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嶺
我們的國家,經過35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和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的經濟總量已經從1978年的3645億元增加到56.9萬億元,超過了英、法、德、意和日本,從排名世界第15位進入世界第二,國際地位空前提升。
但是,由于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和貧富差距拉大,我國還有很多貧困人口,2億人口未脫貧,另有8500萬殘疾人。要看到,我們國家還未真正富裕,政府能力還比較有限。正因為這樣,我們才需要靠慈善事業的捐助為人民解決困難、為國家和政府分憂。
可以看出,我國慈善事業的舞臺之大非任何一個國家能比。為了從中國實際出發,更好地為政府分憂、為百姓解難,我建議慈善事業的發展需要做好以下6件事:
一要強化全民慈善意識。中國是禮儀之邦,善孝傳統悠久,但由于種種原因,這種傳統已十分淡薄,明顯落在一些國家之后,很多企業家慈善意識遠不及外國企業家。以比爾·蓋茨為例,他對慈善的捐助占到他總資產的30%以上。香港的邵逸夫在全國捐建了4000座逸夫學校或逸夫大樓。而在國內,還沒有哪個老板有如此強的慈善意識和大手筆。
二是必須改變慈善工作中的權錢交易。慈善事業有些情況下變成了交易手段。有的人做慈善是要求回報的,有的為升官,有的為發財,更有人專門在某些領導在場時表現自己。把要好項目、好地塊、好樓盤,甚至把當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工商聯副主席作為交換條件。
三是善款的使用需更加公開和透明。很多企業家說,不是不愿捐款搞慈善,而是捐款后錢不知到了哪里。負責募集善款的基金會和協會,需克服為小團體利益服務的傾向,使善款用途公開透明,更要防止使用過程出現腐敗行為。慈善資金應該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應該拿來搞關系和作為“跑部錢進”的回報品。
四是早日出臺國家遺產稅。一個人不交遺產稅,必然會千方百計斂財。中國的制假造假、偷稅漏稅和慈善難以募集資金都與此有關。10年前,全國政協就建議出臺國家遺產稅,與銀行存款稅同時提出,但后來存款稅實施了,遺產稅至今沒有音信。
五是考慮設立慈善商店,搞好捐物的收集和轉運。發達國家很多城市都設有慈善商店,而我們的扶貧工作一律杜絕舊貨物、舊衣服的捐助,不僅不符合物盡其用、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也削弱了扶貧濟困力度。應該提倡和支持慈善機構,在各地興辦慈善商店,專門接受物質性的捐助,讓更多的城市人參與慈善事業。
六是轉變發展方式,搞好科學發展。在貧困人群過大的情況下,慈善事業無能為力。國家要從大局出發,力爭把貧困人口減到最低限度。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轉變發展方式,科學發展,在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貧富差距、行業差距方面下功夫。要重視區域統籌、城鄉統籌,力反“跑部錢進”和“政績工程”。尤其需要進一步搞好群眾路線學習,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把省下的錢用于改善民生。
慈善事業也是黨的事業的一部分,應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菏澤考察時說的一幅對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如,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的飯,穿百姓的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這雖然是說給黨員干部的,慈善事業的工作者也應該這樣去想、去做,只有這樣,我們的慈善事業才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