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君 茍銳
摘要:
通過從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存在論出發,論證了虛擬社會中人的存在、人們交往方式的演變,以及虛擬社會中人存在的新時代特征,分析了虛擬社會給人們帶來的各方面的改變,展望了越來越虛擬的現實社會的發展方向和特點。
關鍵詞:人的存在;交往;虛擬社會
人類文明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虛擬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如此透徹地深入到我們生存、學習、工作之中,探明虛擬社會中人的存在的新時代特征,有助于改善我們的認識方式和實踐形式,從而全方位地改革人的存在方式。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存在就其實質而言,它是在人類歷史變革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是人類社會歷史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虛擬與現實世界之間的界限正以我們難以想象的速度進行模糊交融并且現實社會越來越虛擬的當下,人的存在以鮮明的新時代特征呈現在世人面前。探明人的存在方式的變革和更替,把握人的存在方式的新時代特征,有助于發展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存在理論,并且對解決虛擬社會中出現的人的存在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那么,虛擬化對人的存在方式究竟有什么影響?虛擬社會中人的存在有哪些新時代特征?
一、虛擬社會中的交往由“人際交往”轉為“人機交往”
隨著虛擬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虛擬逐漸融入到人類的各種交往意識中,人的交往方式、手段、內容等出現了虛擬時代的新形態。虛擬社會中的交往方式由傳統的具象化變為虛擬化,傳統交往手段的單一化到現代的智能化,傳統交往內容的片面化到全面化。
傳統社會中人們之間的交往方式是“人—人”,交往的對象是具體的個體或群體,并且是直觀的面對面、能夠感受到的“人際”交往關系;在虛擬時代人的交往方式變為“人—機—信號—符號—機—人”, 交往對象被符號所代替,交往關系變為通過媒介進行輸出的虛擬“人機”關系。這與傳統中人與人間的交往方式不同,是一種與機器互動的交往方式。
傳統的交往手段是單一的,但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及網絡技術的普及,交往手段發生了質的飛躍。借助于虛擬技術交往手段逐漸符號化、數字化、智能化,如,在一臺計算機上編輯簡短的二進制代碼通過“信息高速公路”就能將信息遍布于全世界的每個角落;在相隔萬里的兩地通過虛擬網絡就能達到信息交流互通等。
傳統交往需要特定的時間及場景,交往的內容也比較片面,而虛擬社會中的交往不受時間和空間約束限制,交往內容也相對全面。虛擬的交往使交往者通過虛擬實在的音像和傳感系統產生身臨其境的虛擬幻覺,在虛擬中實踐;通過虛擬現場外的實在感知場景進行授課、展示、互動等達到遠程展示的效果;通過網絡傳輸模擬畫面及語音傳輸,使交往雙方都能親身感受到對方的真實存在,達到交往的真實化,內容的全面化。
二、虛擬社會中的“網我”對現實“本我”和“真我”的雙重關系
弗洛伊德把個體的“我”理解為一個具體的有內在心理結構的“我”,即所謂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先天的我,即按本能行動的我,“自我”和“超我”則是后天形成的,是社會陶冶的我。而隨著虛擬社會中虛擬空間的數字化、信息化、開放化、時空化、聚集化等新時代特征的呈現,人的肉體被信息技術化地擱置了,已經信息化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一)“網我”展現完美的“本我”和“真我”
虛擬社會時代的到來,為“本我”完美的表現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體驗方式。虛擬比現實社會中更易修飾和包裝自己,在這里你可以“身體缺陷”“個性張揚”“獨樹一幟”等,虛擬可以掩蓋“本我”的缺點,彰顯“真我”的亮點。虛擬社會中通過展示“本我”的個性,利用虛擬資源促進自身的需要滿足,贏得虛擬的追隨者,使“網我”成為虛擬社會中的“知名人士”。
(二)過分修飾的“網我”易使“真我”成為迷失方向的“電子人”
由于“網我”的虛擬空間具有自由化、隨意性、群體化、虛擬資源豐富性等特征,“網我”在此空間可以隨意編加“真我”所不具有的物質特性,可以把素未謀面的人聯系在一起這使其很易產生過于夸大和過分裝飾現實的“真我”, 使虛擬中的“網我”被無限放大,這樣就會導致“網我”與現實社會的疏離,使“真我”成為迷失方向、孤獨冷漠的“電子人”。
三、虛擬社會使“權利”進行重新賦予和分散
虛擬社會所帶來的輿論自由是之前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所無法比擬的,它賦予人們關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領域的審視自由,使權利敞開于虛擬網絡的大千世界之中,任我們何時何地都可以查閱和讀取,促使多領域“權利”多元化、民主化、平等化、全民化等。
虛擬社會中的“權利”是分散式的,普通個體都有權利使用虛擬的全民化來弱化傳統社會的權利集中化缺陷,使人的存在更具公平性。
現實社會越來越虛擬的社會中人的存在具有由人機到人際的交往方式的轉換、“網我”與“本我”的相互超越等顯著時代特征,因此要求我們能學會處理好特征內部間的雙重矛盾,突出虛擬社會中人的存在的健康、積極、向善、促進人類發展的方面,沿著正確的方向促進人的存在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玉祥.“網絡時代”與人的存在方式變革[J],求是學刊,2001(01)
[2]朱敏.網絡社會與人的存在方式[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3(08)
[3]鄭元景.虛擬生存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