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堅
【摘要】目的:探討小兒心臟病影像診斷技術的臨床價值。方法:對我院2009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小兒心臟病患兒臨床治療病例進行抽樣,對100例小兒心臟病患兒進行臨床診斷研究。按隨機數列法將100例小兒心臟病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采用多層螺旋CT診斷(MSCT),觀察組采用磁共振(MRI)診斷。觀察兩組小兒心臟病患兒的診斷準確率。結果:對照組50例小兒心臟病患兒中,確診41例(82.00%),誤診5例(10.00%),漏診4例(8.00%),確診率為82.00%,觀察組50例小兒心臟病患兒中,確診48例(96.00%),誤診1例(2.00%),漏診1例(2.00%),確診率為96.00%。兩組小兒心臟病患兒確診率具有顯著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臨床診斷過程中,MRI在診斷心臟病方面確診率明顯高于多層螺旋CT診斷,具有極高的診斷價值,值得進行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小兒心臟??;影像診斷技術;多層螺旋CT;磁共振;臨床價值
隨著近年來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醫療影像診斷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小兒心臟病臨床診斷與治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目前,用于診斷小兒心臟病的影像技術主要有心臟超聲診斷、心血管數字造影診斷、磁共振成像(MRI)以及多層螺旋CT四種[2]。本研究主要分析多層螺旋CT診斷與磁共振成像兩種影像技術在診斷小兒心臟病方面的臨床價值,希望能夠對廣大醫療工作者起到借鑒與參考的作用[3]。現根據我院小兒心臟病患兒臨床診斷的影像學資料分析結果進行匯報。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對我院2009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小兒心臟病患兒臨床治療病例進行抽樣,對100例小兒心臟病患兒進行臨床診斷研究。按隨機數列法將100例小兒心臟病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采用多層螺旋CT診斷,觀察組采用磁共振(MRI)診斷。經患兒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進行臨床治療與診斷研究。對照組50例小兒心臟病患兒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患兒年齡在1~6歲之間,平均年齡3.25±1.21歲;觀察組50例小兒心臟病患兒中,男28例,女22例,患兒年齡在7個月~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98±1.58歲。兩組小兒心臟病患兒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儀器與設備:①美國飛利浦公司生產,深圳市利是達貿易有限公司提供的飛利浦多層螺旋CT Brilliance 6。②德國SIEMENS公司生產的磁共振成像儀,型號為Megnetom avauto 1.5T。
掃描方法:①對照組:采用多層螺旋CT Brilliance 6進行橫斷面掃描,層厚控制在1.25~2.50mm范圍內,掃描速度控制在2轉/秒左右,掃描范圍上至主動脈弓上方,下至膈上水平。對比劑使用的是歐乃派克,注射量為2.0ml/kg,勻速注射,速率控制在2.0~3.5ml/s左右為宜,掃描延遲時間為10~18s。②觀察組:采用德國SIEMENS公司生產的Megnetom avauto 1.5T磁共振成像儀進行掃描。一般行兩種角度的心電門控,即T1WI與GRE電影序列造影增強MR血管成像。診斷時,由患者靜脈注射對比劑,劑量為0.4ml/kg,注射后5~8s內行快速三維掃描,掃描時間為20s,重復3次。
觀察指標:①確診率;②誤診率;③漏診率。
判定標準:將影像學數據結果交由四名經驗豐富的超聲科與放射科醫生進行分析。①體靜脈、肺靜脈血液回流情況。體靜脈血液回流右心房,肺靜脈血液回流左心房,體靜脈不與左心房連接,肺靜脈不與右心房連接,判定正常。②心房形態與位置。右心房呈球形,位于脊柱右側,左心房呈橢圓形,位于心臟后上部。判定正常。③心室形態與位置。右心室呈圓錐形,與膈面接觸,左心室呈橢圓形,心底朝右后上方,判定正常。④房室連接。左心房與左心室連接,與右心室不連通,右心房與右心室連接,與左心室不連通,判定正常。⑤心室與大血管的連接。左心室與主動脈連接,右心室與肺動脈連接,判定正常。
統計分析: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 )表示,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結果
對照組50例小兒心臟病患兒中,確診41例(82.00%),誤診5例(10.00%),漏診4例(8.00%),確診率為82.00%,觀察組50例小兒心臟病患兒中,確診48例(96.00%),誤診1例(2.00%),漏診1例(2.00%),確診率為96.00%。兩組小兒心臟病患兒確診率具有顯著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目前,臨床上用于診斷小兒心臟病的影像方法有很多,如多層螺旋CT、磁共振(MRI)、心臟超聲(TTE)等,這些都是非常常見的方法,在臨床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本次研究中對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分別采取多層螺旋CT和磁共振(MRI)診斷,分析兩種不同診斷方法的臨床應用價值[4]。
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兒采用MRI診斷方法,確診48例(96.00%),誤診1例(2.00%),漏診1例(2.00%),確診率高達96.00%;與對照組相比,對照組50例患兒經多層螺旋CT診斷,其診斷結果為:確診41例(82.00%),誤診5例(10.00%),漏診4例(8.00%),確診率為82.00%。觀察組確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表明,多層螺旋CT(MSCT)在診斷小兒心臟病方面檢出率尚可,價格較為低廉,是目前臨床上廣泛使用的診斷方式。磁共振(MRI)在診斷小兒心臟病方面準確率更高,影像學資料清晰、準確,并且是一種無創診斷方法,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不過其診斷費用較多層螺旋CT(MSCT)而言較高,對于部分患兒來說,可以利用多層螺旋CT診斷,無法確診時建議采用磁共振(MRI)診斷技術。通過術前確診患者病灶區,為臨床醫師制定詳細的手術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據,進而提高臨床手術治療效果,為臨床治療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5]。
綜上所述,在臨床診斷過程中,核磁共振MRI在診斷心臟病方面確診率明顯高于多層螺旋CT診斷,具有極高的診斷價值。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據,確保小兒心臟病能得到早期的控制和最佳的治療,以提高我國小兒心臟病生存質量和水平。因此,核磁共振MRI診斷方法,更加值得進行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黃國英.先天性心臟病影像學診斷的新時代:Echo、MRI和CT[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9(2):165-167.
[2]謝明星.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影像學診斷進展[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1(23):6876-6880.
[3]于浩.雙源螺旋CT在小兒紫紺型復雜先天性心臟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D].南方醫科大學,2012.
[4]黃慶飛,李春麗,甘晚芳,等.先天性心臟病的臨床診治進展[J].中國醫學創新,2011(20):191-192.
[5]常丹丹.磁共振多技術掃描對復雜先天性心臟病的應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