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沙沙
“在中國建設‘第二個CJ’,讓更多的中國人享受到CJ集團健康、快樂、便利的產品和服務。”韓國CJ集團中國本社總裁樸根太與《民生周刊》記者談到自己的“中國夢”。
作為韓商在華代表,樸根太在中韓尚未建交的1984年就已到香港工作,由此與中國結緣。此后,他又先后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工作和生活。
30年來,樸根太一直不懈地致力于“了解中國、改變自身”,被認為是韓國的“中國通”。2006年出任CJ集團中國總部總裁后,他便積極推動CJ中國的本土化進程。
“一言以蔽之,用CJ中國的發展宗旨來概括,就是要‘從中國人民出發、由中國人民做主、為中國人民服務’。”
本土化著陸
“這是最基本的努力,憑空臆測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市場,必定百無一勝。”樸根太坦言道,開發符合中國消費者眼光的優質商品和服務,尋求最佳的市場,構筑流通網絡,這是外企在中國扎根的必備條件。
“事實上,CJ中國的本土化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我們也在不斷探索。”
他進一步介紹,CJ集團旗下的“大喜大”品牌1995年進入中國。最初,CJ中國認為,在韓國市場占有率90%以上的“大喜大牛肉粉”,肯定可以得到中國市場的認可。然而,結果事與愿違。因為,90%以上的中國百姓是使用雞精作為烹飪調味料的。為了滿足中國百姓的口味,CJ中國隨即決定開發“大喜大雞精”。
有了牛肉粉的經驗后,CJ中國旗下的多樂之日面包連鎖店就少走了很多彎路。
樸根太讓員工放棄韓國的產品配方,根據中國人的口味重新開發產品。比如中國人喜歡火腿面包、肉松面包等稍咸口味的食品,于是,多樂之日在研發的新產品中增加了很多類似口味的面包。
“中韓飲食習慣上的差異,直接影響了我們的產品結構。”自此,CJ中國對中國市場進行了深度調研,并從市場調查、人才開發培養、戰略決策、品牌競爭力等方面全方位地確保“本土化實力”。
“除自主品牌外,與中國企業合作是實現本土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樸根太舉例,2007年CJ中國同北京二商集團旗下的豆制品二廠合作,共同成立二商希杰有限公司,在保證北京傳統豆腐品牌“白玉”生產技術的基礎上,引進CJ集團對豆制品工廠先進運營權及管理經驗。
據了解,歷經60多年,CJ集團已從食品制造的根基上,發展成為以食品餐飲、娛樂傳媒、物流和電視購物、生物工程等四大核心事業為主體的全球生活文化企業。
文化交流的使者
“我認為,語言是‘打開心靈之門的鑰匙’。我們公司內部要求員工全部使用漢語,韓國籍員工也要學習漢語,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深入中國、了解中國文化。”回憶起自己初來中國時遭遇的語言障礙,樸根太說。如今,在中國的工作經驗、中文能力的高低已成為CJ中國遴選韓國員工的重要參考。
“中韓文化有著同根同源的交融和親近感。作為生活文化企業,我們有很好的資源及便利條件為中韓交流做貢獻。”談到CJ集團的文化交流平臺,樸根太笑著說。近年來,CJ集團在中國投資了《非常完美》、《分手合約》等電影,擁有10余家電影院。
據悉,自2006年開始,CJ集團交替在韓國和中國舉辦中國、韓國電影節。中國電影節是在韓國傳播中國的影片,而韓國電影節則是在中國播放韓國的優秀影片。
“通過文化合作增進兩國了解、擴大亞洲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是CJ集團在中國打造兩國文化交流平臺的重要支撐和目標。”
樸根太繼續解釋到,CJ集團在韓國擁有18個有線電視頻道,其中,中華頻道24小時播放中國新聞、電視劇和綜藝節目,是韓國人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每年都有10余部中國影片被其推廣到韓國,包括 《唐山大地震》、《十月圍城》、《一代宗師》等影片都獲得了很好的口碑。
2007年,CJ集團演出部與中方合作,把英文原版音樂劇《媽媽咪呀》引進中國演出;2011年,將《媽媽咪呀》制作成中文版,打造中國的“百老匯”;2012年,CJ集團又參與制作了世界四大歌劇之一——《貓》的中文版。
除了成人間的文化交流,CJ集團同樣重視中韓兩國青少年之間的交流。
“多多的電影教室”是CJ集團和中國有關部門共同倡導的公益項目,讓中韓兩國有電影夢想的青少年親自體驗電影制作,為他們提供學習和交流平臺;“夢享音樂教室”針對生活困難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學生,鼓勵他們勇于追求音樂夢想。
“我們還跟韓國文化院簽署了‘中韓文化交流活動’的項目協議。以后,CJ集團將充分利用在中國的事業——CGV影院、BIBIGO等,繼續支持韓國文化院的各類文化公演、展示會、講座等。”
“擔當”與“責任”
“在CJ集團60多年的創業史中,擔當與責任是繞不過去的關鍵詞。”在樸根太看來,勇于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是CJ集團長遠發展的基石。他說,CJ集團創始人李秉哲的創業理念“事業報國”經過多年的延續與發展,而今“回饋社會、造福大眾”是每一個CJ集團管理者不變的目標之一。
為了實現企業的社會責任,CJ中國通過定期在文化交流、教育支援、社會捐助等方面開展活動,為公眾創造共同分享的幸福社會。
比如2011年,通過北京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CJ中國為農民實驗學校創建校內舞蹈教室,設立舞蹈課程;2012年,CJ中國通過同中國人民友好協會所創辦的友好和平發展基金會合作,為文化弱勢階層(城市邊遠地區的農民工子弟)進行“和諧基金”捐贈等。而在2008年四川地震、2010年青海省玉樹縣地震等災難發生后,CJ中國都積極捐款和援助。
他介紹,CJ集團創造性地提出了CSV(Creating Shared Value,創造共享價值)的公益概念。這個概念著重在“分享”,不是單方面給予一次性幫助,而是利用CJ集團的業務強項,分享經驗,擴大公益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也就是中國古話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比如,我們特別關注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和文化交流,這樣可以讓文化能夠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據悉,目前CJ集團在中國有1.3萬名員工,只有 300個韓國人。樸根太談到自己的“中國夢”時說,到2020年,CJ集團在中國的銷售額要超過韓國本土,員工要達到10萬人。
樸根太說:“CJ集團創始人李秉哲的創業理念是事業報國,人才第一,合理追求,CJ集團在中國也要做實業,也要回報中國人民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