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順斌 孫炳玲 華軍 張東明 薛龍
導讀:針對張掖市設施蔬菜栽培品種和種植模式單一、盲目的大水大肥過量投入、病蟲害發生嚴重、蔬菜的產量和品質下降、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等問題,張掖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蔬菜研究所從壟形、覆蓋方式、施肥技術及病蟲害防控技術等方面開展關鍵技術的集成應用,總結出適宜在該市日光溫室推廣的綠色栽培技術。克服了張掖市設施蔬菜長期的粗放式管理狀態,其經濟效益較好。

圖1 “m”形三覆蓋示意

食品的衛生安全已經引起政府和社會的廣泛關注,無論是從保障人民飲食安全、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角度,還是從促進我國食品國際貿易的角度看,加強食品衛生安全工作的意義都十分重大。蔬菜作為人民生活每天所必須的食品之一,其安全性更是直接關系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蔬菜生產中農殘超標問題更是危及人畜健康和安全[1]。研究日光溫室綠色栽培技術對于促進設施蔬菜節本、提質、增效、安全生產具有積極作用。越冬茬口的蔬菜因產品可在春節前后上市,效益可觀。但越冬茬口溫室內溫度低、濕度大,病蟲害發生呈現日益嚴重的態勢,每年蔬菜總產量因病蟲為害造成的減產達20%以上[2],尤其是溫室蔬菜低溫障礙引發的病害,發生作物種類多、面積大、為害重、經濟損失驚人,造成大量落花落果、停止生長、病害蔓延、上市時間推遲。因此,張掖市農科院蔬菜所在所試驗基地的溫室中開展了日光溫室“m”形三覆蓋辣椒綠色栽培技術研究,效益較好。
以辣椒壟為例,壟距1.2 m,壟高25 cm,壟中間挖10 cm左右的凹槽,凹槽兩邊栽植辣椒,壟面覆膜。壟呈“m”形(圖1),上部凹槽可用于澆水,凹槽可蓄集水分,通過側滲供給水分。上面覆膜后可有效降低土壤水分蒸發,降低棚內濕度(降低20%)。通過壟面凹槽灌水可從9月定植后至翌年1月止。
三覆蓋指壟面地膜覆蓋,每個壟溝底層覆蓋干羊糞30 kg,羊糞上面覆蓋軋碎的麥草(圖1)。干羊糞于12月中旬覆蓋,主要通過羊糞腐熟釋放熱量的原理來提高日光溫室土壤和室內溫度。通過地膜覆蓋和羊糞腐熟釋放熱量可使土溫提高3~4℃,使溫室內最低溫度提高到2℃,較二代溫室在外界溫度最低時平均溫度 (-2℃)提高4℃。同時羊糞不斷腐熟過程中還可以為辣椒提供養分,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麥草覆蓋主要用于防止地面蒸發,進入1月后,灌水改為漫灌,麥草覆蓋后可顯著降低棚內濕度。據測算溫室內全天能見度程度極高,無水汽彌漫現象,相對濕度可降至60%,比未采用該技術的溫室降濕幅度達30%以上。壟溝中的覆蓋物還具有一定的吸濕保水作用,可減少灌水次數。該溫室由于土壤上層質地砂性大,下層較為黏重,保水性能較好,再加上三覆蓋的抑制蒸發和吸濕保水的作用,整個生育期僅灌水7次。同時壟溝中的二層覆蓋還可以增加溫室內二氧化碳含量,促進光合效率的提高。
生產1 000 kg辣椒,需N 5.2 kg、P2O51.1 kg、K2O 6.5 kg。定植前,溫室內(有效種植面積420 m2)施入磷酸二銨25 kg、尿素 10 kg、農家肥7.5 m3;追肥2次,第一次于10月底,即門椒坐果時,施入辣椒專用肥20 kg、尿素20 kg;第二次于翌年1月上旬,即對椒長10 cm左右時,施入辣椒專用肥20 kg、尿素20 kg。因壟溝覆蓋了干羊糞30 kg,可為辣椒后期提供充足養分,再無需施肥。該技術降低了化肥施用量,按溫室內正常施肥次數(5次)來計算,可減少2次追肥,節肥量可達80 kg,節肥效果顯著。同時由于后期配合施用有機肥,既可獲得較高產量,又可有效降低蔬菜硝酸鹽含量。
農業防治重點突出,壟作地膜+干羊糞+麥草三覆蓋栽培既能保墑,提高地溫,又能使土壤耕作層形成晝夜溫差,為根系發育和花芽分化創造良好條件,還利于膜下滴灌等技術的推廣應用,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量,降低溫室內空氣濕度,改變蔬菜病害發生條件,從而減輕病害,減少用藥。科學施肥可依照上述平衡施肥技術,增施農家肥,改善土壤結構,避免漚根,增強根際有益微生物活動,減少枯萎病的發生。濕度主要通過膜下暗灌和壟間覆蓋物來調控,可明顯降低棚內濕度。化學防治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從定植到坐果初期,選擇甲霜靈、普力克、撲海因、殺毒礬、乙膦鋁、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主殺真菌藥劑噴霧,用于防治辣椒疫病、白粉病等。進入12月后,因溫度降低,為了防止濕度偏大,以施用煙霧劑和粉塵劑為主[3]。分別在12月底、翌年1月底和3月中旬各熏蒸1次。可選用滅蚜寧等滅蚜煙劑防治溫室白粉虱、蚜蟲;選用百菌清煙劑防治辣椒疫病、灰霉病及霜霉病等。辣椒拉秧后,可進行高溫悶棚、土壤消毒,對根腐病、疫病、枯萎病等土傳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方法是結合施農家肥深翻土壤,然后覆蓋棚膜,地面覆蓋廢舊棚膜,密閉30天以上,耕作層溫度可達70℃以上,時間越長,溫度越高,殺蟲滅菌效果越好。
張掖市屬典型的大陸荒漠草原氣候,光能豐富,日照長,晝夜溫差大,冬季長且嚴寒,尤其是在1月,外界溫度極低時,造成低溫障礙,對作物影響極大。本技術通過三覆蓋,充分利用地膜保溫、羊糞及麥草腐熟散熱,顯著提高溫室內溫度和土壤溫度,既防止了低溫障礙,又促進了根系發育,提高了辣椒本身的抗病能力。羊糞腐熟還能源源不斷的為辣椒提供養分,保證結果期的養分供給。
通過應用該技術,棚內可見度明顯提高,即便在濕度最高的早晨,也能從棚的這邊看到棚的那頭,降濕效果十分明顯。前期的膜下暗灌,水分通過壟溝中間的凹槽完全側滲入兩邊土壤中,無散失,地膜覆蓋后無法蒸發進入棚內;采用漫灌后,羊糞和麥草的覆蓋可起到顯著的吸濕保墑作用,減少了灌溉次數,降低濕度,從根本上創造不利于病蟲發生的條件,減少和降低施藥的數量和次數,為辣椒綠色種植提供保障。
通過平衡施肥技術的應用,棚內辣椒 (隴椒2號)產量高,植株長勢強,葉片濃綠,莖稈粗壯,連續結果能力強,平均單棚產量在6 000 kg左右,5月拉秧時辣椒仍然有很強的分枝和結果能力,特別是在后期,在其他溫室辣椒結果能力、結果數量降低的情況下,采用此項技術的大棚每個棚每次采收量仍然穩定在1 300 kg左右,且果實平均長度可達30 cm。增施有機肥,合理施用化肥,為辣椒的高產穩產奠定基礎,實現了日光溫室高利用強度下的用養結合,獲得高產的同時,又有效降低了蔬菜硝酸鹽含量,提高了辣椒品質。
本技術2012年在張掖市農科院試驗地的二代日光溫室中進行研究,以隴椒2號為試驗品種,技術中包含了平衡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控、溫濕度控制、氣體調控等,辣椒產量、感官品質、養分含量及商品性均達到了綠色蔬菜的標準,可在全市范圍內進行推廣。經統計,辣椒可采收5次,每次平均每棚產量1 200 kg,單棚產量可達6 000 kg,平均按3元/kg計算,單棚收益可達1.8萬元,扣除棚膜、秧苗、化肥及農藥等成本4 000元,單棚純收入可達1.4萬元,效益極為可觀。該技術除了應用于辣椒外,還可應用于番茄、茄子、黃瓜、西葫蘆等壟作蔬菜,尤其是對于生長季節較長、需肥水平較高的番茄、茄子有很好的效果;在黃瓜和西葫蘆等溫室栽培中,病害防治效果極其顯著,霜霉病、白粉病的發病率顯著降低。
[1]孫君茂.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在綠色農業發展中的作用[J].江蘇農業科學,2009(5):281-283.
[2]李明遠.甘肅省設施蔬菜病蟲害及其防治考察報告[J].中國蔬菜,2009(11):19-21.
[3]張掖市農業局主編.張掖市現代設施農業技術規范[Z].張掖:張掖市農業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