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正霞
唐豪在編撰《中國武藝圖籍考》過程中,歷經十余年求索,廣泛收集取證,查閱大量原始文獻,拜訪各路武林人物,從各種渠道收集武學資料,集之大成。
中華武術歷史傳承悠久,博大精深。窺其起源,始于原始社會人類與自然的抗爭,武術技巧在狩獵和搏擊中產生。進入階級社會,這種技能更多的用途是在戰場上進行搏殺,并逐漸形成武術特色。
中華武術的傳承特點
中國武術自秦漢時期開始快速發展,至唐宋逐漸形成獨特的文化體系,而到了明清時期,武術發展得以完善,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形象之一。從中國武術發展歷程來看,武術除了在軍事上大有用途,其從文化分類上來說仍屬于體育范疇,具有健身養生、休閑防御、表演藝術等特點。中國武術自誕生至今,傳承過程并非完善全面。在宗門、派別這些思想的左右下,很多武術功夫僅限同門弟子代代相傳,甚至家傳武術也曾出現過傳子不傳女的封建思想。因此,一些武術因習武弟子減少或斷層,造成失傳,一些武術以孤本或口述形式代代相傳,稍有不慎也容易失傳,更有一些小門派的武術一直沒有得到重視,在傳承過程中因較少人關注以至于查找無門。
《中國武藝圖籍考》的內容
《中國武藝圖籍考》是清末武術學家唐豪編撰的一部研究中國傳統武藝的史料性典籍,記載著在中國歷史上有記錄和爭議的一些武功圖籍,以徒手搏擊和兵刃器械為主進行劃分,全書共計武功種類二十多種,徒手搏擊以角力、手搏、擒拿為主。兵器突出射、彈、弩、槍、棍,戈、戟、刀、劍、斧等十八種。在書中所列的武功中,唐豪又對每種武功器械再次進行詳細劃分,將一些由武功衍生出的功夫器械也記錄在案,進行精心描繪和細致解讀。
唐豪在編撰《中國武藝圖籍考》過程中,歷經十余年求索,廣泛收集取證,查閱大量原始文獻,拜訪各路武林人物,從各種渠道收集武學資料,集之大成。這部書以武功整體論為主線,將中國武術的歷史形成、發展演變和完善過程進行詳細說明,將中國幾千年來的武術套路和種類,以圖表圖畫形式進行展現,在此之前,沒有武術書籍做過這樣的詳細記錄。《中國武藝圖籍考》中所記錄的功夫秘籍資料來源廣泛,翔實豐富,為了查證其可靠性,書中引用了大量地方志、經書百科、金石碑刻及各派武功高手的筆錄。不僅如此,唐豪還對清代宮廷中有關的武功檔案進行查閱,一一審查流傳于江湖的各類拳譜手抄本。正是這樣周到的資料搜集,使得這部武功圖籍,在內容考證上更令人信服,為武術史料的研究,做了有力的補充。
在這部武功典籍中,典型的武術介紹成為一個亮點。這部書并不是泛泛地將各種武術都統一羅列,羅列的方式無法突出經典。于是唐豪進行了有選擇地推介,同時為了追求真實,他在所推介的各種功夫的文后都詳細注明了考證來源與出處,這也為讀者追本溯源提供了幫助。
對武術的理解和實用價值
《中國武藝圖籍考》在對中華傳統武學思想進行解讀過程中,也對各類功夫特點進行深入剖析。唐豪本身就是一位武學理論家,通過研究,他發現中國功夫存在很多設計缺陷,使人在修煉過程中容易致殘。還有的功夫招式看似威風,實則無用,只是花把式,實戰效果不佳。在《中國武術圖籍考》中,唐豪對這些武功上的不足一一進行中肯的點評,同時還對一些武術提出合理的改正建議。唐豪的這種做法,對癡迷武學的愛好者來說極具參考價值,這讓他們在練習武術過程中更容易找到重點環節。在考證一些拳術功夫出處時,唐豪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對各方面資料來源進行考證比對,在此期間,他發現了多處記錄不詳或以往刊登有誤的地方,并在此類武術后面進行了特別標注。
武術傳承中華武術文化,不同門派功夫特點各不相同。在拳腳功夫上就分為內家拳與外家拳,一字之差,拳法特征大相徑庭,這也是中國武術晦澀難懂之處。在《中國武藝圖籍考》中,唐豪對內外功夫的練習方式和各自特點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說明。對艱澀難懂之處都以圖形進行標注講解,化解了武術初學者對功夫的誤區,也為其他武術學者進行武術深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助力。
(作者單位:中州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