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
馬云發文稱,要想有持續創新能力,關鍵在于制度創新。
3月29日下午,馬云在來往扎堆上發表了一篇談創新的文章。
在此文中,馬云談到“要想有持續創新能力,關鍵在于制度創新。而制度創新就是需要對今天的既得利益群體進行重新分配,是對今天成功者的挑戰”。此文不難讓人想到當下這場尚未有定論的支付戰爭以及鬧得頗兇的金融監管。
在3月29日的文中,馬云提到,創新者即便偉大如喬布斯,如若不是英年早逝,那么也難免會遭人嫉恨。馬云給出的理由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他是否有持久創新的能力。二是他的創新是否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三是,如果他有持久創新的能力,那么他一定會因為破壞力的強大而招恨,因為創新就是意味著對昨天體系的挑戰。
顯然的,這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馬云的心態。他豪言稱“創新者會死,但創新不會死!”這一如3月23日馬云公開發布的“抗戰”檄文那樣。
支付寶和銀行系在這場惡戰中打出的始終是道德旗幟,爭奪的是永恒的利益。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無論說支付寶僅僅是渠道創新也好,是銀行身上的“寄生蟲”也好,馬云們確確實實推動了中國的金融在互聯網領域的創新。
創新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必然之路,無論是渠道創新還是產品創新,抑或本土化的改良。中國特色的改良,正是互聯網金融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在中國,淘寶電商平臺的迅速發展促生了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爆發,2014年春節期間騰訊搶紅包大戰拉開新一季移動互聯網金融大戰的序幕,而2013年,正被很多人冠稱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元年。
2014年2月,余額寶的規模已逼近5000億元,而借助余額寶,天弘基金成為基金中的明星。
另一方面,網絡信貸發展迅速,數據顯示,2013年網貸公司大約600家,行業總成交量1058億元,而2012年這個數字只有200億元。在互聯網金融爆發式發展的大環境下,傳統金融機構也紛紛開始投入其中。
有人士認為,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區別不僅在于金融業務所采用的媒介和渠道的差異,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參與者之間符合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髓。互聯網金融使得信息更加透明,信息披露度更高,金融機構的服務意識更為加強。互聯網的分享、公開、透明等理念則讓消費者主體意識更強,互聯網資金快速游走的特征加速了資金的利用效率。
互聯網金融正對傳統金融業產生超乎人們想象的震動與沖擊。由打車軟件展開的阿里金融與騰訊支付間的關于移動支付的激戰,到支付寶與各家商業銀行間關于資金轉賬的紛爭,一時間,互聯網金融企業之間、商業銀行之間、互聯網金融企業與傳統商業銀行之間,競爭日趨白熱化。
與傳統金融不同,消費者在雙邊市場發展中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長尾效應帶來的消費者盈利模式以及大數據和自媒體帶來的營銷模式,對傳統金融的產品營銷模式產生深刻沖擊,競爭成為互聯網金融繼續發展的原動力。互聯網具有強烈網絡外部效應以及雙邊市場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傳統銀行盈利的金字塔模式。
在銀行業整個業務結構都在變化的同時,原先銀行并不太重視的支付領域正在成為未來的關鍵陣地。
在我國傳統的金融體系中,支付盡管是金融行業的一項基本功能,但一直未能引起重視。第三方支付公司經過十多年的拓展,也做了很多臟活累活,慢慢積累了海量用戶。銀行們擁有利潤更加豐厚的領域也一直不太重視這一塊,但是第三方支付公司這些年不斷創新,于是有了現在火熱的互聯網金融和移動支付。
但是商業社會誰也不會大度地讓掉利益,尤其是移動支付市場當下發展勢如破竹,傳統金融也罷、互聯網金融也罷,必將有更進一步的爭奪和投入。
央行作為監管當局表態稱,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底線應該是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有利于宏觀調控和金融穩定、還要兼顧公平競爭,但是互聯網金融歸根到底還是金融,任何創新都不能脫離金融監管。
余額寶的出現給一直沉悶的貨幣基金市場帶來了活力,無形中促進了利率市場化,也給商業銀行帶來了競爭的壓力。但余額寶只能視作貨幣基金產品的渠道創新,比較容易同質化,產品也比較單一。除去渠道創新,互聯網金融企業也應關注傳統金融業未涉足的業務范圍,更多關注普惠金融和小微群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