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卞志昕(1977-),男,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專利情報,發表論文20余篇,參與專著撰寫2部。?信息咨詢與服務?
〔摘要〕在競爭時代,與競爭相對的合作越來越受關注。專利情報作為公眾方便獲取,且具有技術性和公正性的大數據信息,在尋找合作伙伴中可以發揮巨大作用。研究通過總結歸納將尋找合作伙伴的過程劃分為3個階段:發現候選合作伙伴、評估候選合作伙伴和確定最終合作伙伴。其中,可應用專利分析的多種方法以及多種專利查新,這些方法貫穿于3個過程中。最后,構建了專利信息方法尋找合作伙伴的通用流程,其將對企業尋找合作伙伴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專利;合作伙伴;專利分析;專利查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5.021
〔中圖分類號〕G255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4)05-0098-04
The Use of Patents Information Methods in Searching Cooperation PartnersBian Zhixin
(Shanghai Library &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Shanghai,Shanghai 200031,China)
〔Abstract〕In the era of competition,cooperation is focused more and more.Patent information is more important in searching partners because of its accessibility,technical and impartiality.The process of looking for the cooperation partner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using the summarized method:discovery of candidate partners,assess candidate partners,and determine the final partners.During the process,many patent analysis and patent retrieval methods can be used.Finally,the general flow of searching cooperation partners by patent information methods is built,it may play an active role to companies.
〔Keywords〕patent;cooperation partner;patent analysis;patent retrieval
合作已成為現代生活、商業運作中必不可少的構成因素,有人預言:21世紀是一個合作世紀,未來世界是一個合作世界。合作和合作伙伴將成為未來拓展市場和增強實力最具戰略眼光的明智之舉。但是,挑選合作伙伴是一個復雜且反復的過程。中間任何一步都存在多種可能性,需要多角度的專業定量分析。在這其中,專利由于其技術和戰略的強大體現性,可以發揮巨大作用。
1研究背景
在現有研究中,一些研究人員總結了競爭對手的尋找方法,如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在對競爭對手識別中就提出了4種途徑,其中專利文獻方法是一種強有力且針對性較強的方法[1]。隨著合作趨勢越來越明顯,許多學者開始探討合作之間的研究。華南理工大學通過專利數據分析了中國產學研的合作情況,發現自1998年后開始呈現上升的趨勢;產學研的發明專利比例高于一般專利中發明專利比例。此外,其還發現區域創新能力強的省份,其產學研合作也相應較為活躍[2]。臺北國立大學則通過專利數據分析了兩家LED企業的合作狀況,發現兩家由于技術互補,促成了大量合作[3]。而在國外,CHI公司在總結專利應用時提到了專利在尋找合作伙伴中的應用[4];巴黎大學等的研究者則進一步研究了合作伙伴的確定框架,從為什么到如何尋找的具體尋找指標,其中也涉及了一些簡單的專利指標[5]。但是這些研究均未從專利情報角度對尋找合作伙伴的整個流程進行分析,也未就其中的專利戰術和戰略方法進行詳細闡述。但是,專利的各種方法對于尋找合作伙伴的各個階段均有著較大作用,詳細了解每一階段的專利方法,將有助于企業更高效的尋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
2確定合作伙伴的過程
在選擇合作伙伴時需要通過多種方法對不同對象進行分析與考察,然后進行評估,最終討論合作的相關事宜。一般來說,可采用三階段法對合作伙伴進行選擇和優化。
21發現合作伙伴
尋找合作伙伴的第一步是圈定一批可能成為合作伙伴的對象。此時,首先需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即自己所需要的是哪一類伙伴。
合作作為一種企業戰略行為,在初期就需要確定合作的明確目標,例如合作模式、合作內容等,不同的目標所帶來的合作伙伴也不同,尋找方式也不同。因此,尋找合作伙伴的第一步就需要確定自己急需哪類合作對象,圈定尋找范圍。
這里的目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合作的模式;二是合作的技術領域。
合作需要一定模式,且形式多種多樣,如產業鏈合作、競爭型合作、產學研合作等,針對每一種合作模式,所選定的目標群體并不一樣,而且所采取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例如產業鏈的合作,需要在上游或下游的企業或研究機構中尋找,而競爭型合作則主要是在本行業內尋找,兩者的目標群體不一樣。因此,在尋找合作伙伴時,先要根據合作模式確定目標群體。
合作還可能發生在不同領域,有同行業之間的合作,產品衍生的合作,材料改進的合作等,其中不少是跨領域合作。因此,在確定合作模式之后,特別是產業鏈等的合作時,還需要確定技術領域,如需要與材料供應商合作的,就在材料領域尋找;需要在機械制造上改進的,則在機械領域尋找;而如果需要在工藝上有所改進,就需要和相關技術領域的研究所或大學機構進行合作。
22評估候選合作伙伴群
在確定候選合作伙伴的集群后,需要對該群體內的各個候選對象進行評估。評估的方式應綜合各個渠道的信息,例如專家、調研等,綜合給出評估結果。其中,采用專利評估的方法顯得尤為客觀。通過專利可以對合作伙伴的自有技術和公司實力兩方面進行評估。通過技術實力評估,可以有效判斷候選合作伙伴的技術創新性、專利有效性,并預先判斷專利可能引起的侵權性。公司實力則可通過企業的研發能力、創新能力等評估。通過這些評估的對象才能真正成為合作伙伴。
23確定最終合作伙伴
在評估結束后,已經可以選擇出少數幾家值得合作的對象。但是,合作是雙向的,還需要觀察對方是否有合作意圖,所以,最后需要確定的是對方是否有合作意向,雙方是否可以朝同一個方向共同進退。
3專利信息方法在尋找合作伙伴中的應用
31發現合作伙伴的專利方法
尋找合作伙伴的第一步是圈定一批可能成為合作伙伴的對象群體。在確定目標對象群體后,可利用一些專利方法在這些群體內發現挖掘可能的合作伙伴。常見的方法包括排名法、引證法、區域法、時間序列法、聚類法、技術功效圖法、指標法等。
endprint
311排名法
對選定目標群體和技術領域范圍內的專利進行專利權人排名統計,在進行排名時,注意區分專利權人的寫法,如采用Derwent數據,可使用規范的專利權人代碼,但對于非規范的專利權人代碼,應采用專利權人名稱進行具體比對,歸并不同寫法的專利權人之后再排名。由此得出的專利數量較高的專利權人,在該領域內是比較有實力的公司或研究機構,可以作為合作伙伴。
312引證法
和排名法類似,對專利范圍內的專利權人引證數量進行排名,其中也需要對專利權人的名稱進行分析,完成歸并或拆分等人工操作,根據被引數量的多少確定專利權人在該領域的地位,被引數量多的專利權人應在該領域中備受關注,可作為合作伙伴;此外,引證法還可以確定上下游的一些合作伙伴。通過引證關系可以發現該領域的專利權人曾引用或被引用的專利,在這些專利中就可能是上下游的一些重點企業所引用(或被引)的,也有可能從被引中發現一些新的用途,這些專利的專利權人即可作為上下游的合作伙伴。
313區域法
當產品需要進入某一特定區域時,需要在該區域內選擇合作伙伴,這時可采取的是區域法,即對選定的專利范圍進行區域分析,特別是區域和專利權人(或專利權人引證)的聯合分析。這樣可以清楚地發現該區域內專利數量(或被引)最多的專利權人,由此可以將這些對象作為合作伙伴。
314時間序列法
在技術發展過程中,一些公司雖然進入時間較晚,但發展很快,特別是其創造了某種新技術后,占據了新時期的重點地位;因此,根據專利權人與時間的矩陣,可以發現最近時期內專利發展最為迅速的專利權人,其可能是新技術的擁有者,可以作為合作伙伴。
315聚類法
在了解一些合作伙伴之后,可以采用聚類法進行擴展。如采用共引聚類,可以發現一些技術雷同的專利權人在一個群中,則這一群的專利權人都可作為候選的合作伙伴;或采用合作聚類,發現候選的合作伙伴與哪些企業或研究機構存在直接或間接的合作關系,這些對象也可以作為候選的合作伙伴[6]。
316技術功效圖法
技術功效圖是區別細分技術差異的最好工具之一,可以通過多家專利權人的技術功效對比,發現自身的強點和弱點,同時可以得到哪些專利權人的強項正是自身的弱點,這些群體也可以是合作伙伴。
317指標法
以上方法都僅能針對一個特征點發現合作伙伴,帶有片面性;因此,采用指標法,建立專利指標體系,可將以上多個指標進行集合,因此達到綜合評價的目的。通過綜合評價方法可以更確切的選定候選合作伙伴群體。
除了以上方法外,還可以根據具體需求采取一些更為復雜的專利分析方法等,表1綜合了初步發現合作伙伴的方法,可在實際中區分使用。表1發現合作伙伴的方法
方法技術領域相同技術領域不同技術領域模式產業鏈排名法
引證法
時間序列法
指標法時間序列法
引證法
技術功效圖法競爭型排名法
引證法
聚類法
時間序列法
指標法/產學研排名法
引證法
聚類法
時間序列法
指標法時間序列法
聚類
技術功效圖法
32評估合作伙伴的方法
321整體實力評估
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整體實力是至關重要的。從專利角度更多的能反映企業的研發、創新等能力,具備這些能力的企業適合長期發展運作,也才能進行長期合作。
(1)自主創新能力評估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體現在自主創新過程中,具體表現為:在企業進行創新立項時(創新活動開始之前),能夠選擇合適的創新方向;在創新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技術、知識、人才等創新資源,提高創新速度和效率;創新所獲得的成果質量較高,達到甚至高于企業的預期。從專利角度分析,可以從技術生長率、技術成熟系數、技術衰老系數、新技術特征系數等考慮創新方向,從專利效率、人均專利產出量、專利實施率等考慮創新效率,從科學關聯性、絕對引證指數、當前影響指數等考慮創新效果。通過3個層次對合作伙伴的自主創新能力進行評價。
(2)研發能力評估
企業的研發能力是其保持長久創新的基礎,也是企業不斷發展的根本。反映企業研發能力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專利的申請數量和質量。因此,反映這兩個特征的專利指標也是評價研發能力的重點指標。例如從專利授權數量、引證數量、優質專利指數、H指數、技術強度、優質技術強度、科學強度、專利品質、相對研發能力等也可以用于評估企業研發力[7]。
(3)核心競爭力評估
這種能力是企業內部經過整合了的知識和技能,尤其是關于怎樣協調多種生產技能和整合不同技術的知識和技能。這一能力是企業的核心力,一般很難透析。但從專利角度可以從中發現一些競爭力的特征,再結合政策動向、市場探索等的內容,來綜合評估。表2企業整體實力評估的部分專利指標
實力評估考慮指標自主創新
能力評估技術生長率、技術成熟系數、技術衰老系數、新技術特征系數、專利效率、人均專利產出量、專利實施率、科學關聯性等研發能力
評估專利授權數量、優質專利指數、H指數、技術強度、優質技術強度、科學強度、專利品質、相對研發能力等核心競爭力
評估當前影響指數、引證數量、絕對引證指數、技術重心指數、專利自實施率等,并可綜合自主創新能力與研發能力的評估
通過以上評估方法,可以從專利角度了解和評價企業的整體綜合實力,優先選擇研發創新力強的公司進行合作。
322專利技術評估
反映合作伙伴技術實力之一的是專利的數量與質量,在發現合作伙伴時,已考察了專利數量,但是數量多,并不一定代表質量也高。不少專利是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專利,即使是發明專利,也可能已過期或無效專利。在評估時,專利技術評估是其中重要一環。
(1)技術有效性評估
專利只有在授權后才真正起到保護的作用。一些過期或無效的專利,已成為通用技術,所有企業和人都可自由實施。所以,考察候選合作伙伴的技術有效性成了必須。通過專利法律狀態查新,可以將候選合作伙伴擁有的技術所涉及的重要專利進行檢索與分析,查證其中仍處于授權的有效專利數據量,數量的多少也是其技術實力評估結果的重要依據之一。
(2)技術風險性評估
在經過之前的評估后,候選合作伙伴的專利具有一定的質量。但即使是授權專利,也可能是改進型專利,其具有專利性,但不具備自主性,仍會具有侵權風險。因此,最后一步還需要對其比較重要的核心專利等進行專利風險性評估。專利侵權報告可以對專利申請日之前的國內外公開內容進行檢索,判斷其是否具有原創和自主性,及時提供專利的風險性。如其為原創性專利,風險性較小,具有自主實施性,表明其的較強技術實力。表3合作伙伴的專利技術評估方法
專利類型專利查新方法及步驟發明專利法律狀態查新→有效授權→專利侵權查新
法律狀態查新→無效
法律狀態查新→公開階段或實審階段→
專利查新→專利侵權查新實用新型或
外觀設計專利專利查新→無新穎性或創造性→
不需進行下一步評估
專利查新→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專利侵權查新
通過以上步驟,可以初步判定候選合作伙伴的專利實力,同時也代表了其技術實力,從而可以在候選合作伙伴中篩選出技術實力強、合作風險小的對象進行最后的確定。
33確定合作伙伴
在確定合作伙伴的最終階段,需要確定對方是否有合作意向,雙方是否可以朝同一個方向共同進退。一般而言,對方的意圖很難通過常規途徑事先得知。但是,可以通過其之前的處事風格與原則加以判斷。例如通過其專利戰略的研究,觀察其以前的專利合作情況,了解其合作戰略,可以作為判斷雙方合作愿景的依據;同時,根據其專利戰略,可以對比是否與自身的發展戰略相符合,尋找一個合拍的合作伙伴也非常重要。此外,還需要根據市場、公司發展策略等多個因素綜合考察,以決定最恰當的合作伙伴。
綜合以上過程,可以初步歸納出利用專利分析與查新發現、尋找合作伙伴的大致流程(見圖1),通過尋找、評估和確認之后,可以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共同研究開發,為今后的研發打下堅實基礎。
圖1利用專利尋找合作伙伴的流程
4小結
在尋找合作伙伴的3個階段中,專利分析與專利查新的多種方法應用于其間,對于企業和政府都有著較大幫助。在研究中,針對不同階段的方法進行了歸納與總結,整理出專利信息在尋找合作伙伴的常規路線。在之后的研究中,將對于其具體操作和相關案例進行分析,以優化方法,更貼近企業與政府需求。
參考文獻
[1]賈彥龍,于巧玲.競爭對手識別研究方法述評[J].情報雜志,2011,30(7):13-16.
[2]鄧穎翔,朱桂龍.基于專利數據的中國產學研合作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30(12):16-19.
[3]Chen Y S,Chen B Y.Utilizing patent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cooperative competition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LED companies:Nichia and Osram[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1,78(2):294-302.
[4]Breitzman A F,Mogee M E.The many applications of patent analysi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2,28(3):187-205.
[5]Miotti L,Sachwald F.Co-operative R&D:why and with whom?:An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analysis[J].Research Policy,2003,32(8):1481-1499.
[6]維基百科.聚類分析[EB/OL].http:∥zh.wikipedia.org/zh-cn/聚類分析,2013-12-04.
[7]李春燕,石榮.專利質量指標評價探索[J].現代情報,2008,(2):146-149.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
endprint
311排名法
對選定目標群體和技術領域范圍內的專利進行專利權人排名統計,在進行排名時,注意區分專利權人的寫法,如采用Derwent數據,可使用規范的專利權人代碼,但對于非規范的專利權人代碼,應采用專利權人名稱進行具體比對,歸并不同寫法的專利權人之后再排名。由此得出的專利數量較高的專利權人,在該領域內是比較有實力的公司或研究機構,可以作為合作伙伴。
312引證法
和排名法類似,對專利范圍內的專利權人引證數量進行排名,其中也需要對專利權人的名稱進行分析,完成歸并或拆分等人工操作,根據被引數量的多少確定專利權人在該領域的地位,被引數量多的專利權人應在該領域中備受關注,可作為合作伙伴;此外,引證法還可以確定上下游的一些合作伙伴。通過引證關系可以發現該領域的專利權人曾引用或被引用的專利,在這些專利中就可能是上下游的一些重點企業所引用(或被引)的,也有可能從被引中發現一些新的用途,這些專利的專利權人即可作為上下游的合作伙伴。
313區域法
當產品需要進入某一特定區域時,需要在該區域內選擇合作伙伴,這時可采取的是區域法,即對選定的專利范圍進行區域分析,特別是區域和專利權人(或專利權人引證)的聯合分析。這樣可以清楚地發現該區域內專利數量(或被引)最多的專利權人,由此可以將這些對象作為合作伙伴。
314時間序列法
在技術發展過程中,一些公司雖然進入時間較晚,但發展很快,特別是其創造了某種新技術后,占據了新時期的重點地位;因此,根據專利權人與時間的矩陣,可以發現最近時期內專利發展最為迅速的專利權人,其可能是新技術的擁有者,可以作為合作伙伴。
315聚類法
在了解一些合作伙伴之后,可以采用聚類法進行擴展。如采用共引聚類,可以發現一些技術雷同的專利權人在一個群中,則這一群的專利權人都可作為候選的合作伙伴;或采用合作聚類,發現候選的合作伙伴與哪些企業或研究機構存在直接或間接的合作關系,這些對象也可以作為候選的合作伙伴[6]。
316技術功效圖法
技術功效圖是區別細分技術差異的最好工具之一,可以通過多家專利權人的技術功效對比,發現自身的強點和弱點,同時可以得到哪些專利權人的強項正是自身的弱點,這些群體也可以是合作伙伴。
317指標法
以上方法都僅能針對一個特征點發現合作伙伴,帶有片面性;因此,采用指標法,建立專利指標體系,可將以上多個指標進行集合,因此達到綜合評價的目的。通過綜合評價方法可以更確切的選定候選合作伙伴群體。
除了以上方法外,還可以根據具體需求采取一些更為復雜的專利分析方法等,表1綜合了初步發現合作伙伴的方法,可在實際中區分使用。表1發現合作伙伴的方法
方法技術領域相同技術領域不同技術領域模式產業鏈排名法
引證法
時間序列法
指標法時間序列法
引證法
技術功效圖法競爭型排名法
引證法
聚類法
時間序列法
指標法/產學研排名法
引證法
聚類法
時間序列法
指標法時間序列法
聚類
技術功效圖法
32評估合作伙伴的方法
321整體實力評估
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整體實力是至關重要的。從專利角度更多的能反映企業的研發、創新等能力,具備這些能力的企業適合長期發展運作,也才能進行長期合作。
(1)自主創新能力評估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體現在自主創新過程中,具體表現為:在企業進行創新立項時(創新活動開始之前),能夠選擇合適的創新方向;在創新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技術、知識、人才等創新資源,提高創新速度和效率;創新所獲得的成果質量較高,達到甚至高于企業的預期。從專利角度分析,可以從技術生長率、技術成熟系數、技術衰老系數、新技術特征系數等考慮創新方向,從專利效率、人均專利產出量、專利實施率等考慮創新效率,從科學關聯性、絕對引證指數、當前影響指數等考慮創新效果。通過3個層次對合作伙伴的自主創新能力進行評價。
(2)研發能力評估
企業的研發能力是其保持長久創新的基礎,也是企業不斷發展的根本。反映企業研發能力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專利的申請數量和質量。因此,反映這兩個特征的專利指標也是評價研發能力的重點指標。例如從專利授權數量、引證數量、優質專利指數、H指數、技術強度、優質技術強度、科學強度、專利品質、相對研發能力等也可以用于評估企業研發力[7]。
(3)核心競爭力評估
這種能力是企業內部經過整合了的知識和技能,尤其是關于怎樣協調多種生產技能和整合不同技術的知識和技能。這一能力是企業的核心力,一般很難透析。但從專利角度可以從中發現一些競爭力的特征,再結合政策動向、市場探索等的內容,來綜合評估。表2企業整體實力評估的部分專利指標
實力評估考慮指標自主創新
能力評估技術生長率、技術成熟系數、技術衰老系數、新技術特征系數、專利效率、人均專利產出量、專利實施率、科學關聯性等研發能力
評估專利授權數量、優質專利指數、H指數、技術強度、優質技術強度、科學強度、專利品質、相對研發能力等核心競爭力
評估當前影響指數、引證數量、絕對引證指數、技術重心指數、專利自實施率等,并可綜合自主創新能力與研發能力的評估
通過以上評估方法,可以從專利角度了解和評價企業的整體綜合實力,優先選擇研發創新力強的公司進行合作。
322專利技術評估
反映合作伙伴技術實力之一的是專利的數量與質量,在發現合作伙伴時,已考察了專利數量,但是數量多,并不一定代表質量也高。不少專利是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專利,即使是發明專利,也可能已過期或無效專利。在評估時,專利技術評估是其中重要一環。
(1)技術有效性評估
專利只有在授權后才真正起到保護的作用。一些過期或無效的專利,已成為通用技術,所有企業和人都可自由實施。所以,考察候選合作伙伴的技術有效性成了必須。通過專利法律狀態查新,可以將候選合作伙伴擁有的技術所涉及的重要專利進行檢索與分析,查證其中仍處于授權的有效專利數據量,數量的多少也是其技術實力評估結果的重要依據之一。
(2)技術風險性評估
在經過之前的評估后,候選合作伙伴的專利具有一定的質量。但即使是授權專利,也可能是改進型專利,其具有專利性,但不具備自主性,仍會具有侵權風險。因此,最后一步還需要對其比較重要的核心專利等進行專利風險性評估。專利侵權報告可以對專利申請日之前的國內外公開內容進行檢索,判斷其是否具有原創和自主性,及時提供專利的風險性。如其為原創性專利,風險性較小,具有自主實施性,表明其的較強技術實力。表3合作伙伴的專利技術評估方法
專利類型專利查新方法及步驟發明專利法律狀態查新→有效授權→專利侵權查新
法律狀態查新→無效
法律狀態查新→公開階段或實審階段→
專利查新→專利侵權查新實用新型或
外觀設計專利專利查新→無新穎性或創造性→
不需進行下一步評估
專利查新→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專利侵權查新
通過以上步驟,可以初步判定候選合作伙伴的專利實力,同時也代表了其技術實力,從而可以在候選合作伙伴中篩選出技術實力強、合作風險小的對象進行最后的確定。
33確定合作伙伴
在確定合作伙伴的最終階段,需要確定對方是否有合作意向,雙方是否可以朝同一個方向共同進退。一般而言,對方的意圖很難通過常規途徑事先得知。但是,可以通過其之前的處事風格與原則加以判斷。例如通過其專利戰略的研究,觀察其以前的專利合作情況,了解其合作戰略,可以作為判斷雙方合作愿景的依據;同時,根據其專利戰略,可以對比是否與自身的發展戰略相符合,尋找一個合拍的合作伙伴也非常重要。此外,還需要根據市場、公司發展策略等多個因素綜合考察,以決定最恰當的合作伙伴。
綜合以上過程,可以初步歸納出利用專利分析與查新發現、尋找合作伙伴的大致流程(見圖1),通過尋找、評估和確認之后,可以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共同研究開發,為今后的研發打下堅實基礎。
圖1利用專利尋找合作伙伴的流程
4小結
在尋找合作伙伴的3個階段中,專利分析與專利查新的多種方法應用于其間,對于企業和政府都有著較大幫助。在研究中,針對不同階段的方法進行了歸納與總結,整理出專利信息在尋找合作伙伴的常規路線。在之后的研究中,將對于其具體操作和相關案例進行分析,以優化方法,更貼近企業與政府需求。
參考文獻
[1]賈彥龍,于巧玲.競爭對手識別研究方法述評[J].情報雜志,2011,30(7):13-16.
[2]鄧穎翔,朱桂龍.基于專利數據的中國產學研合作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30(12):16-19.
[3]Chen Y S,Chen B Y.Utilizing patent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cooperative competition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LED companies:Nichia and Osram[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1,78(2):294-302.
[4]Breitzman A F,Mogee M E.The many applications of patent analysi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2,28(3):187-205.
[5]Miotti L,Sachwald F.Co-operative R&D:why and with whom?:An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analysis[J].Research Policy,2003,32(8):1481-1499.
[6]維基百科.聚類分析[EB/OL].http:∥zh.wikipedia.org/zh-cn/聚類分析,2013-12-04.
[7]李春燕,石榮.專利質量指標評價探索[J].現代情報,2008,(2):146-149.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
endprint
311排名法
對選定目標群體和技術領域范圍內的專利進行專利權人排名統計,在進行排名時,注意區分專利權人的寫法,如采用Derwent數據,可使用規范的專利權人代碼,但對于非規范的專利權人代碼,應采用專利權人名稱進行具體比對,歸并不同寫法的專利權人之后再排名。由此得出的專利數量較高的專利權人,在該領域內是比較有實力的公司或研究機構,可以作為合作伙伴。
312引證法
和排名法類似,對專利范圍內的專利權人引證數量進行排名,其中也需要對專利權人的名稱進行分析,完成歸并或拆分等人工操作,根據被引數量的多少確定專利權人在該領域的地位,被引數量多的專利權人應在該領域中備受關注,可作為合作伙伴;此外,引證法還可以確定上下游的一些合作伙伴。通過引證關系可以發現該領域的專利權人曾引用或被引用的專利,在這些專利中就可能是上下游的一些重點企業所引用(或被引)的,也有可能從被引中發現一些新的用途,這些專利的專利權人即可作為上下游的合作伙伴。
313區域法
當產品需要進入某一特定區域時,需要在該區域內選擇合作伙伴,這時可采取的是區域法,即對選定的專利范圍進行區域分析,特別是區域和專利權人(或專利權人引證)的聯合分析。這樣可以清楚地發現該區域內專利數量(或被引)最多的專利權人,由此可以將這些對象作為合作伙伴。
314時間序列法
在技術發展過程中,一些公司雖然進入時間較晚,但發展很快,特別是其創造了某種新技術后,占據了新時期的重點地位;因此,根據專利權人與時間的矩陣,可以發現最近時期內專利發展最為迅速的專利權人,其可能是新技術的擁有者,可以作為合作伙伴。
315聚類法
在了解一些合作伙伴之后,可以采用聚類法進行擴展。如采用共引聚類,可以發現一些技術雷同的專利權人在一個群中,則這一群的專利權人都可作為候選的合作伙伴;或采用合作聚類,發現候選的合作伙伴與哪些企業或研究機構存在直接或間接的合作關系,這些對象也可以作為候選的合作伙伴[6]。
316技術功效圖法
技術功效圖是區別細分技術差異的最好工具之一,可以通過多家專利權人的技術功效對比,發現自身的強點和弱點,同時可以得到哪些專利權人的強項正是自身的弱點,這些群體也可以是合作伙伴。
317指標法
以上方法都僅能針對一個特征點發現合作伙伴,帶有片面性;因此,采用指標法,建立專利指標體系,可將以上多個指標進行集合,因此達到綜合評價的目的。通過綜合評價方法可以更確切的選定候選合作伙伴群體。
除了以上方法外,還可以根據具體需求采取一些更為復雜的專利分析方法等,表1綜合了初步發現合作伙伴的方法,可在實際中區分使用。表1發現合作伙伴的方法
方法技術領域相同技術領域不同技術領域模式產業鏈排名法
引證法
時間序列法
指標法時間序列法
引證法
技術功效圖法競爭型排名法
引證法
聚類法
時間序列法
指標法/產學研排名法
引證法
聚類法
時間序列法
指標法時間序列法
聚類
技術功效圖法
32評估合作伙伴的方法
321整體實力評估
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整體實力是至關重要的。從專利角度更多的能反映企業的研發、創新等能力,具備這些能力的企業適合長期發展運作,也才能進行長期合作。
(1)自主創新能力評估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體現在自主創新過程中,具體表現為:在企業進行創新立項時(創新活動開始之前),能夠選擇合適的創新方向;在創新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技術、知識、人才等創新資源,提高創新速度和效率;創新所獲得的成果質量較高,達到甚至高于企業的預期。從專利角度分析,可以從技術生長率、技術成熟系數、技術衰老系數、新技術特征系數等考慮創新方向,從專利效率、人均專利產出量、專利實施率等考慮創新效率,從科學關聯性、絕對引證指數、當前影響指數等考慮創新效果。通過3個層次對合作伙伴的自主創新能力進行評價。
(2)研發能力評估
企業的研發能力是其保持長久創新的基礎,也是企業不斷發展的根本。反映企業研發能力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專利的申請數量和質量。因此,反映這兩個特征的專利指標也是評價研發能力的重點指標。例如從專利授權數量、引證數量、優質專利指數、H指數、技術強度、優質技術強度、科學強度、專利品質、相對研發能力等也可以用于評估企業研發力[7]。
(3)核心競爭力評估
這種能力是企業內部經過整合了的知識和技能,尤其是關于怎樣協調多種生產技能和整合不同技術的知識和技能。這一能力是企業的核心力,一般很難透析。但從專利角度可以從中發現一些競爭力的特征,再結合政策動向、市場探索等的內容,來綜合評估。表2企業整體實力評估的部分專利指標
實力評估考慮指標自主創新
能力評估技術生長率、技術成熟系數、技術衰老系數、新技術特征系數、專利效率、人均專利產出量、專利實施率、科學關聯性等研發能力
評估專利授權數量、優質專利指數、H指數、技術強度、優質技術強度、科學強度、專利品質、相對研發能力等核心競爭力
評估當前影響指數、引證數量、絕對引證指數、技術重心指數、專利自實施率等,并可綜合自主創新能力與研發能力的評估
通過以上評估方法,可以從專利角度了解和評價企業的整體綜合實力,優先選擇研發創新力強的公司進行合作。
322專利技術評估
反映合作伙伴技術實力之一的是專利的數量與質量,在發現合作伙伴時,已考察了專利數量,但是數量多,并不一定代表質量也高。不少專利是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專利,即使是發明專利,也可能已過期或無效專利。在評估時,專利技術評估是其中重要一環。
(1)技術有效性評估
專利只有在授權后才真正起到保護的作用。一些過期或無效的專利,已成為通用技術,所有企業和人都可自由實施。所以,考察候選合作伙伴的技術有效性成了必須。通過專利法律狀態查新,可以將候選合作伙伴擁有的技術所涉及的重要專利進行檢索與分析,查證其中仍處于授權的有效專利數據量,數量的多少也是其技術實力評估結果的重要依據之一。
(2)技術風險性評估
在經過之前的評估后,候選合作伙伴的專利具有一定的質量。但即使是授權專利,也可能是改進型專利,其具有專利性,但不具備自主性,仍會具有侵權風險。因此,最后一步還需要對其比較重要的核心專利等進行專利風險性評估。專利侵權報告可以對專利申請日之前的國內外公開內容進行檢索,判斷其是否具有原創和自主性,及時提供專利的風險性。如其為原創性專利,風險性較小,具有自主實施性,表明其的較強技術實力。表3合作伙伴的專利技術評估方法
專利類型專利查新方法及步驟發明專利法律狀態查新→有效授權→專利侵權查新
法律狀態查新→無效
法律狀態查新→公開階段或實審階段→
專利查新→專利侵權查新實用新型或
外觀設計專利專利查新→無新穎性或創造性→
不需進行下一步評估
專利查新→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專利侵權查新
通過以上步驟,可以初步判定候選合作伙伴的專利實力,同時也代表了其技術實力,從而可以在候選合作伙伴中篩選出技術實力強、合作風險小的對象進行最后的確定。
33確定合作伙伴
在確定合作伙伴的最終階段,需要確定對方是否有合作意向,雙方是否可以朝同一個方向共同進退。一般而言,對方的意圖很難通過常規途徑事先得知。但是,可以通過其之前的處事風格與原則加以判斷。例如通過其專利戰略的研究,觀察其以前的專利合作情況,了解其合作戰略,可以作為判斷雙方合作愿景的依據;同時,根據其專利戰略,可以對比是否與自身的發展戰略相符合,尋找一個合拍的合作伙伴也非常重要。此外,還需要根據市場、公司發展策略等多個因素綜合考察,以決定最恰當的合作伙伴。
綜合以上過程,可以初步歸納出利用專利分析與查新發現、尋找合作伙伴的大致流程(見圖1),通過尋找、評估和確認之后,可以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共同研究開發,為今后的研發打下堅實基礎。
圖1利用專利尋找合作伙伴的流程
4小結
在尋找合作伙伴的3個階段中,專利分析與專利查新的多種方法應用于其間,對于企業和政府都有著較大幫助。在研究中,針對不同階段的方法進行了歸納與總結,整理出專利信息在尋找合作伙伴的常規路線。在之后的研究中,將對于其具體操作和相關案例進行分析,以優化方法,更貼近企業與政府需求。
參考文獻
[1]賈彥龍,于巧玲.競爭對手識別研究方法述評[J].情報雜志,2011,30(7):13-16.
[2]鄧穎翔,朱桂龍.基于專利數據的中國產學研合作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30(12):16-19.
[3]Chen Y S,Chen B Y.Utilizing patent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cooperative competition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LED companies:Nichia and Osram[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1,78(2):294-302.
[4]Breitzman A F,Mogee M E.The many applications of patent analysi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2,28(3):187-205.
[5]Miotti L,Sachwald F.Co-operative R&D:why and with whom?:An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analysis[J].Research Policy,2003,32(8):1481-1499.
[6]維基百科.聚類分析[EB/OL].http:∥zh.wikipedia.org/zh-cn/聚類分析,2013-12-04.
[7]李春燕,石榮.專利質量指標評價探索[J].現代情報,2008,(2):146-149.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