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葉婷
摘要:
在當代油畫領域中,各種文化思潮相互碰撞的同時,當代中國油畫無論是具象還是表現具象,在西方大文化背景的影響下呈現出不同的表現方式,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中國當代油畫風格越來越傾向于表現性的繪畫方式。
關鍵詞:表現性繪畫;色彩;夸張
一、“表現主義”的起源以及中國當代表現性繪畫的興起:
在現代美術史上,表現主義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思潮和流派,它興起于二十世紀初的歐洲并活躍于德國。前衛、扭曲的表現形式將作者對現實的批判和強烈的個人情緒毫無掩飾的表現出來,讓人們感受到一種另類的美感和最直觀的感受。這種力量很快影響到中國的畫家。中國85美術新潮運動以后,中國繪畫形式深受西方藝術的影響。在文化大革命文化專制時期,中國年輕的藝術家們積極要求沖破固定模式的束縛,追求個性解放和藝術自由。
二、中國當代表現性繪畫的概念及形式
“表現主義”是藝術史的專用詞,用以指稱20世紀的一個美術運動,它不再把再現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標,因而擺脫了文藝復興以來歐洲藝術的傳統目的,表現主義宣稱直接表現情緒和感覺為所有藝術唯一的真正目標:線條、形體和色彩被采用,全因它們有表現的可能性,為了要傳達更強烈的情感而犧牲了平衡的構圖及傳統觀念,“扭曲”變成一個強烈的重要手段。[1] 表現主義藝術家將他們的創作基礎建立在大量的個人情感表達上,而不是拘泥于千篇一律的風格設計上,即使在20世紀初的德國,流派或展覽團體中,如德累斯頓的《僑社》藝術家聯盟、慕尼黑的《青騎士》、赫爾策爾的藝術圈或者萊茵地區的畫家團體也是這樣。[2]但表現主義并不等同于表現性繪畫。表現性繪畫是指畫家以客觀對象作為媒介,用夸張、變形或者荒誕的組合形式的變化來表現自己的主觀感情、思想、精神以及審美理想等,創造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給觀者一種視覺沖擊力和最直觀的感受。
(一)夸張變形的形式
夸張變形是當代表現性繪畫最基本的表現形式。作者通過對客觀對象形體特征和動態的夸張變形,來強調和突出對象的總體特征,以此來表達自己最直觀的感情和獨特的感受。夸張即作者將客觀對象經過夸大、對比、強調、烘托等手段使其特征更加明顯與突出,使其變形抽象化。
(二)連貫運動的形式
表現性繪畫強調的是一種活潑輕松的畫面效果,畫面與所描繪的客觀對象則必須存在生機與活力,這就要求作者與畫面中的形象建立一種內在結構的連貫性,而畫面只有具有視覺上的運動時才具有表現性。
三、中國當代表現性繪畫的特征:
(一)潑辣的造型夸張性
造型的夸大、扭曲成為表現性繪畫的一大特色。豪放大氣的用筆,讓觀者能直觀的感受到作者創作時內心洋溢的激情與沖動和瞬間的頓悟。表現性繪畫在造型上追求強烈的對比,追求扭曲和變形的美。夸張是為了強調所表現的對象最突出的總體特征來表達自己最直接的感受。
(二)超強的色彩主觀性
表現性繪畫對色彩主觀性的要求更加強烈,作者通過色彩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色彩的搭配可以不依據自然的色彩現象,通過色彩的夸張和強烈的對比強度以及肌理來宣泄情感和思想感情。中國當代的表現性繪畫越來越對色彩有了更新的要求,中國年輕的畫家更將色彩作為表現的一個重要手段。德勒茲曾在書中總結色彩的重要性說道:“我們稱為觸覺的東西世紀上就是色彩感。這種感覺,或者說這種觸覺,與其說是作用于繪畫的三個基本因素,框架、形象、輪廓,這三者相互關聯并最終集中在色彩中。”[3]
(三)多樣的形式性
“所謂多樣化是要藝術家根據各自不同的經驗和才能從多方面去反映生活,而不是使藝術家脫離生活,單純地去追求形式以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沼。”[4]
中國當代表現性繪畫的形式是多樣化的,而不是統一性的,這是表現性繪畫的最明顯的特征。這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作者并不關注作品所要表達的主題關系,而是只關注大色塊堆積的效果,通過色彩來表現作品的內涵。第二,作者從精神方面產生的影響,這更強于色彩的視覺效果,但并不削弱畫面所要變現的力度。
(四)強烈的民族特殊性:
雖然社會不斷進步,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不斷的交流和合作,中國的油畫家可以更加方便的去國外進行學習,但是中國當代的表現性繪畫的發展模式、策略以及與西方表現主義的關系必須與當代中國繪畫的發展始終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具有強烈的民族特殊性。“在董希文看來,“油畫中國風”,從繪畫的風格角度講,“中國畫家應該有中國畫家自己的氣質,自己對于生活的想法、看法和表現法。”油畫家不僅要不斷探討和掌握西洋的多種多樣的油畫技巧,發揮油畫的多方面的性質,而且還要把它吸收過來,經過消化變成自己的血液,使這個外來的形式變成中國民族自己的東西,并使其有自己的民族風格。”[5]
四、中國當代表現性繪畫的代表畫家
(一)閻萍
閻萍是一位純粹的女性表現性畫家,她通過亮麗大氣的顏色,使她的作品充滿魅力,擁有廣泛,更人性化的意義。她虛心向西方傳統藝術借鑒,學習博納爾、維亞爾等大師的藝術理論,融入自己的特色,創造出一種新的油畫之美。她善于運用色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加深心理效應。閻萍的代表作品影響最深的是《母與子》系列,粗狂的輪廓,絢麗的色彩,有力、厚重、奔放,富有動感的筆觸,卻顯得格外的真實樸素和作者內心的活潑樂觀。
(二)夏俊娜
夏俊娜是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女性藝術界中一支最年輕,最具潛力的強勁力量。她是表現主義畫家中尤為出色,最具天性與本色的畫家。她以人物的臉孔作為整副作品的起點,推導出人物的姿態以至于創作出另一個人物,再描繪出符合分人物特征的特定環境,不依靠拍攝毫無生氣的照片,就能創作出充滿神秘,充滿奇異色彩的作品。她的作品表現出一種溫暖、猶豫、夢幻、空靈的氣氛。她的代表作有《五月新娘》、《大鳥》系列、《秋》。
【注釋】
[1]何香凝.美術館[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A):275
[2](德)福格特編,20世紀德國藝術[M].劉玉民,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04):P1
[3] [法]夏呂姆,解讀藝術[M]劉芳、吳啟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02):P222
[4]郎紹君、水中天.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11):P55
[5]周功華.“油畫民族化”—董希文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07):P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