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超+ 張驍
[摘要]微信是2012年中國移動互聯網領域最具人氣的應用產品之一。微信的基礎架構是基于點對點傳播的即時通訊,作為即時通訊工具,在信息載體形態上,微信集合了所有形式的人類信息傳播符號載體,可以實現移動智能終端的多媒體信息傳遞;在信息傳播渠道上,微信將人際間多媒體的信息傳播從傳統電信網絡遷移至移動互聯網絡。隨著微信公眾平臺的開放和API接口的開放,微信越來越具有媒體平臺的性質。通過微信,個人和團體組織都可以實現一對多的大眾傳播,在微信公共平臺上實現了眾多移動互聯網商業創新。
[關鍵詞] 微信;功能;屬性
[作者簡介]魏超,張驍,北京印刷學院。
互聯網在經歷了20余年的發展后,已經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的本質就是一個巨大的信息傳播網絡,互聯網產品的創新更迭大致可以納入傳播學的理論視野中進行分析,以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互聯網世界里信息傳播活動的發展變遷,考察現有傳播理論在數字時代的新發展。
一、微信簡介
微信,2012年中國移動互聯網領域最具人氣的應用產品之一。微信是騰訊公司推出的一款面向智能手機終端的即時通訊軟件,支持通過移動互聯網絡發送語音、視頻、圖片和文字信息,可以單聊及群聊;還可以根據地理位置找到附近的人,可以通過“搖一搖”“漂流瓶”進行陌生人交友;微信公眾平臺還為個人、團體、機構提供了一個媒體化平臺,可以進行面向大眾的信息傳播活動。微信支持ios、Android、symbian等多種平臺手機。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版本發布。433天后,微信用戶即過億。又過了3個月,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戶突破2億。比起新浪微博當年的迅速發展,微信似乎勢頭更猛。隨著用戶數量的爆發式增長,微信很快引起了業界的極大關注。
自從人類傳播活動進入大眾傳播時代,受眾規模便是衡量傳播效果的一項重要指標。用戶數量是騰訊公司開展一切業務的一項絕對優勢。微信在移動終端上的迅速蔓延必然倚仗于騰訊7億活躍用戶的龐大基數。但是從傳播學角度出發,一款應用產品的“創新與普及”速度如此迅速,其背后肯定還有更深刻的邏輯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微信功能形態的不斷豐富,微信呈現出許多不同于傳統IM的新特征,這種新的產品形態究竟意義幾何?如果說微信不是傳統的IM,那它是什么?
從互聯網產品分析角度出發,微信一直不斷創新,產品簡潔、易用,功能日益豐富,用戶體驗好,是一款優秀的應用。那么,從傳播學角度出發,我們需要明確,微信究竟是什么?它僅僅是騰訊QQ在移動終端上的翻版和延伸,還是說是一個全新的互聯網產品?它在信息傳播層面帶來了什么樣的創新與變革,究竟微信是不是一種新的媒介形態,它的屬性是什么,具有哪些特點和功能,能否發展成為一個區別于微博、SNS的媒介產品?
二、微信的發展變遷
微信經過多次更新,功能不斷擴展,產品形態已趨于成熟。追蹤微信的發展過程可以發現其發展路徑經由單純的移動IM延伸到社交網絡,隨著微信公眾平臺的開放,微信更多地顯示出走媒體化路線的特點,基于微信客戶端的商業化服務功能越來越豐富,微信向移動互聯網平臺擴張的趨勢日益明顯。
在微信公眾平臺開放之前,其核心功能是“即時通訊”,可以進行點對點的信息傳遞。其基本功能相當于傳統的短信、彩信,只是信息不再經由移動通信網絡傳遞,只需要開通移動互聯網服務即可使用微信進行信息接收和發送。微信作為即時通訊工具的特別之處在于信息符號形式更加多元化,呈現多媒體化特征。微信1.0只能發送文字和圖片信息,2.0推出語音對講成為微信最吸引人的功能之一,也是微信的支柱功能。微信2.5可以實現視頻信息的發送,而微信4.2版本更直接地實現了手機終端的視頻通話。就信息傳播的路線而言,在點對點的信息傳遞方面,微信是一個完全的通訊工具,其突破意義在于將信息傳播渠道由原來的移動通信網絡遷移至移動互聯網絡。
微信2.5版本以及3.0版本,主要引入了社會交往元素,使微信具備了社交工具屬性。微信2.5版本加入“查看在附近的人”功能,微信將會根據用戶的地理位置找到在其附近同樣開啟本功能的人,使微信用戶能輕松找到身邊正在使用微信的人。微信3.0接入“搖一搖”和“漂流瓶”功能,這些新鮮的功能是此前的即時通訊工具都不具備的,使得微信頓時顯得新奇、獨特,引人注意。
微信公眾平臺的開放是微信向媒體平臺轉型的關鍵一步。微信公眾平臺的推廣采用了同新浪微博相似的名人戰略,邀請影視明星及媒體品牌入駐該平臺。微信用戶成功添加名人的微信賬號之后便可以不時收到公眾平臺推送的信息。這種模式具有媒體化的訂閱性質,一旦擁有微信公眾平臺賬號,任何個人及團體機構即可以進行面向大眾的信息傳播活動。基于微信的公眾平臺,微信在B2C以及O2O商業領域試水,出現了許多新鮮的商業化嘗試。這些都是基于微信的媒介屬性,充分利用微信區別于大眾傳媒和傳統電商的特征的結果。
三、微信的三大功能與屬性分析
目前的微信主體上呈現出即時通訊、社會交往和社會傳播三大功能,表現出不同維度的媒介屬性,但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絡的產品架構所呈現出來的新媒介特性才是微信之所以與眾不同的內核。
1. 作為即時通訊工具的微信
即時通訊(Instant Messenger,簡稱IM),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即時交流消息的終端服務,允許兩人或多人使用網絡即時地傳遞文字信息、文件、語音與視頻信息進行交流,代表有 MSN、QQ等。
在微信之前,國外有一款手機即時通訊軟件——Kik Messager非常流行。Kik Messager 的產品定位非常清晰:短信替代工具,通過移動互聯網絡而非電信運營商的GSM網絡發送信息。小米科技在國內率先推出了類似的基于智能手機終端的即時通訊軟件——米聊,將KIK模式引入中國。隨后國內多家互聯網公司包括電信運營商都迅速推出各自的 “類KIK應用”,但是微信在后期的發展中將米聊等同類產品遠遠甩在了身后。
微信最初以及目前最核心的功能仍是進行點對點的即時通訊。在實現點對點信息傳遞層面,微信是一個完全的通訊工具。
在信息傳播的渠道方面,微信的突破意義在于將信息傳播渠道由原來的移動通信網絡遷移至移動互聯網絡。在微信之前,移動終端的語音信息及視頻信息的人際傳播只能通過電信運營商的電話業務以及短信和彩信業務來實現。通過移動手機接打電話、收發短信息是兩項分離的業務而且使用費較高。而PC終端的即時通訊雖然可以實現語音和視頻的對話,但是有設備地理位置的局限。手機QQ雖然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即時通訊,但在微信之前它尚未實現語音和視頻的即時通訊。隨著移動智能終端和移動互聯網絡的發展和普及,微信實現人際傳播的信息渠道相對電信運營商有很大優勢:只要兩個人手機上都裝著微信,就可以直接通話,沒有漫游費,沒有越洋電話費,只產生上網流量費。微信支持語音和視頻通話使運營商倍感危機,擔心微信會成為運營商的終結者:互聯網公司直接做語音業務是遲早的事,運營商可以阻止skype,甚至禁止微信加載語音通話功能,但無法阻擋大勢。
在信息傳播的符號形式上,微信可以進行文字、圖片的傳遞,也可以進行語音對講和視頻通話,微信可以傳遞的信息形式集合了人類所有的信息符號載體,語音和視頻對話的加入使信息傳遞形式更加多元,實現了信息載體形式的多媒體化。對傳統電話和短信通信服務以及手機QQ都具有顛覆性。微信不斷改進用戶溝通體驗,致力于還原面對面人際溝通的場景,實現了多媒體化互動溝通,提高交流溝通的質量。
2. 加入社交元素的微信
有數字麥克盧漢之稱的保羅·萊文森把現存的媒介分為舊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舊媒介指互聯網誕生前的一切媒介;新媒介指互聯網上的第一代媒介,而新新媒介指互聯網上的第二代媒介,如博客、播客、社交網絡。以Facebook、開心網、人人網為代表的社交網絡成為WEB2.0時代的一種重要的新新媒介形式。
微信添加的“查看附近的人”“搖一搖”以及“漂流瓶”使微信具備了一定的社交功能,但其還不能成為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社交網絡——SNS。SNS,全稱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會性網絡服務,專指旨在幫助人們建立社會性網絡的互聯網應用服務。現在,一般所謂的SNS,其含義還遠不及“熟人的熟人”這個層面。比如,根據相同話題進行凝聚(如貼吧),根據愛好進行凝聚(如豆瓣網),根據學習經歷進行凝聚(如Facebook、人人網),根據周末出游的相同地點進行凝聚等,都被納入“SNS”的范疇。根據這個寬泛的理解,微信是具備社交屬性色彩的。
互聯網世界的用戶爭奪即是用戶關系網絡的爭奪。在眾多關系網的重疊交叉中,都會出現一個核心的、穩定的關系網絡——通訊錄關系網。相較于SNS、微博客等,通訊錄構建的是一個現實的、封閉的、穩定安全的熟人社交圈。基于通訊錄的關系網在整個社交系統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封閉的熟人關系是微信能夠迅速成長的基礎,也是微信維護用戶網絡的根基。
以人人為代表的SNS網絡是通過“熟人的熟人”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現實社會關系來拓展用戶關系,最終形成一個龐大的用戶網絡。微信的社交功能不是基于通過現實人際關系的直接拓展完成的,而是基于位置信息和“搖一搖”“漂流瓶”這種偶然因素的匹配來完成的,無法形成穩定的網狀用戶關系。
因此,在微信上并存著兩類用戶關系鏈:一是基于通訊錄(包括手機通訊錄、郵箱通訊錄和QQ好友通訊錄)的熟人封閉關系;二是進行陌生人交友的松散關系,而且這兩個關系鏈是獨立并行的。在微信朋友圈剛推出的時候,許多人認為這是微信走SNS之路的信號,但是“朋友圈”中所展示的照片和生活記錄主要是為了那個封閉的關系圈中的好友能夠更好地溝通交流,依然是指向熟人關系,即使用戶個人可以將朋友圈上的私密照片設為公開。微信的兩條關系鏈無法賦予微信社會化網絡的屬性。
3. 作為信息發布平臺的微信
微信的基礎架構是一對一的即時通訊,但是微信公眾平臺的開放使微信具備了面向大眾進行信息發布的功能,呈現出走媒體化路線的趨勢。微信公眾平臺在這種一對一封閉平臺基礎上的媒體化路線能不能走得通,會走向何方?
任何個人和團體組織都可以申請開通微信公眾賬號,經審核開通成功后,微信公眾賬號即可以進行面向大眾的多媒體信息的推送。微信公眾平臺的推廣采用了同新浪微博相似的名人戰略,邀請影視明星及媒體品牌入駐該平臺。目前的微信公眾平臺上已經集納了數千個公眾平臺用戶,包括影視明星以及各種傳統媒體和自媒體,比如徐靜蕾、黃曉明等當紅明星,傳統媒體代表有《城市畫報》和廣州的一個音樂電臺欄目,網絡自媒體代表有《蠻子日報》,還包括許多著名互聯網博客;還有商業品牌推廣賬戶,如星巴克等商業品牌也將微信作為營銷推廣的一個新平臺。
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個人用戶添加公眾平臺為好友,建立通訊錄好友關系,個人用戶可以即時收到來自公眾賬號的信息推送。對微信公眾賬戶的關注使微信個人用戶和微信公眾賬號之間建立起類似RSS的訂閱關系。用戶對公眾賬號的關注是自愿行為,如果推送內容不能滿足用戶需求,可以隨時取消關注,解除訂閱關系。由于這種信息溝通是在一對一的人際傳播上建構起來的,因此,在理想狀態下,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可以實現信息的精準傳播。但是目前的微信平臺仍無法測量這種精準傳播的效用。
微信公眾平臺的開放使微信具備了一對多的廣播能力。一對多的廣播能力有兩種情形:一對多和許多個一對一。通過一對多,微信就具備了廣播式傳播的特征,微信公眾賬號作為傳播者占主導地位,受眾被動接收,具有單向傳播特征。但是由于微信的點對點即時通訊的內核,公眾平臺與用戶個人之間又建立起一對一的深度互動,傳播者可以運用數據分析技術,實現個性化內容推送服務。應用于商業化應用,微信的價值在于可以真正實現精準化營銷,使微信具備CRM(客戶關系管理)的價值。微信公眾平臺的開放為微信的平臺化建構了基礎的傳播結構。在媒體化路線上,微信無法通過封閉的關系實現信息的大面積傳播,無法實現微博所具備的傳播效率。但是微信開放了其API接口,為微信提供了不同于微博的媒體化路徑——平臺化。
四、微信是移動互聯網上的新平臺
雖然微信不是嚴格意義的“社交網絡”,但是微信利用“搖一搖”和“查看在附近的人”等有趣的社交功能以及QQ的龐大用戶基數迅速形成一個新的用戶群體,在移動互聯網終端迅速圈出一個領地,這是微信媒體化路線的受眾基礎。
在龐大的用戶基數上,微信選擇開放API接口,將其平臺化,充分利用其用戶價值在移動互聯網絡上為大眾提供更有價值的服務。開放API接口在不破壞本身關系鏈的情況下導入適合微信場景的站外鏈接,支持從第三方應用向微信通訊錄里的朋友分享音樂、新聞、美食、攝影等消息內容。例如,微信4.0與美麗說的合作,只接受美麗說的內容,不涉及關系鏈的整合,使微信具備了平臺價值,這種站外鏈接也是微信公眾平臺的發展雛形。
微信公眾平臺的開放是微信向移動互聯網平臺轉型的關鍵一步。雖然微信不具有微博的裂變傳播效率,但微信公眾平臺對于信息的組織化和結構化利用完全有可能建立一種新的傳播模式,為數字出版等領域提供一種新的發展思路。這種新的傳播模式并不是要通過微信建立一個新的內容生產中心,而是給眾多信息服務提供一個開放平臺,微信的價值在于平臺化。
通過微信平臺已經實現PC網絡和移動互聯網終端的對接,例如訂閱《城市畫報》的微信,在其推送信息中包含了《城市畫報》在豆瓣網以及淘寶網的鏈接,可以閱讀完整的內容文章,用戶可以通過一個窗口跳轉到多個互聯網地址。
微信在產生之初或許也沒有預想到其平臺化的路徑,但今天的微信早已不簡單是傳統IM(Instant Messager)服務在移動終端的移植。微信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已經初步具備了平臺化的特征和屬性。微信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具備移動互聯網的基因,并一定會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