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蘇純
【氣候特點】
夏至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是一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但并不是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這時接近地表的熱量還在繼續積蓄,并沒有達到最高點。夏至之后,我國大部分地區就進入盛夏了,高溫酷暑天氣時常出現,氣溫有時可達40℃。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習俗由來】
夏至,是我國先秦古人確立的四大節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后來逐漸成為重要的民俗節日——夏至節,它在傳統社會中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因為夏至是農作物生長最快的時節,也是發生病蟲害、水旱災害最頻繁的時期,農作物受害的程度將直接決定糧食的豐歉。舊時,為了消災避難,保佑五谷豐登,人們往往寄托于夏至節祭祖祀神,祈求消災避邪、作物豐收。隨著時代的發展,土地祭也成為民間的一項重要活動。漢族民間土地祭多在土地廟、田間等地進行。祭祀供品以面食為主,因為夏至正是小麥收獲的時節,用新小麥做成面條供奉,亦有讓土地神嘗新之意,一來表達對今年豐收的感謝,二來祈求來年消災解難、再獲豐收。因夏天炎熱,涼面(即過水撈面)最適宜食用,所以夏至節人們常以涼面祭祀土地神。此俗現已消失,夏至節也已變成追求面食文化的節日?;丶页詡€涼面,心中愜意之極,有的人也會選擇雜糧面,如黃豆面、蕎麥面、燕麥面等改善口味。
【精神起居養生】
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于一個“長”字。《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本褪钦f,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氣機的通泄。與此相反,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郁,則有礙氣機通調,皆非所宜。嵇康《養生論》對炎炎夏季有其獨到之見,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即“心靜自然涼”,這里所說就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
起居調養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夏季炎熱,“暑易傷氣”。若汗泄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惡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緩解疲勞之感。
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溫水沖澡時的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
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運動調養也是養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有條件的可以到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度假。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易損陽氣。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季節好發病及認識
誤區】
在中醫養生理論中,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這一時節的養生保健,一方面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謂“陰陽爭死生分”的時節,意思是喜陰的生物開始滋生,而喜陽的生物將逐漸死去。俗話說“夏至——陰生”,也就是說,盡管天氣炎熱,可陰氣已開始生長。在此節氣中,陰陽交替,人體容易患各種疾病。因此,合理的養生保健非常重要。除了遵守夜臥早起、保持心靜、飲食清淡、忌食生冷等常規夏季養生準則外,夏至至立秋更是“冬病夏治”的佳期。
“冬病”指某些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相關性疾病,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這些病的易發人群多為虛寒性體質,也就是俗話說的沒有火力。通常的癥狀:手腳冰涼,畏寒喜暖,怕風怕冷,神倦易困等,中醫叫陽氣不足,也就是自身熱量(能量)不夠,產熱不足,寒從內生。這樣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覺也要蓋著被子,穿著襪子。
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是因為冬病患者本身體質就偏于虛寒,再加上冬天環境寒冷,兩寒夾擊,便毫無解凍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癥,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難的。然而,在盛夏之際,外界是暑熱驕陽,里面是心火正盛,這時積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經和關節處,最易被趕出來。但若是陽氣衰弱,里面沒有推動之力,就會錯過排寒的大好時機。有些人的體質本來就有些陽氣不足,夏天再痛飲去暑的飲料,如冰鎮啤酒、涼茶、水果冰等,再加上整日在空調房間里工作,那真是陳寒未去,又添新寒。寒氣是會沉積的,且身體被寒氣侵襲的地方,必會氣血淤阻,這叫做“寒凝血滯”。若寒氣停留在關節,就會產生疼痛,停留在臟腑就易產生腫物,停留在經絡就會使經絡堵塞,氣血也就流行不暢,不但會四肢不溫,也常會有手腳發麻的癥狀出現。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積寒,等到秋風一起,外寒復來的時候,就又會內外交困了。
那么,如何在夏日去除積寒呢?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內用溫熱”、“外散風寒”。內用溫熱就是服用偏溫熱的飲食。有人說,大熱天的,再吃熱的東西,那還不得心煩氣燥。不錯,服溫熱要講究方法,我們可以熱藥涼服。比如說紅糖姜湯水,本來是溫熱暖胃的,但在暑天服用時,可以倒在塑料瓶中,然后放到冷水里泡一下,此時,我們雖然喝的是冷飲,到胃里的時候卻是熱藥。還有那些不出汗或出汗怕風的人,此時可用“玉屏風顆?!睌荡鼪_成一瓶,放涼,每日當飲料頻飲,汗多可止,無汗可發,又可防風,您不妨一試。
夏天毛孔大開,最易出汗,汗為心之液,可瀉過旺之心火,也可將侵入皮膚的寒邪及時排出,所以發汗法是排除體內寒邪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九陰真經》里的一句話“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正體現了人體應天時而動的這種自然調節功能:瀉心經之氣血(火)來補充膀胱經的虛弱(寒)。心,五行屬火,夏天最盛;膀胱經,人體之蕃蘺,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內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體多汗是上天賜予我們清除寒氣的自然療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氣,發汗本身還可排出體內大量的淤毒。但由于夏日很多人貪食冷飲,胃腸中有大量寒氣,本來用于發汗的心火,轉而被用于溫暖腸胃了。此時,體表便缺少氣血來抵御外邪侵襲了。而所謂的外邪也是我們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調的冷氣。冷氣從皮毛而入,冷飲從腸胃而入,心火雖盛,難敵二寒,既不能很好地消化,也不能很好地發汗,結果就出現了所謂的“腸胃型感冒”,發熱無汗,吐瀉交加。出現這種情況時,可以服用“藿香正氣丸”,此藥偏溫熱,外散風寒,內消寒濕。
【飲食養生】
炎炎夏日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之說,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說法。根據五行(夏為火)、五成(夏為長)、五臟(屬心)、五味(宜苦)的相互關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出現失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補心。《素問·臧氣法時論》曰:“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補之,甘瀉之”。就是說藏氣好軟,故以咸柔軟也。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
【本節氣養生提要】
1.夏季“長”養,注意養“心”。
2.勿貪生冷,護陽為先。
3.冬病夏治,事半功倍。
【本節氣飲食攻略】
1.荷葉茯苓粥: 荷葉1張(鮮、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適量。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洗凈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藥湯中,同煮為粥,出鍋前放入白糖。
點評:清熱解暑,寧心安神,止瀉止痢,對心血管疾病、神經衰弱者亦有療效。
2.香蘭涼茶: 藿香、佩蘭各9克洗凈,和茶葉6克一起放入茶壺,用500毫升沸水沖泡,加蓋5分鐘,冷卻后飲用。
點評:清熱祛風,清暑化濕,開胃止嘔。
endprint
【氣候特點】
夏至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是一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但并不是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這時接近地表的熱量還在繼續積蓄,并沒有達到最高點。夏至之后,我國大部分地區就進入盛夏了,高溫酷暑天氣時常出現,氣溫有時可達40℃。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習俗由來】
夏至,是我國先秦古人確立的四大節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后來逐漸成為重要的民俗節日——夏至節,它在傳統社會中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因為夏至是農作物生長最快的時節,也是發生病蟲害、水旱災害最頻繁的時期,農作物受害的程度將直接決定糧食的豐歉。舊時,為了消災避難,保佑五谷豐登,人們往往寄托于夏至節祭祖祀神,祈求消災避邪、作物豐收。隨著時代的發展,土地祭也成為民間的一項重要活動。漢族民間土地祭多在土地廟、田間等地進行。祭祀供品以面食為主,因為夏至正是小麥收獲的時節,用新小麥做成面條供奉,亦有讓土地神嘗新之意,一來表達對今年豐收的感謝,二來祈求來年消災解難、再獲豐收。因夏天炎熱,涼面(即過水撈面)最適宜食用,所以夏至節人們常以涼面祭祀土地神。此俗現已消失,夏至節也已變成追求面食文化的節日?;丶页詡€涼面,心中愜意之極,有的人也會選擇雜糧面,如黃豆面、蕎麥面、燕麥面等改善口味。
【精神起居養生】
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于一個“長”字?!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本褪钦f,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氣機的通泄。與此相反,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郁,則有礙氣機通調,皆非所宜。嵇康《養生論》對炎炎夏季有其獨到之見,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即“心靜自然涼”,這里所說就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
起居調養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夏季炎熱,“暑易傷氣”。若汗泄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惡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緩解疲勞之感。
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溫水沖澡時的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
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運動調養也是養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有條件的可以到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度假。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易損陽氣。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季節好發病及認識
誤區】
在中醫養生理論中,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這一時節的養生保健,一方面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謂“陰陽爭死生分”的時節,意思是喜陰的生物開始滋生,而喜陽的生物將逐漸死去。俗話說“夏至——陰生”,也就是說,盡管天氣炎熱,可陰氣已開始生長。在此節氣中,陰陽交替,人體容易患各種疾病。因此,合理的養生保健非常重要。除了遵守夜臥早起、保持心靜、飲食清淡、忌食生冷等常規夏季養生準則外,夏至至立秋更是“冬病夏治”的佳期。
“冬病”指某些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相關性疾病,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這些病的易發人群多為虛寒性體質,也就是俗話說的沒有火力。通常的癥狀:手腳冰涼,畏寒喜暖,怕風怕冷,神倦易困等,中醫叫陽氣不足,也就是自身熱量(能量)不夠,產熱不足,寒從內生。這樣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覺也要蓋著被子,穿著襪子。
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是因為冬病患者本身體質就偏于虛寒,再加上冬天環境寒冷,兩寒夾擊,便毫無解凍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癥,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難的。然而,在盛夏之際,外界是暑熱驕陽,里面是心火正盛,這時積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經和關節處,最易被趕出來。但若是陽氣衰弱,里面沒有推動之力,就會錯過排寒的大好時機。有些人的體質本來就有些陽氣不足,夏天再痛飲去暑的飲料,如冰鎮啤酒、涼茶、水果冰等,再加上整日在空調房間里工作,那真是陳寒未去,又添新寒。寒氣是會沉積的,且身體被寒氣侵襲的地方,必會氣血淤阻,這叫做“寒凝血滯”。若寒氣停留在關節,就會產生疼痛,停留在臟腑就易產生腫物,停留在經絡就會使經絡堵塞,氣血也就流行不暢,不但會四肢不溫,也常會有手腳發麻的癥狀出現。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積寒,等到秋風一起,外寒復來的時候,就又會內外交困了。
那么,如何在夏日去除積寒呢?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內用溫熱”、“外散風寒”。內用溫熱就是服用偏溫熱的飲食。有人說,大熱天的,再吃熱的東西,那還不得心煩氣燥。不錯,服溫熱要講究方法,我們可以熱藥涼服。比如說紅糖姜湯水,本來是溫熱暖胃的,但在暑天服用時,可以倒在塑料瓶中,然后放到冷水里泡一下,此時,我們雖然喝的是冷飲,到胃里的時候卻是熱藥。還有那些不出汗或出汗怕風的人,此時可用“玉屏風顆?!睌荡鼪_成一瓶,放涼,每日當飲料頻飲,汗多可止,無汗可發,又可防風,您不妨一試。
夏天毛孔大開,最易出汗,汗為心之液,可瀉過旺之心火,也可將侵入皮膚的寒邪及時排出,所以發汗法是排除體內寒邪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九陰真經》里的一句話“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正體現了人體應天時而動的這種自然調節功能:瀉心經之氣血(火)來補充膀胱經的虛弱(寒)。心,五行屬火,夏天最盛;膀胱經,人體之蕃蘺,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內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體多汗是上天賜予我們清除寒氣的自然療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氣,發汗本身還可排出體內大量的淤毒。但由于夏日很多人貪食冷飲,胃腸中有大量寒氣,本來用于發汗的心火,轉而被用于溫暖腸胃了。此時,體表便缺少氣血來抵御外邪侵襲了。而所謂的外邪也是我們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調的冷氣。冷氣從皮毛而入,冷飲從腸胃而入,心火雖盛,難敵二寒,既不能很好地消化,也不能很好地發汗,結果就出現了所謂的“腸胃型感冒”,發熱無汗,吐瀉交加。出現這種情況時,可以服用“藿香正氣丸”,此藥偏溫熱,外散風寒,內消寒濕。
【飲食養生】
炎炎夏日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之說,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說法。根據五行(夏為火)、五成(夏為長)、五臟(屬心)、五味(宜苦)的相互關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出現失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補心。《素問·臧氣法時論》曰:“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補之,甘瀉之”。就是說藏氣好軟,故以咸柔軟也。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
【本節氣養生提要】
1.夏季“長”養,注意養“心”。
2.勿貪生冷,護陽為先。
3.冬病夏治,事半功倍。
【本節氣飲食攻略】
1.荷葉茯苓粥: 荷葉1張(鮮、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適量。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洗凈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藥湯中,同煮為粥,出鍋前放入白糖。
點評:清熱解暑,寧心安神,止瀉止痢,對心血管疾病、神經衰弱者亦有療效。
2.香蘭涼茶: 藿香、佩蘭各9克洗凈,和茶葉6克一起放入茶壺,用500毫升沸水沖泡,加蓋5分鐘,冷卻后飲用。
點評:清熱祛風,清暑化濕,開胃止嘔。
endprint
【氣候特點】
夏至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是一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但并不是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這時接近地表的熱量還在繼續積蓄,并沒有達到最高點。夏至之后,我國大部分地區就進入盛夏了,高溫酷暑天氣時常出現,氣溫有時可達40℃。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習俗由來】
夏至,是我國先秦古人確立的四大節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后來逐漸成為重要的民俗節日——夏至節,它在傳統社會中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因為夏至是農作物生長最快的時節,也是發生病蟲害、水旱災害最頻繁的時期,農作物受害的程度將直接決定糧食的豐歉。舊時,為了消災避難,保佑五谷豐登,人們往往寄托于夏至節祭祖祀神,祈求消災避邪、作物豐收。隨著時代的發展,土地祭也成為民間的一項重要活動。漢族民間土地祭多在土地廟、田間等地進行。祭祀供品以面食為主,因為夏至正是小麥收獲的時節,用新小麥做成面條供奉,亦有讓土地神嘗新之意,一來表達對今年豐收的感謝,二來祈求來年消災解難、再獲豐收。因夏天炎熱,涼面(即過水撈面)最適宜食用,所以夏至節人們常以涼面祭祀土地神。此俗現已消失,夏至節也已變成追求面食文化的節日。回家吃個涼面,心中愜意之極,有的人也會選擇雜糧面,如黃豆面、蕎麥面、燕麥面等改善口味。
【精神起居養生】
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于一個“長”字。《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氣機的通泄。與此相反,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郁,則有礙氣機通調,皆非所宜。嵇康《養生論》對炎炎夏季有其獨到之見,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即“心靜自然涼”,這里所說就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
起居調養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夏季炎熱,“暑易傷氣”。若汗泄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惡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緩解疲勞之感。
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溫水沖澡時的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
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運動調養也是養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有條件的可以到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度假。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易損陽氣。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季節好發病及認識
誤區】
在中醫養生理論中,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這一時節的養生保健,一方面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謂“陰陽爭死生分”的時節,意思是喜陰的生物開始滋生,而喜陽的生物將逐漸死去。俗話說“夏至——陰生”,也就是說,盡管天氣炎熱,可陰氣已開始生長。在此節氣中,陰陽交替,人體容易患各種疾病。因此,合理的養生保健非常重要。除了遵守夜臥早起、保持心靜、飲食清淡、忌食生冷等常規夏季養生準則外,夏至至立秋更是“冬病夏治”的佳期。
“冬病”指某些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相關性疾病,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這些病的易發人群多為虛寒性體質,也就是俗話說的沒有火力。通常的癥狀:手腳冰涼,畏寒喜暖,怕風怕冷,神倦易困等,中醫叫陽氣不足,也就是自身熱量(能量)不夠,產熱不足,寒從內生。這樣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覺也要蓋著被子,穿著襪子。
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是因為冬病患者本身體質就偏于虛寒,再加上冬天環境寒冷,兩寒夾擊,便毫無解凍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癥,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難的。然而,在盛夏之際,外界是暑熱驕陽,里面是心火正盛,這時積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經和關節處,最易被趕出來。但若是陽氣衰弱,里面沒有推動之力,就會錯過排寒的大好時機。有些人的體質本來就有些陽氣不足,夏天再痛飲去暑的飲料,如冰鎮啤酒、涼茶、水果冰等,再加上整日在空調房間里工作,那真是陳寒未去,又添新寒。寒氣是會沉積的,且身體被寒氣侵襲的地方,必會氣血淤阻,這叫做“寒凝血滯”。若寒氣停留在關節,就會產生疼痛,停留在臟腑就易產生腫物,停留在經絡就會使經絡堵塞,氣血也就流行不暢,不但會四肢不溫,也常會有手腳發麻的癥狀出現。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積寒,等到秋風一起,外寒復來的時候,就又會內外交困了。
那么,如何在夏日去除積寒呢?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內用溫熱”、“外散風寒”。內用溫熱就是服用偏溫熱的飲食。有人說,大熱天的,再吃熱的東西,那還不得心煩氣燥。不錯,服溫熱要講究方法,我們可以熱藥涼服。比如說紅糖姜湯水,本來是溫熱暖胃的,但在暑天服用時,可以倒在塑料瓶中,然后放到冷水里泡一下,此時,我們雖然喝的是冷飲,到胃里的時候卻是熱藥。還有那些不出汗或出汗怕風的人,此時可用“玉屏風顆?!睌荡鼪_成一瓶,放涼,每日當飲料頻飲,汗多可止,無汗可發,又可防風,您不妨一試。
夏天毛孔大開,最易出汗,汗為心之液,可瀉過旺之心火,也可將侵入皮膚的寒邪及時排出,所以發汗法是排除體內寒邪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九陰真經》里的一句話“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正體現了人體應天時而動的這種自然調節功能:瀉心經之氣血(火)來補充膀胱經的虛弱(寒)。心,五行屬火,夏天最盛;膀胱經,人體之蕃蘺,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內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體多汗是上天賜予我們清除寒氣的自然療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氣,發汗本身還可排出體內大量的淤毒。但由于夏日很多人貪食冷飲,胃腸中有大量寒氣,本來用于發汗的心火,轉而被用于溫暖腸胃了。此時,體表便缺少氣血來抵御外邪侵襲了。而所謂的外邪也是我們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調的冷氣。冷氣從皮毛而入,冷飲從腸胃而入,心火雖盛,難敵二寒,既不能很好地消化,也不能很好地發汗,結果就出現了所謂的“腸胃型感冒”,發熱無汗,吐瀉交加。出現這種情況時,可以服用“藿香正氣丸”,此藥偏溫熱,外散風寒,內消寒濕。
【飲食養生】
炎炎夏日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之說,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說法。根據五行(夏為火)、五成(夏為長)、五臟(屬心)、五味(宜苦)的相互關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出現失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補心?!端貑枴り皻夥〞r論》曰:“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補之,甘瀉之”。就是說藏氣好軟,故以咸柔軟也。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
【本節氣養生提要】
1.夏季“長”養,注意養“心”。
2.勿貪生冷,護陽為先。
3.冬病夏治,事半功倍。
【本節氣飲食攻略】
1.荷葉茯苓粥: 荷葉1張(鮮、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適量。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洗凈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藥湯中,同煮為粥,出鍋前放入白糖。
點評:清熱解暑,寧心安神,止瀉止痢,對心血管疾病、神經衰弱者亦有療效。
2.香蘭涼茶: 藿香、佩蘭各9克洗凈,和茶葉6克一起放入茶壺,用500毫升沸水沖泡,加蓋5分鐘,冷卻后飲用。
點評:清熱祛風,清暑化濕,開胃止嘔。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