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盼
進入夏至后,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升高,白天氣溫一般都在30℃以上,且潮濕悶熱。在這個季節里,人們常常無精打采,主要原因是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濕度加大,體內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即熱蒸濕動,人們就會感到氣短、胸悶、心悸、精神不振、全身乏力、脘腹脹滿等。在此時要注意增強體質,特別是要注意調補脾胃,避免貪涼。
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也就是說脾胃靠后天的調養,包括飲食、情志等都會對脾胃有影響,“四季脾旺不受邪”,指出在一年四季中,如果脾胃的功能旺盛,則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襲。脾胃居中土,是臟腑的中心,與其他臟腑關系很密切,脾胃有病很容易影響其他臟腑,從而引發人體各種不適。
夏至之時,隆順榕建議您應注意調養脾胃,只有脾胃好了,才能吃得飽,睡得香,身體棒。很多朋友會問,除了注意避免貪涼之外,飲食應如何調理呢?下面,隆順榕就為您推薦一系列適宜調補脾胃之品。
山 藥
山藥可謂調補脾胃之佳品,其味甘、性平,氣陰兩補,補氣而不壅滯上火,補陰而不助濕滋膩,為培補中氣最平和之品,歷來就被眾醫家大加贊譽。《藥品化義》云:“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調肺之功,治肺虛久嗽,何其穩當。” 清末大醫家張錫純專著《醫學衷中參西錄》言:“山藥之性,能滋陰又能利濕,能滑潤又能收澀。是以能補肺、補腎、兼補脾胃……在滋補藥中誠為無上之品,特性甚和平,宜多服常服耳。” 山藥品種較多,河南懷慶府也就是今河南省沁陽市所產的品質最好,所以通常這種山藥也叫懷山藥。山藥藥用時通常要干燥切片,如處理不當會引發過敏等不適。隆順榕建議,干燥后的生山藥片或山藥粉效果較好,且服用方便,利于吸收。
薏 米
有些人排便后馬桶上會有殘留,特別是夏天飲食寒涼,這種情況更為明顯。有這種現象的朋友就要注意了,這說明體內有濕氣,此時可以吃些薏米,幫助您清除體內濕氣。薏米含有多種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1含量較高。薏米可用作煮粥、做湯,既能充饑,又有滋補作用。據《本草綱目》記載其有健胃、強筋骨、去風濕、消水腫、清肺熱等功能。因此,如果體內有濕氣,如積液、水腫、濕疹、膿瘍等等與體內濁水有關的問題,薏米都能入饌食用,其與山藥同用,更是相得益彰,互補缺失。
芡 實
對于芡實,很多朋友都不太了解它的食療效果。在夏季,出現貪涼腹瀉,夜尿頻多,無法安睡的情況時,若馬上食入大量難以消化的補品,勢必加重脾胃的負擔,甚至損害消化功能,所以此時進補的原則是既要營養滋補,又要容易消化吸收。芡實就具有這一特點,是夏季的利好食材。芡實又稱雞頭米,味甘、澀,性平,歸脾、腎經。清代醫家陳士擇說:“芡實止腰膝疼痛,令耳目聰明,久食延齡益壽,視之若平常,用之大有利益,芡實不但止精,而亦能生精也,去脾胃中之濕痰,即生腎中之真水。”可見,芡實是夏季健脾補腎的絕佳選擇。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