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華+華薇娜+皇甫青紅
作者簡介:劉艷華(1985-),女,講師,博士,研究方向:信息檢索、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信息計量學研究與應用·
〔摘要〕以Web of Science(SCI-E,SSCI,A&HCI)為數據源,統計得到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UIUC)圖書情報學學院(GSLIS)1936-2012年文獻690篇。運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從年代分布、來源期刊、科研合作等角度,采用定量方法對所收集的文獻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并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和引文分析方法,對GSLIS的主要作者合作群體和高頻被引文獻進行了可視化分析,客觀地揭示了GSLIS科研實力的總體概況、科研合作情況及其科學研究的歷史進程。
〔關鍵詞〕GSLIS;圖書館學;情報學;文獻計量;社會網絡分析法;引文分析法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3.023
〔中圖分類號〕G359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4)03-0104-06
Study on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GSLIS of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Liu Yanhua1Hua Weina2Huangfu Qingho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2.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base of Web of Science(SCI-E,SSCI,A&HCI),this paper collected 690 documents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GSLIS)of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UIUC)from 1936 to 2012.A serie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had been made from aspects of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articles,including publication year and source journals.Then it applied the methodology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citation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core authors cooperation group and the high time cited articles.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e overview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GSLIS,the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GSLIS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y.
〔Keywords〕GSLIS;library science;information science;bibliometrics;social network analysis;citation analysis
進入21世紀,在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國內一些知名院校加快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步伐,力爭使部分學科率先實現世界一流。在此大環境之下,我國圖書館學情報學(LIS,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學者在促使本學科的完善以及國際話語權的提升方面做了不懈努力[1-3]。近年來,國內LIS界的兩支主要力量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和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相繼加入國際iSchool聯盟,使得我國LIS學科朝著國際化的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然而距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LIS學科依然有較大距離。有研究表明我國大陸地區LIS的研究與代表著國際水平的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研究水平存在著明顯的差距[4]。因此,我國LIS學科的國際化發展,無疑要瞄準國際上的動向。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UIUC,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圖書情報學學院(GSLIS,Graduate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被認為是美國最古老最優秀的LIS學院,多次被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排名全美LIS學院第一。GSLIS的前身是由夏普(Katharine Lucinda Sharp)于1893年在芝加哥裝甲技術研究所(the Armou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Chicago)[5]建立的圖書館學部門(Department of Library Science);4年后,夏普將其搬至伊利諾伊州的烏爾班納(Urbana)作為伊利諾伊大學的一部分并更名為伊利諾伊州立圖書館學院(the Illinois State Library School);1926年,學院更名為伊利諾伊大學圖書館學院(University of Illinois Library School);1948年,學院開辦LIS博士教育項目,并于1956年更名為圖書館學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Library Science);1981年,鑒于圖書館事業中新的領域的出現并受到重視,學院再次更名為圖書情報學學院(GSLIS,Graduate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并沿用至今[6];國際iSchool運動興起之后,GSLIS作為第一批成員加入iSchool聯盟,成為iSchool運動的中堅力量。對美國乃至世界LIS學界領先的GSLIS的科研實力進行調研與分析,無疑會給我國LIS界提供非常重要的參考借鑒價值。
1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
本文以WoS的三大引文數據庫SCI-E、SSCI和A&HCI為數據源,以作者地址字段為檢索途徑,以GSLIS的歷屆學院名為檢索詞,時間跨度從數據庫的最早回溯年份1898-2012年,檢索時間截止至2013年7月,共得到文獻677篇(其中14篇文獻的地址中出現“Univ Illinois,Chicago”字樣,經筆者對相關作者的搜索核查,發現其所在單位應為UIUC,也即這14篇文獻屬于本研究樣本)。另有13篇文獻標注的地址遺漏了研究生院(Grad),將這部分數據加入原始數據集中,最終獲得樣本文獻690篇。其中學院名為“Univ Illinois Lib Sch”的文獻41篇,“Univ Illinois SAME Grad Sch Lib Sci”的文獻77篇,“Univ Illinois SAME Grad Sch Lib & Informat Sci”的文獻559篇,“Univ Illinois SAME Sch lib & Informat Sci”的文獻13篇(說明:由于有些文獻標注的地址并未具體到院系,或者院系名稱拼寫錯誤等原因,本文所檢索的數據集中會遺漏少量文獻。但是此種情況較為個別,基本不影響研究結果)。這690篇文獻較全面地反映了UIUC圖書情報學院科研實力的基本狀況。
endprint
12研究方法
本文所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獻計量學中的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和引文分析法。
其中GSLIS科研實力總體情況的分析通過對科研文獻基本特征的分析來實現,包括對文獻的年代分布、來源期刊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其科研合作情況的分析則通過對作者合作總體情況的分析來實現。
對合作作者的分析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1936-2012年間合作文獻量不低于2篇的作者進行了共現分析,并借助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ENT進行了可視化,以便了解GSLIS的主要作者群體。
對GSLIS科學研究的發展歷程和研究熱點的分析采用引文分析法,對高頻被引文獻的分析來實現。由于本研究文獻集中作者標注關鍵詞的文獻僅有29篇,遠遠不能揭示GSLIS科學研究的主題領域,因此本文舍棄了關鍵詞渠道的分析,應用Garfield所開發的文獻分析工具Histcite 120307中的引文時序圖進行分析。首先選擇一組高頻被引文獻,以每篇論文為節點,根據文獻之間的引文關系做出一張引文時序圖。引文時序圖通過對文獻引用過程的可視化,直觀展示出某個研究主題的文獻淵源和發展歷程,進而可以發現該主題領域的研究規律和發展趨勢[7]。
2結果分析
21GSLIS核心期刊文獻的基本特征分析
211年代分布
GSLIS被三大引文庫收錄的文獻最早始自1936年,至2012年共計690篇,年均文獻量908篇,被引總頻次3 850,篇均被引次數為558,去除自引后的被引總頻次3 720,h指數31,其年代分布和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數據顯示,GSLIS的文獻量大致呈一不規則的拋物線形式,不同年度文獻量略有起伏。整體來看,1981-1999年文獻量呈起伏增長趨勢,分別在1993年和1999年達到兩個峰值,2000年及之后文獻量略有下降并平穩發展至2010年,隨后至2012年稍有增長趨勢,GSLIS的學科發展已然成熟,其文獻產出年度變化幅度不大;文獻在國際學術圈中的認同率比較高,篇均被引頻次和h指數均較高。
圖1年代分布圖
212來源出版物分析
從來源出版物的分布來看,收錄的690篇文獻來自136種不同出版物,其中LIS學科類別期刊60種,涉及文獻568篇,約占文獻總量的8232%,表1對刊載文獻量不低于10篇的來源期刊進行了統計。由表1可知,此15種出版物僅占來源出版物的約1103%,卻刊載了約6362%的文獻量,其中刊載文獻量最多的期刊是《圖書館雜志》、《圖書館趨勢》、《美國信息科學與技術學會雜志》和《圖書館季刊》,4種期刊的刊載文獻量占文獻總量的約3899%;從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獻質量的期刊影響因子和5年影響因子,GSLIS的大部分文獻刊發在影響因子較低的期刊上,刊載文獻量不低于10篇的期刊影響因子和5年影響因子均低于3,至少約3884%的文獻刊發在影響因子或5年影響因子低于1的期刊上;但是同時也有相當高質量的文獻發表,如1987年的1篇通訊刊發在《自然》上,1991年1篇通訊、1994年1篇論文、2000年1篇述評、2009年1篇綜述均刊發在《科學》上。由此可以看出,GSLIS的科研成果主要刊載在LIS類期刊上,載文量較大的期刊影響因子和5年影響因子均較低,同時亦有世界級的頂級研究成果出現。
表1來源出版物分布表(文獻量>=10)
來源期刊文獻量占比(%
of 690)影響
因子5年影
響因子《圖書館雜志》LIBRARY JOURNAL80115903970284《圖書館趨勢》LIBRARY TRENDS77111602730344《美國信息科學與技術學會雜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6594220052159《圖書館季刊》LIBRARY QUARTERLY4768107430835《圖書館學與情報學研究》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8406〖〗14001520《聯機與只讀光盤評論》ONLINE & CDROM REVIEW22319——RQ22319——《信息處理與管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172460817〖〗1388《大學與研究機構圖書館》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152171016〖〗0923《圖書情報學教育雜志》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3188——《青少年與成人讀寫雜志》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11159〖〗06270886《圖書館資料與技術服務》LIBRARY RESOURCES & TECHNICAL SERVICES11159〖〗09690680《美國信息學會年度會議論文集》 PROCEEDINGS OF THE ASIS ANNUAL MEETING11159%——《科學計量學》SCIENTOMETRICS1014521332207《知識組織》KNOWLEDGE ORGANIZATION1014504070468注: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和5年影響因子(5-Year Impact Factor)為2012年JCR發布的數據,“—”表示無影響因子和5年影響因子值,無影響因子和5年影響因子的出版物為在近五年內未被SCI-E和SSCI收錄的期刊和會議錄。22科研合作情況分析
221科研合作總體概況分析
690篇文獻共涉及作者496人,1 144人次,發文量最多的是Lancaster,F W,共發表文獻79篇;對這些文獻作者的統計,沒有考慮同名異人的情況,因為這些作者幾乎均為國外作者,同名異人的特殊論文占全部論文的比例很少,可以忽略其對結果造成的影響。為對比考察GSLIS加入iSchool前后的科研合作情況,本文將相關數據分為1936-2004年和2005-2012年兩個時間段進行統計(表2)。
表2GSLIS文獻作者及文獻情況分布
年段作者數文獻總數人均發文量作者總人次單人撰寫(篇)1936-20043835771519144012005-201214311307923053總年度4966901391 144454年段2人撰寫(篇)3人撰寫(篇)4人及以上(篇)合作度合作率(%)1936-200411033331583052005-2012349172045310總年度14442501663420
其中作者的總體發文情況可以用人均發文量來表示,人均發文量=文獻總數/作者數,2005-2012年段的人均發文量明顯較前一段少,主要原因是合作人數在增多,出現了大量的新增作者。對作者合作情況的分析主要采用兩個指標:(1)合作度=(一定時期內相關文獻)作者總人次/(一定時期內相關文獻)文獻總數;(2)合作率=(一定時期內相關文獻)合作文獻數/(一定時期內相關文獻)文獻總數[8]。合作度和合作率可以反映一個機構內文獻的合作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GSLIS在2005年之后的合作度和合作率要明顯高于加入iSchool之前,合作率超出20個百分點,另外2005-2012年段的獨著文獻所占比例明顯減少,僅為4690%,低于1936-2004年段和總時間段約20多個百分點,合作文獻多為二人合作。隨著科學研究的發展、科研項目難度的增大以及iSchool的影響,GSLIS學科領域內的合作將會繼續增強,合作的論文數會越來越多,合作度和合作率也會有繼續提高的趨勢。
endprint
222合作作者分析
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對1936-2012年段內作者的合作情況進行分析,構建整體合作網絡圖,從中發現496位作者中有401位作者間有不同程度的合作關系,合作次數不低于2次的共有66位作者,合作次數不低于3次的共有23位作者,合作次數不低于4次的有12位作者,最高合作次數為14。由于全體作者的整體合作網絡圖較為復雜,且不便于分析,也無法突出重點。為了更為直觀的觀察GSLIS科研人員的合作情況,圖2繪制了合作次數不低于2次的66位作者合作網絡圖。圖中節點表示作者,節點間連線表示作者之間有合著關系,節點上的數字表示合著論文數。節點的大小表示作者的度數中心性,即圖中與之合作的作者數,連線粗細表示作者合作次數的多少。圖2GSLIS文獻作者合作網絡圖(合作文獻量>=2)
從圖2可以看出,GSLIS的作者合作網絡中共有子網15個,合作群體人數為22、6和4的各有1個學術團體,合作群體人數為5的有2個學術團體,合作群體人數為3的有4個學術團體,剩余6個學術團體的合作群體人數為2。整體來看,GSLIS的作者合作雖然形成有較大規模的合作子網,但是作者之間的合作網絡比較松散。圖2中,最大的合著子網是以Lancaster,F W和Smith,L C為核心的作者群,共有22人,以上兩人通過3篇文獻的合作成為該子網的關鍵節點。Lancaster,F W發表文獻79篇,圖2統計其合著24次,可以看出,Lancaster,F W不僅合作的作者數最多,而且獨著文獻量也很豐富,但是合作頻次卻不高,最高合作僅為3次;Smith,L C發表文獻37篇,合著23次,雖僅與5人有合作關系,但是其合作卻相當頻繁,尤其與Williams,M E合作達14次至高。其次是以Chen,H C為核心的子網,有6位作者,Chen,H C發文較少,僅有7篇,合著11次,可以看出,Chen,H C主要與其他作者合作發表文獻。以Davis,C H為核心的發散型子網共有作者5人,其中核心節點Davis,C H發表文獻17篇,合作次數6,該作者的科研成果主要是獨立撰寫。剩余的子網中除了2人合作所形成的6個雙核子網外,剩余4個蛛型子網[9]和2個線型子網,具有較好的連通性,但是其合作次數均不高。
23高頻被引文獻分析
高頻被引文獻是其他研究人員在進行本專業領域研究時最為關注的文獻,可被認為是核心文獻,對這些核心文獻的時間序列分析不僅可以反映出學科的發展歷程和發展趨勢,而且可以反映某一時間段內科學研究的熱點[10]。本文中認為被引頻次(GCS)20次之上的文獻為GSLIS的高頻被引文獻,共計50篇,借助Histcite做這50篇文獻之間的引文關系圖(圖3),在軟件中可查看高頻被引文獻的詳細信息。圖上共50個圓圈,每個圓圈表示1篇高頻被引文獻,中間數字是這篇文獻按照時間順序在當前數據庫中的編號,圓圈的大小表示被引次數的多少,以帶箭頭的連線表示節點文獻之間的引用關系,箭頭指向的文獻是被引用的文獻。多數情況下,有1個圓圈較大,并且有較多箭頭指向這篇文章,說明這篇文章受到的同行關注較多,很可能就是領域內的開山之作。圖3GSLIS高頻被引文獻的引文時序圖
結合圖3及高頻被引文獻的詳細信息可以發現,50篇高頻被引文獻中有43篇期刊論文、5篇綜述,另有通訊和軟件評論各1篇;高頻被引文獻的時間跨度較長(1974-2009年),但主要集中在20世紀90年代,共25篇(占比4792%),21世紀以來16篇(占比3333%),20世紀80年代7篇(占比1458%),70年代2篇(占比417%)。說明GSLIS的LIS學科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步入成熟期,這與本學科的發展規律也是相一致的[11]。
20世紀70年代兩篇高被引文獻的被引頻次均為32,研究的內容主要圍繞圖書館而展開,這兩篇文獻在圖中屬于孤立點,也即GSLIS后續的研究并未圍繞其而展開。
20世紀80年代的研究內容較為廣泛,在引文分析、期刊管理中文獻計量學的應用、圖書館的作用、引證研究、醫學情報學等方面均有涉及。其中1981年關于引文分析的一篇綜述(圖中序號為121的文獻)的被引頻次較高(163次),并在GSLIS的后續研究中得到高頻被引文獻的引用[12];1987年的一篇學術論文詳述了利用引文分析研究文獻老化測量方法中的同時法與歷時法(198號文獻)[13],該文獻在后續得到了高頻被引文獻的引用;其他文獻在圖中以孤立點的形式出現。
20世紀90年代是GSLIS科學研究的活躍時期,從圖中可以看出,該時期涌出了一批關鍵節點性文獻,如文獻374、397、434等,被引頻次較高,且均為引用關系中箭頭所指方向,也即這些文獻是GSLIS相應研究領域中的開山之作,與后面相關節點之間形成較為頻繁的引用關系。通過對節點文獻詳細信息的分析可以發現,文獻374發表在1995年,是研究為電子社區系統自動生成詞表的算法問題[14];文獻397發表于1996年,是研究協作系統設計的,這篇文章的被引頻次達到了227次,在LIS領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15];文獻434發表在1997年,是關于在線信息檢索系統協作瀏覽器設計的一篇綜述[16]。除此之外,其他孤立高頻文獻研究的主要內容圍繞著互聯網而展開,包括在線信息檢索系統的設計和改進、互聯網協議的研究、電子出版物的評價、數據庫檢索系統、基于協作的多用戶在線檢索系統的實現、信息檢索系統詞表的設計等,另外,關于學科結構的研究、共詞分析的應用等文獻計量學方法也在該時期得到發展。
2000年以來是GSLIS科學研究的穩定發展時期,從圖中可以看出,該時期既無被引頻次特別高的文獻出現,也無被后續研究所引用的開山之作出現。這一時期的研究既有繼承90年代研究自動生成詞表算法、在線信息檢索系統協作問題的研究成果,亦有開辟其他研究內容的孤立文獻出現。整體來看,2000年以來的研究主要涉及信息技術、信息用戶、信息質量、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如計算機輔助遠程教育群體社會網絡結構多復雜性的探討,支持突發性知識處理的系統設計理論問題,知識構建過程的研究,音樂信息檢索的研究;跨學科研究行為及其所遇到的信息問題的研究,互聯網對少數民族和邊緣化用戶的影響,數字環境中科研人員的信息交流行為研究;信息質量評估框架,信息質量保證模型研究;信息科學研究方法如民族志方法。另外還有研究涉及了數字圖書館的應用、科學出版物演變的研究等。
通過可視化分析,可見GSLIS的科學研究經歷了從純圖書館研究到傳統的文獻計量學研究,再到與互聯網相關的信息技術的研究,再到信息技術、信息用戶相關問題的研究,由此可以推測出GSLIS未來的研究方向將會繼續朝著信息、技術和用戶融合的方向發展。而2000年以來核心文獻的研究內容也即是近十多年來GSLIS科學研究所備受關注的領域。
3研究結論
本文在對GSLIS 1936-2012年間在SCI-E、SSCI、A&HCI上所發表的文獻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從定量和定性的角度較為客觀的揭示了GSLIS科研實力的基本狀況:
(1)從年代分布看,GSLIS在國際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獻較早,學科已發展成熟,近年來文獻數量變化幅度不大;科研文獻在國際學術圈中的認同率較高,擁有較高的篇均被引頻次和h指數。
endprint
(2)從來源期刊看,GSLIS的文獻主要刊載在LIS類期刊上,備受青睞的是《圖書館雜志》、《圖書館趨勢》、《美國信息科學與技術學會雜志》和《圖書館季刊》;GSLIS的研究成果較多的集中在影響因子和5年影響因子3之下的期刊上,這與LIS類期刊整體影響因子和5年影響因子較低不無關系(2012年版JCR中LIS類別期刊影響因子在0050~4659之間,5年影響因子在0020~7474之間[17]),同時也偶有研究成果在世界級的頂級刊物如《科學》和《自然》上出現。
(3)從科研合作情況看,GSLIS的獨著文獻較多,合作文獻中偏重于二人合作,整體合作度和合作率均較低,但是加入iSchool后其科研合作有增長的趨勢;GSLIS的作者合作網絡中形成了以Lancaster,F W和Smith,L C為核心的較大規模子網,但是作者整體合作網絡較為松散,合作次數較低。
(4)從高頻被引文獻看,GSLIS的科學研究經歷了從純圖書館研究到傳統的文獻計量學研究,再到與互聯網相關的信息技術的研究,再到信息技術、信息用戶相關問題的研究這一歷史過程,未來將可能會繼續朝著信息、技術和用戶融合的研究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華薇娜.對美國圖書情報學院前20強的定量分析與實例研究[J].情報學報,2000,19(5):480-491.
[2]朱慶華,楊蕾,朱莉.國外信息管理院系科研水平分析——面向21世紀的信息管理學科建設研究報告之一[J].圖書情報工作,2003,(8):117-122.
[3]周金元,李品.專家視野中的中國圖書情報研究國際化發展評價指標——基于德爾菲法的調查分析[J].圖書館論壇,2011,31(3):4-6.
[4]陳貴梧.圖書情報學的國際研究態勢——基于2000-2009年SSCI研究性論文的實證分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137(191):73-82.
[5]The i-School Movement[EB].http:∥deepblue.lib.umich.edu/bitstream/2027.42/57317/1/14504301131ftp.pdf,2012-06-19.
[6]Graduate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The iSchool at Illinois.A Brief History[EB].http:∥www.lis.illinois.edu/about-gslis/overview/history,2012-06-19.
[7]李寧,馬路,黃芳.轉化醫學研究的引文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0,(35):4052-4054.
[8]邱均平,楊思洛,周春雷.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情報學研究論文的作者分析[J].情報學報,2009,28(4):626-633.
[9]邱均平,伍超.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國內計量學作者合作關系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1,(6):12-17.
[10]王孝寧,崔雷.2001-2006年國際情報學研究的引文分析[J].情報學報,2007,26(3):399-406.
[11]梁戰平.論情報學研究[J].中國信息導報,2003,(1):12-15.
[12]Smith LC..Citation analysis[J].Library Trends,1981,30(1):83-106.
[13]Chen HC.,Yim T.,Fye D.,Schatz B..Automatic thesaurus generation for an electronic community system[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5,46(3):175-193.
[14]Stinson ER.,Lancaster FW..Synchronous versus diachronous methods in the measurement of obsolescence by citation studie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1987,13(2):65-74.
[15]Star SL.,Ruhleder K..Steps toward an ecology of infrastructure:Design and access for large information space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6,7(1):111-134.
[16]Twidale MB.,Nichols DM.,Paice CD..Browsing is a collaborative process[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1997,33(6):761-783.
[17]2011 JCR[EB].http:∥admin-apps.webofknowledge.com/JCR/JCR?RQ=LISTSUMMARYJOURNAL&cursor=1,2012-07-03.
(本文責任編輯:馬卓)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