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堇
摘要:本文以港口為切入點,首先回顧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內涵,然后從外貿和稅收兩個角度歸納史實,然后從提升手工業生產技能、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完善貿易制度和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四個方面分析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對中國港口經濟的影響,最后提出了研究展望。
關鍵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港口經濟;外貿;手工業;稅收一、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內涵
對于海上絲綢之路的內涵,學者的理解各不相同。日本學者長澤和浚稱:“我們一般所說的絲綢之路,是指太古以來自東亞經中亞及西亞連接歐洲及北非的東西道路的總稱。”唐亞林(2008)認為:“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東南亞、南亞等地之間的一條遠洋貿易航線,它是古代中國聯系東南亞、南亞等地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之一,古代中國運用這條貿易航線發展對外的經濟文化交往。”基于對“海上”、“絲綢” 、貿易者和貿易的性質這四大要素的理解,趙春晨(2002)認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涵義是以絲綢貿易為象征的、在中國古代曾長期存在的、中外之間的海上交通線及與之相伴隨的經濟貿易關系。雖然學者對海上絲綢之路的時間界定、始發港、航線和影響范圍看法不一,但無不認可海上絲綢之路對中國乃至全世界經濟所產生的積極影響。
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對中國沿海港口經濟的影響
(一)創新升級生產技能。海上絲綢之路帶動了中國手工業和加工制造業的生產技能創新和升級。例如,廣州南越王墓和漢墓文物上所用到的的焊珠金飾工藝,就是模仿地中海沿岸流行的金工技法而來。中國能工巧匠們利用輸入的瑪瑙、琥珀等新型原材料,制作出傳統用品戒指、印章等。學習西方工藝技術, 借鑒海外文化造型,加以本土化改良,制作成更加精美的玻璃器皿和珠飾,這也使得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受青睞。
廣州東郊先烈路東漢墓出土的陶船模型已做出錨和舵的形狀,表明秦漢時期我國的船只已具有一定程度的遠航能力。造船技術水平和造船規模已經擁有巨大發展。中國領先于歐洲三百年,在公元11世紀初就掌握了指南針磁針偏角規律。北宋末指南針和羅盤在航海上的應用,更是有力地推進海上貿易,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興盛也再進一步推動航海造船術的進步。
(二)商品經濟蓬勃發展。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產品風靡全球,中國貨幣也隨之在全球風行。唐朝的國力昌盛和貨幣幣值穩定使得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在東南亞各國流通無阻,成為當時的“國際貨幣”。明朝時,大量白銀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流入中國,逐漸占據了國內貨幣流通領域的主導地位。持有白銀的商人也就可以進行全國性的商業活動,這使得明朝后期的商業資本非常活躍,商品經濟蓬勃發展。“一條鞭法”的實施從中央政府的層面以法令的形式確立了白銀的本位貨幣地位。
(三)不斷完善貿易制度。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貿易繁榮推動著貿易制度的不斷完善,制度的完善又促使貿易更加興盛。唐朝設定市舶使征收關稅、管理海外交通和處理外貿事務。宋代將市舶使拓展為市舶司,并在元豐三年(1080)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規范海外貿易的法律——《廣州市舶條》。隨后,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和時代的發展需求不斷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條規。1293年元代制定的《市舶抽分雜禁》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市舶法規。制度的漸趨完善,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經濟交易和行政管理中的漏洞,使得海外貿易更傾向良性發展。
(四)優化城市空間布局。貿易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外商云集各大港口,推動了各港口城市布局的不斷完善。唐時,廣州的蕃商停居在南壕一帶(今海珠路),筑石聯城,自成一區,從而建立了“蕃坊”。登州城南街設立專用于安置新羅使節的“新羅館”。新羅館逐漸發展成新羅人聚居的街巷,即新羅坊,以及管理新羅人貿易的機構“勾當新羅所”。宋朝廣州蕃人更多,于是在唐城西側興建巨大的西城,城中有專業的洋貨街道,如象牙巷、瑪瑙巷和城線巷等。在廣州四周興建大通(今芳村)、平石(番禺“勝石”)、大水(今天河)等八個繁榮衛星小鎮并設八個旅游區。阿拉伯、波斯商人寓居明州也駐有“波斯團”。乾隆年間,外國船只的高級職員居住在珠江沿岸,從而形成廣州十三行商辦行館。直到清光緒年間, 寧波城內仍存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聚居的“波斯巷”和“回回堂”(清真寺)。
三、研究展望
近年來,中國與東盟貿易額持續增長,東盟已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第四大經濟體也是中國的第三大外資來源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也反映了我國對從南海到阿拉伯海這一領域海上交通和貿易的重視,加強與東盟國家的貿易交流和勞務承包等各方面合作將更有力地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相較古代,當前貿易方式、國家環境和貿易條件等的巨大差異也促使本文今后要不斷以新的研究視角來看待海上絲綢之路。
首先探討發現適應于現今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相關國家的貿易合作方式,確保互信互利,實現“貿易暢通”是再現海上絲綢之路輝煌的基礎條件。其次,研究開發沿線國家金融合作方式,建立有序的金融秩序以確保貨幣流通極其重要。最后,如何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確保交通暢通,提升運輸能力也是海上絲綢之路必須解決的硬件問題。
參考文獻:
[1] 林浩.關于寧波“海上絲綢之路”各個時期特點的探討[J]東方博物
[2] 孫繼亮.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與明代銀本位制度確立關系初探[J]. 經濟研究參考.2013,34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