知識經濟競爭的行列。而為了讓廣大基層農民從傳統農業中解脫出來,提升農民科學素質和種、養業技術水平,通過建立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為地方農村合作社、村委會、各級農業管理部門、當地農民提供正確的決策依據和及時的農業信息是一種知識型社會發展的趨勢。
1建立高校—企業—貧困村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的可行性20世紀80年代,“信息化”概念首次出現在了農業行業,第一批有關農業方面的數據庫在80年代末被創建出來[1]。1996年,農村信息化建設被提上日程,農村信息資源建設成為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打造農業軟實力的一項重要政府工作[2]。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村信息資源服務平臺建設,建立農業信息資源收集、整理、加工、發布系列規范,創新農村信息化服務模式,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武裝農業,對于加快傳統農業升級具有重大意義”[3]。
11計算機、網絡、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建立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的基礎2010年,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提出的“優先采用光纖寬帶方式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光纖到村”[4]的要求,讓中國目前大多數行政村普及了互聯網,這為信息資源服務的接受創造了條件。來自各個系統的全國計算機網絡也在各地市開通,如中國農業信息網、農村電子商務、農業尋呼熱線、遠程養殖視頻系統等項目。這些網絡和項目的運行以及已經存在的一定數量的信息服務人員,為建立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12高校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建立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各地市高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作為人才培養、學科研究的重要基地,有著技術人才薈萃、學科門類齊全、研究基礎雄厚的特有優勢,是各種學科基礎研究和生產技術能力提升的原始創新力之一,是技術服務和科研成果轉化的生力軍。同時,高校圖書館積累了大量的文獻信息資源、事實數據庫以及眾多的科技成果,這也為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源。高校參與建設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能為信息資源開發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優化信息資源教育屬性,并為信息資源提供長期、穩定的后續服務。
13區域聯盟體系為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提供了長效服務機制地市各系統、各行業在長期開展科技興農的服務中都建有本系統、本行業的區域聯盟體系,如農業系統的農技站、科信系統的科協、教育系統的產學研聯盟、文化系統的公共文化服務系統等。很多區域聯盟在利用聯盟內各自優勢開展科技興農服務中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和可喜的成績。這些區域聯盟的建立,積累了一定的溝通渠道和有效的交流平臺,使信息資源服務能達到最底層,讓信息資源服務的效果得到了強化。
2建立高校—企業—貧困村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的必要性21平臺的建立滿足了地方政府農業管理部門及農民對信息的迫切需求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農村信息資源建設呈現出良好勢頭,但因為服務對象、基層條件、政策導向等因素,農村信息資源建設明顯滯后于農業生產技術的信息化腳步。政府投資不到位,開展農村信息資源建設項目熱衷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信息資源建設各自為營,農村信息資源建設缺乏與之相應的服務體系與培訓[5]。生活在偏遠地區、勞動在田間的農民,因為居住村的地理位置遠離城鎮、交通不便、基礎設施陳舊,農民對信息交流的渴望極其強烈。他們追求有價值的信息和先進的技術,他們需求有針對他們家鄉特色的信息資源服務,他們是有個性需求、農時需求、層次需求的信息服務對象。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的建設能滿足地方政府農業管理部門及農民對信息的迫切需求。
endprint
22平臺的搭建是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體現和改革創新的需求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將高校對社會服務放在十分明顯及重要的位置:“高校要搭建產學研結合的技術推廣服務平臺,面向企業開展技術服務,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面向新農村建設,提供農業技術推廣、農村新型合作組織建設等服務;建立專業教師密切聯系企業的制度,引導和激勵教師主動為企業和社會服務[6]。”這樣的定位原因很簡單:高校培養的是具有一定專業理論基礎又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綜合型人才,畢業后他們不可能去從事重大的科學技術研究,但在生產中進行卓有成效的技術改造及管理創新應是他們的拿手本領,因此在校學習期間就應教給他們相應的技能。通過搭建與社會關系密切的交流合作平臺,高校師生可在從事社會服務的工作中了解最新的技術需求,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培養方案,修正教學內容,培養出最符合工作崗位需求的人才。由此可見,高校開展社會服務不再是可有可無,而是要大力開展、深入研究,并以此作為引領高等教育向縱深發展、提升高校人才培養水平的必經之路。
23平臺的運作是協同創新精神的深入落實和產學研平臺的積極實踐2011年4月2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增強科學研究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特別強調高校在“積極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的同時“積極推動協同創新”[7]。可以說,協同創新已經成為我國加快經濟轉型、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政策選擇。近年來,各地方政府部門為建立產學研結合機制進行了不少探索,出臺了各種提高科研機構內部創新活動及協調集成能力的政策。相比之下,促進科研院所之間、科研院所與高校之間結合和資源集成的進展尚不夠明顯,這些都對更高水平的協同創新提出了迫切要求[8]。從國內外成功案例看,協同創新多為某個組織機構內部形成的有價值的信息、知識、技能、技術等的分享機制,特點是參加者擁有共同的目標、交流溝通的渠道和基于信息技術搭建的資源共享平臺。如:美國硅谷產學研“聯合創新網絡”,日韓的技術研究組合,芬蘭、愛爾蘭、瑞典等國協同創新網絡聯盟、中國北京的“中關村協同創新計劃”等[9]。高校同企業、地方政府協同創新,達成信息資源共享協議,按照項目實現合作,開展跨機構、跨體制的工作協作,建立戰略或網絡聯盟,形成穩定的協同創新機制,是實現高校、企業、地方政府的多贏并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經之路。
3高校—企業—貧困村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的構建高校—企業—貧困村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是指高校、企業、貧困村在共同簽署的協議框架下,建立互幫互助、優勢互補、共同提高的社會服務區域戰略聯盟。依托地方高校信息資源優勢,以當地農業龍頭企業作為技術力量,由種植戶、養殖戶、飼料廠、農產品配送等相關企業及個人加盟,形成集教育學習、技術幫扶、銷售培訓相結合的農村信息資源服務一條龍。同時,以行政村為基礎,建設農村青少年科技創新聯盟,培養農村中小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他們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達到培養農村青少年科學素質的目的。
31資源整合,科學規劃高校—企業—貧困村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根據地方農村經濟特色和農民群眾的愿望需求,利用農村現有的基礎設施、場地、農家書屋和現有的公共服務資源加必要的改建、新建,整合為“實體服務點”與“網絡虛擬”并存的高校—企業—貧困村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1校1屋1館1室1中心1平臺。具體為:①與農業類高等院校、各種農村遠程教育網相結合,建設“農民文化技術網絡學校”;②與圖書館數字化工程相結合,打造“數字化農家書屋”;③與各地科學中心、科普協會相結合,創建“科普館”,提供科普服務;④與具有遠程看診服務的醫院合作,設立“遠程醫療衛生室”;⑤與婦聯、教育部留守兒童活動室建設相結合,設置“農村兒童學習輔導中心”,特別關注農村留守兒童;⑥與移動通訊服務商聯合,整合各類型科普網站資源,推出“科普信息便民服務手機平臺”。
32拓展服務,按新農村建設需求強化社區服務功能以解決農村人口技術培訓、物資供應、衛生健康、文化娛樂、信息咨詢等方面的實際困難為基本功能,以農村各類型群眾提供全方位周到的服務為出發點,“高校—企業—貧困村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可提供以下服務:
321提供教育培訓服務
利用“農民文化技術網絡學校”、“農家書屋”、“農村兒童學習輔導中心”向農村群眾提供各種數字化圖書資料。配備戶外液晶顯示屏和一定的手持閱讀器,由群眾自由、自助、自主點播農業專業知識視頻數據庫、專業人士授課錄像,開展文化知識、實用科技、勞務技能、政策法規等學習培訓。
322提供信息咨詢服務
結合農村信息村建設,積極拓展信息服務領域,為廣大群眾提供政策法規、農技知識、市場信息、勞動就業等信息咨詢服務,最終形成可在手機端運行的“科普信息便民服務平臺”。
323提供生產生活服務
在“科普信息便民服務手機平臺”上為農村居民提供安全衛生的生產生活資料、便捷優質的畜禽防疫服務。同時,按照“社區+協會”的模式,邀請能夠提供網上咨詢服務的蠶桑、畜牧、蔬菜等專業協會加入到平臺的聯合咨詢中心,提供產前、產中、產后遠程咨詢服務,提高生產組織化、標準化程度,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324提供醫療衛生服務
“遠程醫療衛生室”負責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初級診治,及時做好婦幼保健、計劃免疫、健康教育及農村傳染病防治工作。
325提供文體休閑服務
利用“農家書屋”、“科普館”的文體設施,組織居民開展群眾性文化、科普、健身等文體活動。
326提供志愿者互助服務
組建志愿者服務隊,隊員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由現有鄉鎮文廣站、村委會、高校專家學者組成,一部分由各階層的科普志愿者組成對口幫扶,及時為群眾提供技術輔導、扶貧幫困等服務。
33建設隊伍,保證信息資源服務長效發展
組建一支能夠開展為民服務的工作隊伍,是“高校—企業—貧困村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能否長效發展的重要工作。
①村委干部、黨員、信息服務人員實行輪流坐班制度,對“高校—企業—貧困村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各功能進行分工管理,確定具體辦公人員,為農民群眾提供“全天候”的服務。讓廣大農村基層工作者發揮作用有“舞臺”、體現先進性有“窗口”、服務群眾有“目標”。
②完善村民自治,發動和鼓勵村民支持“高校—企業—貧困村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建設,參與事務管理。同時,按照“自愿參加、團結互助、盡力而為、熱心服務”的原則,組建以干部和黨員為主體,吸收熱心公益事業、關心農村、有一技之長的村內、村外的社會人員組建志愿者服務隊。
③推行“四位一體”隊伍組建模式,即“政府扶持+公司支持+農村合作社加入+高校參與”的四方面人力、物力、財力齊參加到“高校—企業—貧困村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這一社會工作中,讓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可以聚集民心效應,推動農村社區向“莊園經濟”、“農場經濟”模式發展,進一步盤活農村現有資源。
34組織活動,豐富信息培訓及服務形式
341策劃農產品電子營銷比賽
endprint
以行政村為依托,利用電子商務等現代物流手段,根據當地特色農產品策劃電子營銷比賽,通過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來引導信息資源服務工作的深入。同時,通過比賽培養農民農產品網絡信息發布、購銷對接的計算機水平,協助建立健全當地農村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促進農產品流通,解決“買難賣難”問題,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跨越,讓農民在實際操作中嘗到甜頭。
342舉辦當地農業龍頭企業與貧困村產品對接活動
結合當地農村實際,找準有效服務方式,積極搭建農村與當地特色主導產業對接、農戶與當地農業龍頭企業對接,做到村有主導產業,幫助解決農產品銷路問題,增加貧困戶收入。
343搭建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
通過線下銷售,微博推廣,平臺團購、B2C銷售等多種模式,打造最實用的電子商務銷售平臺,減少中間環節,產品可包括水果、蔬菜、糧食、旅游度假門票、農家樂等產品的銷售,培育壯大農民網商群體,推動農戶發展電子商務應用,推動農業信息化發展。以“服務農業”的宗旨,為涉農人群提供農業資訊、農產品電子商務以及農產品推廣服務。
35大力宣傳,提高農村人口的信息意識
現代社會的農民對科技信息雖然有了基本概念,也有通過信息尋找致富經驗的要求,但從目前農村發展的情況看,他們利用信息還只是被動的、不自覺的,一些村委干部和農業科技人員,利用信息進行決策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10]。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各式各樣的宣傳方式或手段,積極推廣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的功能和好處,讓廣大農民能夠了解到信息對現實生產、生活的積極作用,逐步提高他們的信息意識,變被動為主動,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
351做好“下基層、上企業、上學院”的雙向培訓交流工作
①舉行生產技術培訓。結合當地農村統計的本轄區內的就業方向、需要的技術種類等實際情況,組織高校老師、企業技術人員“下基層”,與村委共同舉辦生產技術培訓班及各種特色技術技能培訓班,切實提高農民技術水平,增強農民再就業的本領。
②組織科技知識講座。利用高校教師資源平臺,整合優勢資源,組織一批教師、科技專家學者,打造一支專業高素質的農村科技知識講師團。通過組織科技知識講座,讓農民和農村青少年能有機會與專家學者近距離的交流,幫助他們了解和增長科技知識,搭建農民與專家學者之間的橋梁。
③參觀農業電子商務企業。以提升農民電子商務技能為前提,組織農民參觀已經成熟發展的電子商務企業,進一步加強農民與電子商務企業的溝通和聯系,讓農民實實在在的感受電子商務的魅力,真真切切的體驗電子商務帶來的實惠。
④舉辦專業學習班。根據當地農村特色,大力開展訂單式培訓、定向式培訓和定點式培訓,在高校內舉辦各類型專業學習班,請農民“上學院”參觀學習,提升其科學素質,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52開展針對農村青少年的科學知識傳播活動
充分整合當地高校資源,建立長期穩定的高校師生與農村青少年溝通交流的渠道。利用高校師生的優勢,組織與農村社區孩子進行講座,面對面的交流,定期對中小學生進行科學文化知識的輔導,推動農村青少年更加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人生觀。
353推進農村人口職業技能鑒定
針對申請“高校—企業—貧困村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服務的農村勞動力,利用在高校設立的“人才服務中心”,積極提供技能水平的評價服務,免費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政策咨詢、就業信息、職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等服務。大力開展勞務協作,開發勞務市場,建立信息溝通渠道和政策協調機制。牢固樹立培訓促進就業、就業引導培訓、維權穩定就業的思想,將培訓、就業、維權三者結合起來,搞好后續服務工作。
354加強農村科普陣地建設
因地制宜設立科普宣傳畫廊(櫥窗、墻報、板報等),定期發放科普宣傳資料,設立固定的科普活動室,幫助訂閱相關科技報刊,印制農業電子商務、生產技術的操作手冊和宣傳掛圖,展出環保、節能、保健類科普掛圖,把科普知識融入到農村的日常生活中。
4結論
高校—企業—貧困村地方區域信息資源服務平臺將代表先進技術、優良知識的大學園區和需要知識扶貧的農村社區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企業參與下緊密地聯系起來,由它搭建的合作交流平臺可以實現高校、企業和農村社區資源的整合互動。該模式已經在廣州北部山區農村進行推行,在試點村五豐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初步達到“政府扶持+公司支持+高校參與+基地合作+合作社加入+農戶受益”等多方共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談大軍,高波,賈素娜.1998-2007年我國圖書館聯盟研究綜述[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33(4):119-123.
[2]暨群霞.我國農村信息服務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6):137-139.
[3]王紹光.大轉型:1980年代以來中國的雙向運動[J].中國社會科學,2008,(1):129-148.
[4]張玉香.中國農業信息體系建設發展戰略研究[J].農業展望,2005,(1):4-9.
[5]湯妙吉.“云”上建移動圖書館[J].中國教育網絡,2012,(2):76-77.
[6]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人民日報,2010-07-30,(13).
[7]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4-22,(2).
[8]王建偉.論新形勢下區域性政產學研合作工作重點、運行機制、合作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89-91.
[9]蓋文啟,張輝,呂文棟.國際典型高技術產業集群的比較分析與經驗啟示[J].中國軟科學,2004,(2):102-108.
[10]李翠平.建立地市級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網絡之思考[J].圖書館,1999,(3):60-62.
(本文責任編輯:馬卓)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