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世才
摘要:
唐宋詠鶴詩詞在內容和藝術上不僅繼承了前時代的優(yōu)秀成果,更在某些方面進行了獨特的創(chuàng)新,體現(xiàn)了時代審美特點和藝術精神的改變。
關鍵詞:唐宋;鶴;詩詞
們對于中國唐宋詩詞中的物象研究已經得到了不少的研究成果,然而主要種類都是花卉類,對動物類物象文學的研究尚未系統(tǒng)進行。本文即以唐宋詩詞中關于鶴的作品為對象進行研究探索。
一、鶴文化及先唐詠鶴文學
鶴屬鶴形目,在全世界除南美無分部外廣泛分部于世界各地。鶴類中形態(tài)最美麗者為丹頂鶴,外形顯著特征為朱頂露眼、雪翅修趾,形貌瀟灑、飄逸脫俗,鳴中律、舞應節(jié),古人稱之為“仙人之騏驥”;國人對鶴類習慣稱呼為“仙鶴”,原型也正是丹頂鶴。從這些美譽中可以看出古人對鶴的喜愛,因此在我國古代文化中隨處可見鶴的身影,在唐宋詩詞中更為普遍。更由于仙鶴的高潔的形象,被人們賦予了極多的內涵,或象征君子,或表達離意,或隱喻神仙,或征兆祥富,形成了十分繁榮的鶴文學。
唐宋時期,我國古代藝術文化飛速發(fā)展,在詩歌、繪畫、音樂、舞蹈等領域都出現(xiàn)了大量與鶴相關的作品,通過探究以鶴為題材詩歌的內在情感,有助于探究唐宋詩詞對動物物象的描寫吟詠特征,對發(fā)掘唐宋詩詞中鶴文化的意義很有作用。唐宋詩詞中詠鶴作品極多,僅不完全統(tǒng)計,流傳至今的就有詠鶴詩四百三十首,詠鶴詞四首,辭賦等相關鶴文共32篇,因此這些詩詞文賦作品既有系統(tǒng)研究的價值,又有深入分析的必要。
(一)我國古代的鶴文化
鶴與古人生活的關系十分密切,古代著名的《相鶴經》就對鶴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充分體現(xiàn)了古人對鶴的仔細觀察和研究。鶴文化又被古人賦予了多元化的極豐富的語義特征,寄托了古人的理想和愿望,滲透在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如文學、繪畫、音樂、建筑、服飾等,有著巨大的影響。
古代鶴文化的豐富不僅體現(xiàn)在對鶴的習性十分了解,還體現(xiàn)在古人充分挖掘了鶴的利用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將鶴入藥,《本草綱目·鶴》中有載:“禹錫曰:‘鶴有白、玄、黃、蒼,入藥用蒼者,他色次之。”“白鶴血氣味咸平無毒,主治益氣力,補虛乏,去風益肺。”另外,鶴腦可明目,夜能書字;鶴卵可解痘毒;鶴骨可滋補等。第二,用于軍事,古人常將鶴翎用作箭羽。第三,古人馴養(yǎng)與相鶴文化繁榮。古人養(yǎng)鶴始于衛(wèi)懿公,到唐宋時期已蔚然成風。如《山家清事·相鶴訣》載:“養(yǎng)以屋,必近水竹。給以料,必備魚稻。蓄以籠,飼以熟食,則塵濁而乏精采。豈鶴俗也,人俗之耳。”《相鶴經》中還詳細技術了相鶴的標準。我國鶴文化在幾千年的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象征意義,主要有祥瑞、長壽、君子、情義等。
第一,鶴乃瑞禽,是動物祥瑞的一種,大到象征清平社會,太平盛世,《相鶴經》曰:“圣人在位則與鳳皇翔于郊甸。”古人將鶴與政治文化相聯(lián),表達了古人對清平世界的理想和追求;小到象征生子,古人以夢鶴生子預示出生之人的非同凡響,如《玉芝堂談薈·仙釋將相誕生夢徵》記載:“張九齡母夢九鶴自天而下,飛集于庭,因生九齡。”因此,鶴的祥瑞意義在中國無處不在,大大影響了古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藝術思維。
第二,鶴象征長壽和神仙,古人把鶴視作仙禽,“憩青田,飲瑤池,游紫府,餐瑯玕”,乃“羽族之宗長,仙人之騏驥。”鶴作為仙人座駕,是修行得道的標志,是神仙修為的具象化。另外,古人認為鶴“天壽不可量”、“鶴壽千歲,以極其游”。人們常說的松鶴延年、龜鶴齊齡、鶴發(fā)童顏等都表達了人們對長壽的單純美好的希冀。
第三,鶴乃“義鳥”,對于親情愛情都非常執(zhí)著。《渚宮舊事補遺》有載,新陽太守將雌鶴和雄鶴分開,雌鶴送給湘東王,雄鶴就飛赴雌鶴身旁,“雙鶴相逢,以舞共欣,可見其情”;李郁華《雙鶴銘》曰:“生并棲兮中林,死同穴兮芳岑。相彼羽族兮而貞烈其心,世之不義愧斯禽。”由此可見古人眼里鶴是忠貞愛情的代表。另外鶴還常用以表達母子、手足之情,如《江總集》曰:“廬山遠法師未出家,善弩射,常于鶴窟射得鶴雛,后復伺鶴母,見將射之,鶴不動翔,觀之已死于窠中。疑其愛子致死,破視心腸,皆寸絕,法師于是放弩,發(fā)菩薩心。”因喪子而心腸寸斷,可見鶴之母子之情堪為人之楷模。
第四,鶴在古人眼里是君子的化身,常被喻為隱士、潔白之君子。這與鶴的高潔品性相關,其清高而獨立,“饑不啄腐鼠,渴不飲盜泉”,行止有節(jié),《埤雅》曰:“蓋鶴體潔白,舉則高至,鳴則遠聞,性又善警,行必依洲嶼,止不集林木,故<詩><易>以為君子言行之象。”士大夫常以鶴表現(xiàn)清節(jié)和德政,隱士則以鶴表現(xiàn)自己超脫隱逸和高潔。
(二)“化鶴”考論
“化鶴”作為古代文學中十分常見的現(xiàn)象,與道教思想密切相關,在《搜神記》、《抱樸子》等重要道家文獻中均有記載。化鶴形式有人化鶴、鶴化人、物化鶴等,這三種形式又各有變化,一起構成了豐富的“化鶴”文化。
第一類,人化鶴內含仙人化鶴和凡人化鶴兩類。仙人化鶴往往是仙人神通的體現(xiàn),一方面可指點世人求仙途徑,另一方面也表示祥瑞之意,同時還彰顯仙人的飄忽神異。凡人化鶴最經典的是丁令威化鶴與蘇耽化鶴,體現(xiàn)了“城郭依舊人民非”的歲月流逝的悲涼之感。另外,凡人化鶴意味著得道升天,是將凡人與道聯(lián)接起來的途徑,表達了古人對得道長生的企盼。
第二類,鶴化人有三種,人誕鶴、鶴生卵及鶴變人。或代表了古人對生命起源的猜測和期望,或表達古人對道之奇妙的敬畏。如《明統(tǒng)一志》記載,“相傳石翁山梁時望氣者言有王氣,鑿之有雙白鶴,飛鳴化為真人,乘霞而去”。
第三類,物化鶴,一般是靈物之間相互變化,如龍化鶴、蛇化鶴、金丹化鶴等。《太平廣記·張承母》記載,張承母游江浦之時篋一白蛇歸,后白蛇化鶴而去,卜人以為吉祥之兆:“蛇鶴延年之物,從室入云,自卑升高之象。”
化鶴故事本身成圓形結構,無論以人還是以物出發(fā),都可自由轉換,體現(xiàn)了古人天地大化的自然思想。同時,道家更側重于人化鶴,從人出發(fā),表達了古人對得道成仙、逍遙自在的渴望。另外,女子化鶴往往更加飄逸美麗,賦予了詩意的美感。因此,化鶴故事對古代詩詞內容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古詩人用浪漫詩意的方式將長生成仙表現(xiàn)出來,符合文人雅士的喜好,于是化鶴故事便成為詩詞寫作中一個極重要的因素。
(三)先唐詠鶴文學
據統(tǒng)計,流傳至今的先唐詠鶴詩共二十七首,鶴賦四篇。這些文學作品用大量筆墨描寫展現(xiàn)鶴的體態(tài)美,既是亂世文人處境和悲傷心靈的體現(xiàn),又表現(xiàn)出當時的文人對生命的認識。借詠鶴表現(xiàn)別離之悲以及對君子的贊美之意,表達當時文人對精神自由的向往。
先唐詠鶴文學藝術特征十分豐富,不僅表現(xiàn)出仙鶴的審美價值,還體現(xiàn)出了詠鶴文學的創(chuàng)作形式多樣化。先唐詠鶴詩中大量運用的比興寄托手法,不僅拓展了詩歌的內涵,更增強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起到很好的傳達文人精神和情感的作用。
總之,先唐詠鶴文學不僅為動物詩賦提供了重要的文學形象,直接影響唐宋時期及后世鶴文學作品的題材,更包含了豐富的思想內容,為后世鶴文學的主題樹立的標準,具有重要的文學史意義。
二、唐宋詠鶴詩詞
唐宋詠鶴詩詞數(shù)量眾多,據統(tǒng)計,流傳至今的詠鶴唐詩共一百二十七首,宋詩共三百零五首,詠鶴宋詞共四首。由于古人審美意識不斷發(fā)展,使得鶴的意象不斷人格化、精神化,甚至在宋代,鶴的高潔品質已經成為宋代文人的精神象征和精神寄托。唐詩中的鶴尚在人間,而宋詩詞中的鶴已入仙界。唐宋詠鶴詩無論在內容或是藝術手法上均有著自己時代的特色,共同將中國古代鶴文學推入了新的發(fā)展高峰。
(一)詠鶴詩詞的思想
唐宋詠鶴詩詞,通過對鶴的全方位描摹,體現(xiàn)出唐宋文人思想和精神的變化。這一時期的文人對鶴這一意象有著強烈的悲情凝結,借鶴的物象表現(xiàn)了唐宋文人對人生的追問與思考,還反映了文人關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既表現(xiàn)了詩人對飄逸灑脫的追求,對神仙世界自由的向往,也表現(xiàn)了入世無門的苦惱。在唐宋詠鶴詩詞的內容題材上,有大量的贈鶴、乞鶴詩和題鶴圖詩,是唐宋文人審美觀和雅士情懷的充分體現(xiàn)。
(二)詠鶴詩詞的藝術手法
唐宋詩歌藝術作為中國古代詩詞文化的巔峰,詠鶴詩詞更是別有一番特色。
第一,唐宋詠鶴詩詞在關于鶴的外形描摹上,表現(xiàn)方式差異很大。唐代傾向于著重描寫鶴的毛羽顏色,宋代則側重于鶴的體態(tài)瘦長。這與唐代詠物崇尚思維的巧妙,執(zhí)著于對實際面貌進行描寫,而宋人偏愛營造朦朧意境,崇尚清瘦淡樸之美的風氣是一致的。
第二,唐宋詠鶴詩詞都追求鶴的“形似”和“神似”,而宋人在這方面的運用較唐代文人更為成熟。如唐代常用潔白、飛動的事物形容鶴的形態(tài),而宋人更注重描寫鶴的品格,將“鶴格”視作精神理想的象征。
第三,唐代詠鶴詩辭藻華麗,濃艷而又富貴;宋代詠鶴詩則清淡秀麗,淡雅脫俗。唐詩往往濃墨重彩的描繪鶴的形貌,而宋詩則更多的體現(xiàn)意境美,氣質清凈平和,具有深邃的情調韻味。
第四,唐宋詠鶴作品中有采用樂府體和寓言體的形式。通過這些體裁的震撼人心的魅力,表達別鶴的悲慘和抑郁,借鶴表現(xiàn)詩人自己內心的矛盾和悲郁。
第五,唐宋詠鶴詩詞修辭手法多樣,既善于比喻,大量將鶴比作人的作品,達到表達情感、批判現(xiàn)實的效果;另外還在詩詞中運用大量的典故,使得詩歌內涵更加豐富,也顯得更加高雅。
三、 結語
唐宋詠鶴詩詞在內容和藝術上不僅繼承了前時代的優(yōu)秀成果,更在某些方面進行了獨特的創(chuàng)新,體現(xiàn)了時代審美特點和藝術精神的改變,共同為后世的詠鶴詩詞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豐富的可借鑒的資源和模式,意義重大。本文粗略探討了唐宋詠鶴詩詞的一些特點,旨在拋磚引玉,為中國鶴文學研究和傳統(tǒng)詩詞文化的研究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曹辛華,陳陽陽.唐宋詩詞中的“鳴鶴”意象[J].閱江學刊,2011(06)
[2]盧淑鑫,崔昊.淺析唐宋時期的鶴文化[J].青年文學家,2014(03)
[3]陳陽陽.唐宋鶴詩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