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延風
爾翻看一家雜志,一篇有關戲曲傳承、發展的文章引起我的注意。文章說,1980 年代中期以后的幾十年中,由于戲曲“夕陽藝術”論及“生死由之”思想的干擾、全球化世界格局和改革開放社會轉型中文化藝術多元化的影響,自上而下的絕大多數專業戲曲表演團體生存狀態不佳。最近幾年,隨著文藝體制改革的進行,雖然有一部分劇團走向正常運轉,但大多數基層劇團因為元氣損傷嚴重,要完成其應該承擔的社會義務,尚力不從心。而民間業余和半職業戲曲演出團體,卻演出繁忙,臺口不斷,為民族戲曲的傳承、發展和豐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民間業余和半職業戲曲表演團體的演出臺口可觀,確為實事。據筆者了解,在河南,不僅有豫劇、曲劇、越調三大劇種的演出,還有一些小劇種的演出。演出旺季時,一般團體每天常演兩場,有時演出三場,每年演出場次可達300場上下。為活躍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氣氛,著實起到了不小作用。但要說其為傳承和發展民族戲曲文化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還需要給予更深入甚至是重新的分析評價。
戲曲傳承的關鍵在于發展創新,在于不斷地以高質量的劇目贏得新的受眾——戲曲發展與培養受眾并行。戲曲是極具專業性的藝術事業,高品位、高質量的演出,必須付諸于高度專業化的作為。現今業余、半職業團體的演出,僅起到了“局部”的延續作用,而加強基層專業戲曲表演團體的藝術建設,才是戲曲得以在民間傳承發展的首選。
戲曲具有民間性的本質特征。在戲曲發展史上,廣義的民間戲曲表演團體對于戲曲藝術的形成和傳播、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但半個多世紀以來,民間業余和半職業表演團體在演出水平方面,明顯落后于時代,甚至還保留著上世紀四十年代的面貌,特別在戲曲培養新的受眾方面,缺乏相應的正能量,特別是在偏遠地方,甚至有人把業余演出看作是中國戲曲藝術的全部。民間業余和半職業團體不受青年人歡迎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演出劇目陳舊。其次是舞臺樣式、表現手法老套。三是人員過少,常常一人擔任多個角色而仍然捉襟見肘;跨行當的演出,難免帶來質量的遜色。四是表演技藝落后于時代。五是演職員“忙聚閑散”,沒有固定班底,組織者(掌班人)在有了演出臺口時臨時召集人馬。
那么,他們的演出為什么能夠臺口不斷,演出繁忙呢?我想理由有三:
一是借助了戲曲儀式性演出曾經的輝煌與排場。植根深遠的傳統習俗,在廣大民眾之中有著深刻的影響,婚喪嫁娶、春祈秋報、廟會社火、祝福慶壽、升學、得子等等,邀請戲劇演出,仍是人們心目中的隆重、風光之舉。這樣的儀式性演出,為業余和半職業劇團的生存,提供了不小的空間。第二是業余和半職業劇團人員少、戲價低。三是仍有一批老觀眾。這批老觀眾是50 歲以上人群中的大部分,戲曲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大半生,他們最樸質、最深厚的鄉音、鄉情,是斬不斷的情結。由于一直生活在農村,他們對上述演出現狀習以為常。以上三點,是目前業余和半職業劇團得以“臺口不斷”的主要原因。
然而,這樣的演出,“滿足”了老觀眾,卻“趕走”了年輕人。年輕人嫌這類與時代嚴重脫節的劇目不合時宜,缺乏吸引他們駐足觀賞的誘惑力。久而久之,會使他們對戲曲更加疏遠,甚至會產生心理、情感的隔閡。
而戲曲的傳承,是觀、演雙方的互動行為,培養青年觀眾,是當務之急。沒有了觀眾,戲曲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它的一切將最終成為過去。那么,怎樣招來和培養青年觀眾呢?那就要順應時代,不斷發展進步,創作演出高質量、富有時代氣息的劇目。中國戲曲進入改革開放的社會轉型時期,在新的文化發展格局之下,包括基層戲曲表演團體,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創新發展之路。這樣的創新發展,是社會進步和大眾審美取向的必然,也是戲曲傳承的需要。要做到這些,業余和半職業劇團是做不到的,只有專業的戲曲表演機構在政府和社會的鼎力扶持下才能擔負起這一任務。
近年來,隨著各級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落實,眾多的基層專業戲曲表演團體都承擔了保護、傳承、發展一方戲曲劇種(流派)的重任,不少多年來一蹶不振的基層劇團,逐漸恢復活力,開始步入正常運轉。但是,這種正常的運轉,只是保證了基本生存,恢復上演了一些劇目,擔承了維持生計的演出場次,而仍然處于相對貧弱的狀態,遠遠沒有恢復應有的活力,更無力顧及進行新的藝術創造。而上述這種保證基本生存式的劇團運轉,只能是一種“保業守成”的行為,長此以往,它仍將成為“博物館式”的保護。鑒于此,希望所有承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任務的戲曲表演團體,能夠在衣食無憂的環境里,深刻認識職業的崇高使命,立足本職,發憤進取,不斷地創作出貼近生活、貼近百姓、貼近時代的高質量的優秀作品,擔負起提高與普及一方劇種(流派)的重任,引領一方百姓的戲曲審美時尚,開拓廣大的民族戲曲陣地,爭取和培養越來越多的戲曲的熱愛者、尊崇者,使民族戲曲生生不息、世代相傳。同時,希望有關部門、領導進一步關注戲曲在民族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遵循戲曲的生存規律,重視戲曲藝術的發展進步,不斷加強表演團體的建設,不僅使專業戲曲從業者衣食無憂,還要使他們能夠充分地發揮藝術創造力,擔負起一方文化藝術發展繁榮的重任。更希望那些被遺忘在體制改革之外的,仍然沒有走向正常運轉的團體,得到政府的應有重視,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進一步認識一方專業藝術表演團體的責任和義務,說實話、辦實事,直面戲曲事業的公益性特征,盡快落實上級體制改革政策,切實進行體制改革煥發活力,以戲曲藝術傳承的實實在在的業績,為一方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應有的貢獻。
總之,戲曲的傳承是戲曲發展與受眾的互動行為,而要引起一代代青年人對民族戲曲的喜愛與尊崇,必須有源源不斷的高質量的、富有時代精神的作品去影響他們,改變他們曾經對戲曲的片面認識和看法。而要創作出高質量、高水準的作品,必須有專門的戲曲機構。而這樣的機構,不光是省、市和國家級的劇團,縣、市級基層劇團,更肩負著廣大鄉村、城鎮民族戲曲的普及與提高的任務。基層戲曲表演團體,不僅服務當地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要在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思想境界和審美品位方面做出努力。現今大量的業余和半職業戲曲表演團體為戲曲的傳播和活躍百姓生活,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卻不能過分強調他們在戲曲文化傳承中的作用;而專業的,特別是基層專業劇團,才應是民間戲曲保護與傳承的支柱和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