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預見的是,新一輪城鎮化將帶來新一輪的商機,而資金的來源問題卻同樣要考驗執政者的智慧。】
3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公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下稱《規劃》)。這份30多章合計3萬多字的文件,在總結過去經驗教訓基礎上,在若干方面提出了指導意見,這無疑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中國城鎮化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早在2012年12月,就傳出國家已經制定出城鎮化相關政策草案。如今,《規劃》終于掀開神秘面紗,又有哪些新意值得關注?
在3月1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徐憲平認為“新”字體現在六個方面,分別是: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制度改革。不過,整份文件中最引人矚目的仍是“培育發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吸納1億人就地城鎮化”以及松綁地方政府發行債券支持城鎮化建設。
多方受益
人的城鎮化、環保的城鎮化、有文化傳承的城鎮化,這些都是本次《規劃》的著力點,對于聞風而動的市場而言,蘊含的商機無限。
據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徐憲平介紹,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有個核心目標是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根據這個核心目標,未來6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需提升6.3%,年均提升1.05%,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升9%,年均提升1.5%。
此前曾有經濟學家測算,我國城鎮化率每增長1個百分點,將帶動7萬億元市場需求。按照人均提升1.05%計算,那么每年將有7.35萬億元的市場需求,這相當于2008年4萬億元刺激經濟計劃的1.83倍。
正因為如此龐大的市場前景,《規劃》一發布,便在資本市場掀起波瀾。數據顯示,在《規劃》發布次日,滬深兩市40多只個股出現漲停,其中城鎮化概念股高奏凱歌。建材、水泥、醫療、機械等行業板塊均迎來大漲。
瑞銀證券研報認為,《規劃》著重強調“人”的城鎮化,意味著政府將加大在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網絡和服務業等領域的投資,這將有利于促進消費,尤其是公用事業、醫療保健、娛樂休閑等服務消費。其他可能受益的行業包括建材、鐵路設備、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及防污染產品。
而信達證券研究員邱繼成則認為,國家多方面推進制度改革、消除政策藩籬,比如允許農業轉移人口到城鎮落戶、推進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改革農村建設用地的征用方法、推進統一的城鄉建設用地市場、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增強土地資源利用的市場化機制等改革措施,既對新型城鎮化的成功推進奠立了堅實的基礎,也由此釋放出巨大的制度紅利。
分析人士指出,《規劃》提出要協調發展并重點關注中小城鎮,對于地方性的中小房企將是一大機遇。盡管仍然面臨房產限購等政策的限制,但平衡區域發展,重點發展中小城市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地方型的房企與建筑企業將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力。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近年新興的智慧城市概念也將受益于《規劃》的發布。國聯證券認為,智慧城市是城市治理的重要轉型,將使城鎮化紅利增加3倍。而據住建部此前的預測,“十二五”期間智慧城市投資總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長期投資規模預計超過10萬億元。預計在安防、電力、交通、環保、醫療等領域的信息化方面,都將產生大量投資機會。
錢從哪來
在新型城鎮化中,無論解決什么問題,一個核心的問題總繞不開,即“錢從何來”,也就是新型城鎮化的融資機制的創新。過去的城鎮化,客觀上比較依賴土地財政等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由于傳統城鎮化“要地不要人”,其城鎮化的成本確實偏低,被統計為城鎮人口的2.34億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未能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鎮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城鎮化的成本被人為壓低;而且可供出讓的土地較多,非透明的地方債務增長空間較大,勉強可以支撐城鎮化進程。然而,兩方面的變化,使得這種非正式的城鎮化融資制度安排難以為繼。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提出要建立規范透明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在建立健全地方債券發行管理制度與評級制度同時,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以推動城鎮化建設。另外,還將鼓勵創新金融服務和產品,多渠道推動股權投資,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
財政部副部長劉昆表示,下一步財政部將重點做好3點工作。一是加大地方政府債券支持城鎮化建設的力度。依法賦予地方政府適度舉債權限,完善現行地方政府債券制度,探索一般債券與專項債券相結合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辦法。二是推廣使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對消費者付費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廣使用PPP模式。政府通過特許經營權、合理定價、財政補貼等公開透明的方式,事先明確收益承諾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三是進一步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切實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行為,厘清政府與企業關系,正確引導市場預期,防范和化解財政金融風險。
《中國經濟信息》綜合報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