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匡政
這樣的改革宜早不宜遲,修修補補不如一步到位。拖得越久,越易加重民眾的被剝奪感和不公平感。
兩則養老有關的新聞,再度把養老制度改革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人社部稱,養老保險改革頂層設計研究工作進入實施方案制定階段,預計年內出臺,明年陸續實施。此次改革方案覆蓋公務員和公益類事業單位人員。據說方向大致為: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并軌。此外,保監會公布了“反向抵押養老保險”指導意見,廣州、北京等被定為首批“以房養老”試點城市。
用養老保險解決“老有所養”問題,是現代國家通行的福利原則。因政治和文化認知不同,各國養老政策差別很大。北歐注重公民的平等權利,政府幾乎包攬公民所有福利;美國強調自由競爭,社會福利主要發揮市場作用,分配高低懸殊明顯。德國和英國介于二者之間,英國主要保障民眾基本生活,德國則注重福利與個人社會貢獻成正比。
養老政策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國家強制的基本養老保險,二是補充性的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三是個人儲蓄與商業保險。其中,基本養老保險是以公平為目標,這由國家養老保障的福利本質決定,國家提供給社會成員的公共服務和福利應當均等。如果重大公共服務破壞社會公平,就會造成其他群體的被剝奪感,最終造成社會群體的撕裂,影響社會穩定。
大陸的基本養老金最高和最低相差近50倍,就有失公平。基本養老金不患寡而患不均,國家福利制度理應讓國民享有平等待遇,這是廢除養老金雙軌制呼聲高漲的原因。當雙軌制引發的社會矛盾從隱性轉化為顯性時,如何避免其巨大的負面影響就成為關鍵。改革進入深水區,如不及時解決歷史遺留矛盾,又會有新的矛盾凸顯,最終帶來執政者的被動。
補充性的企業年金,企業參與率僅1%,分布在電力、石油、金融、通訊等壟斷行業。前些年曝光新華人壽前總裁孫兵每月養老金達9.28萬元。高額養老保險絕非孤例,而是壟斷企業畸形高福利的常態。
壟斷國企的天價薪酬與養老金,常與績效考核無關,企業業績在下滑,主管的福利薪酬卻在瘋漲。天價企業年金背后,實質是在侵吞國有資產。大量民企和普通國企沒有企業年金,也是導致養老金差距過大的原因。大量企業退休的普通民眾,難以靠基本養老金安度晚年,這是社會保障的失責。如何改變企業年金“富人獨享”現狀,對改變養老金貧富懸殊過大同樣重要。
如今,收入分配改革已成政府主要改革目標,但壟斷國企與其他行業的收入差距,成為分配失衡和傷害社會正義的主要因素之一。不改變壟斷國企高福利的制度基因,使其公正透明,與社會貢獻掛鉤,就難以遏制養老金懸殊過大情形。此外,壟斷國企不讓利于社會,也無法彌補基本養老保險缺口。此外,政府與事業單位在養老方面的超國民待遇,已成必改內容。政府、事業單位人員不用繳納費用,領取的養老金替代率高達80%,且由國家財政支出。這種制度性身份歧視,顯然影響人們對公平正義的判斷。
希望人社部對養老改革方案出臺的表態不要中途流產。再不拿出實施方案和時間表,民眾對養老公平權利的訴求只會演變為更大的危機。讓不同體制、不同身份的勞動者,在同一平臺上共享國家基本養老保障,這是消除弱勢群體被剝奪心理的唯一辦法。
改革宜早不宜遲,修修補補不如一步到位。拖得越久,越易加重民眾的被剝奪感和不公平感。到民意撕裂之日被動改,不如盡快主動地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