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陵+劉蘇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數理統計等方法,對全國抽樣的22所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民族傳統體育開展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發現中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嚴重制約了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在高校的傳承,為此,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體系;構建;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8-0294-03
國內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視野多局限于項目和技術,缺乏對它的支撐理論和宏觀上的深層次探討。十年過去了,民族傳統體育的學科體系建設仍然處在經驗階段。表現為:民族傳統體育學的主干程是武術學科,武術學科研究的內容又多為技法。為了使民族傳統體育學成為傳承民族體育文化,弘揚族體育精神的載體,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完善奧林匹克動的載體。必須對民族傳統體育內涵、課程體系行深入研究。根據高校體育課的特點,在民族教學時,可結合套路教學,著重講授技術動作的規格標準、基本規律、攻防含義、健身、防身的價值以及武理,武德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理論指導實踐的方針,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運用現代科學知識講授武術的理論知識,全面培養大學生的習武能力。
一、普通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內容、教學形式單一,缺乏項目間的融合
目前中國大多數高校體育課程中,已陸續開設了武術、太極拳、瑜伽、舞龍舞獅、跆拳道、空手道等課程。然而,大多數課程其特征往往停留在自身項目的水平上,或者僅僅是作為一個單項內容進行傳授和練習,更多強調的是各自的特性,未能建立起一個較為科學的內容體系,更沒有將不同民族不同項目的內容加以綜合分析和比較,教學的形式和內容也比較單一,對學生的體質健康的提高也比較局限,在學習效果上往往事倍功半,課程結束后時過境遷,大多數同學很難堅持練習,也不能養成長期鍛煉的習慣。如在高校武術教學課堂上,教師以及教學內容都很難讓學生產生濃厚學習的興趣。學生除了在課堂上模仿、記憶教師所教的這課堂新內容,沒有更多的時間和注意力來思考所學新動作的細節、涵義。教育部沒有明確規定公共武術選修課的教材,這雖然給武術老師很大的選擇空間,但也造成武術老師的惰性,教師不更新知識,不結合教育部新頒發的文件上課,不按新課標的要求上課,教學不緊跟時代步伐[1]。忽視課堂教學與課外鍛煉的結合,忽視攻防技擊講解和理論學習,造成學生對武術僅有膚淺的認知,影響了武術在高校校園的推廣,給教育工作帶來了負面影響。
2.純技術教學現象突出,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培養
在目前的教學中,較多的注重運動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而對其各自的民族文化內涵以及相互之間的影響和滲透未能給以適當的強調,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培養。現素質教育和人文修養的理念;在知識和能力結構上,沒有體現本科教育厚基礎、寬口徑的知識結構,而是過分強調專業技術;在技術上有過多依賴競技體育的傾向而缺乏對學生全面能力的培養。一直以來,高校開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都是以教師教和學生學為主要形式,以技術教學為主要教學內容,很少甚至根本不上理論課程。片面地認為體育教學就是鍛煉身體素質,教會學生體育技能,其實這是很不合理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不同于一般體育課教學,學生學習民族傳統體育不但是學習基本技術、技術理論,更重要的是學習、繼承中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得到德、智、體的全面發展。
3.民族傳統體育教師水平有限,理論落后
師資隊伍的數量和質量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武術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技術動作規范,而且還要熟知武術各流派的風格特點及其文化內涵,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感性與理性的融合[2]。然而,據筆者對江蘇省和安徽省的調查的22所高校可知,在各院校擔任武術選項課的教師當中,有武術專業特長的教師只占63.04%,他們經過大學武術專修課的系統學習,有較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技術水平,對教學內容相對熟悉,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而有36.96%的教師是非武術專修的,他們無論是在理論知識方面,還是在技術水平上都明顯不足,在教學中感到有些力不從心。高校體育教師面對的是認知能力、理論層次較高的大學生,突出專項理論教學的特點,這種現象反映了高校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4.場地、器材缺乏,制約著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
調查表明:有25%的院校其場地、器材能勉強應付上課使用;有45%的院校其場地、器材明顯不足,上課爭奪場地、器械的現象時有發生;有30%的院校其場地、器材嚴重不足,致使教學計劃成為紙上談兵。這就說明高校擴招導致學生人數不斷增加,而場地、器材的增加嚴重滯后,使本來就不充裕的場地、器材更加缺乏。
二、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改革的基本原則
1.綜合性原則
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原則是注重聯系大學生的經驗和生活實際;提倡和追求與相關知識信息的關聯,基礎知識和技能之間相互補充,加強各類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可以將不同的武術知識(包括網絡知識)以靈活的形勢加以傳遞,以發展大學生的體育素質為目標,更廣闊地接觸現實生活和民族傳統體育理論。
2.選擇性原則
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性原則是針對地方、學校與學生的差異而提出的,它要求民族傳統體育公共課教學要以充分的靈活性選擇適應社會發展的教學內容、以顯著的特色性學校辦學宗旨和辦學方向選擇教學內容、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選擇適應大學生個人發展的教學內容。各高等學校在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情況下選擇性地開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學校特點的武術公共課教學,不失時機地傳播武術傳統文化,盡一切所能提高大學生的體育素質。培養學生個性是高校武術公共課教學的根本要求,要讓不同的學生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合適的鍛煉內容和相關知識信息,盡量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實現大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改革方向
1.改革現有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是完成學習任務的主要手段,為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高校應當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進行改革。結合當前高校普遍開設民族傳統體育課的課時情況,創編適合高校學生學習的民族傳統體育教材。比如在創編套路時可借鑒大家都熟悉的初級甲組、乙組規定套路,在套路創編難度也可如初級套路接近,但主要是縮短套路長度,一個套路宜由兩段組成。減少缺乏聯系的個別動作,增加簡單的組合動作,以及漂亮的動作起式、定勢、收勢。
2.創新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
傳統的體育公共課教學模式都是采用統一編班,統一要求,而不考慮學生體質差異和愛好,最終導致學生雖喜歡武術,卻厭煩武術課的局面。重視對學生能力的挖掘,發揮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游戲教學和多媒體教學都可以運用到武術教學中來,不管教學方法怎么改變,教師的主導地位是不能變,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要充分發揮,要注重武術教學的實效性、技擊性。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尋找最能發揮教學效果的途徑。具體要求武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花少量的時間教授新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組織學生教學與訓練,這樣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既能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也能培養學生克服困難、吃苦耐勞的精神。學生在學習訓練的過程中自然產生了相互比較、爭強好勝的心理,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
endprint
3.加大合格師資力量的培養,確保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武術等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門新穎學科,其教學內容、理論傳授和課程設置要適應現代體育的發展和要求。國家教育部、省市教委要依據目前高校的實際師資情況,有計劃地為鼓勵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師、教練員參加各類培訓班,使他們不僅掌握武術等民族傳統體育的技術技能,還能從理論上注重對民族傳統體育進行科學研究,深入學術探討,加強理論傳授,從而培養一批適合于現代高校民族傳統教學要求的師資隊伍。
4.提高體育教學硬件設施的投入,給學生營造體育鍛煉環境
高校的體育設施滯后,體育教學條件嚴重不足,也是絕大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的現象。再者,少數高校的領導對體育的認識存在差異,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投入到體育教學這一塊的資金太少,這應當引起教育主管部門和校方的注意。根據各高校的具體情況,適當地加大體育經費的投入,擴建運動場館,增添民族傳統體育器材,給學生營造一個好的體育鍛煉新環境。
5.以武術技術技能學習為載體,來傳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武術技術技能學習是人體的一種行為活動,它涉及生理學和心理學等多方面的問題,例如身體的形態和機能、學習動機、興趣、情緒、個性,以及內外環境的刺激等。普通高校武術公共課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教會學習者掌握某些武術技術技能,從而達到鍛煉身體、增進健康或參加競賽、領悟中國的民族傳統文化[3]。因此在針對武術公共課教學中,武術技術技能知識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支撐這門課的主干知識,它是傳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載體。武術作為中國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到今天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和特點。武術又稱“國術”或“武藝”,它不僅是中國傳統的民族體育項目,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瑰寶。武術以它獨特的運動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伴隨著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發展而發展;武術的拳法、拳理無處不表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思想。學習中國武術而不了解與武術密切相關的中國傳統文化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特別是高校武術教學的主要教學對象是當代青少年,他們有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和義務。將武術傳統文化的傳播融入到普通高校武術公共課的教學中,融入到武術課的言傳身教中,使得武術文化在大學校園里得以廣泛傳播,讓更多的大學生了解武術傳統文化。這不僅是出于對教學對象自身的考慮,也是延續中國傳統文化的需要。
6.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武術)中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
武術教學中的德育教育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武德”——未曾習武先習德。要求習武者做到“行俠仗義”、“除暴安良”、“匡扶正義”、“見義勇為”和“以武會友”等精神。武術教學同時也應加強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積極進取,主持正義,不怕邪惡的奮斗精神,深層次體現民族精神,這是武術文化中的最高精神。武術教學也該適應時代要求,不僅僅只是單純的機械動作教學,更多的是傾注文化素養的教育,用武術的博大精深感染當代大學生,提升他們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4]。同時大學武術課要加強學生武術自學自練能力的培養,加強對武術的認識和熱愛,讓學生課后把武術當作鍛煉身體的途徑來習練,既能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也培養了學生的終身鍛煉意識。最終確保選修過本課程的學生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和人文素質,主要掌握武術、傳統體育養生、民族民間傳統體育的基本理論與知識,接受相關技術、技能的基本訓練。
參考文獻:
[1]舒宗禮,夏貴霞.普通高校武術教學內容改革趨勢與對策[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1):198-200.
[2]蔡仲林,周之華.武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牛閩生.高校武術教學方法的分析與研究[J].武術科學(搏擊)學術版,2006,(9):59-67.
[4]張云龍.新世紀高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3.
Consider of the Ordinary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Sports Course Reform of Ordinary University
ZHANG Ling,LIU Su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09,China)
Abstract:This text uses methods such as documents and materials,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mathematical statistics,tc.,to carry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e analysis about the public sports curriculum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 sports development situation from the national sampling 22 ordinary university,I Find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Ordinary University public sports nationality tradition sports curriculum teaching,it has restricted our country nationality tradition sports seriously in universitys inheritance,for this,put forward some reform proposal.
Key words:national tradition sports;curriculum system;construction;reform
[責任編輯 魏杰]
收稿日期:2014-04-09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8SJD890013)
作者簡介:張陵(1963-),男,江蘇南京人,教授,從事體育教學研究。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