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兵++李瑞++嚴祖楨++呂威++嚴曉藝++杜欣媛++崔彩青
【摘要】目的:探究艾灸和拔罐綜合療法對脾虛濕盛型腹部肥胖的具體臨床療效。方法:招募脾虛濕盛型腹部肥胖患者65人,其中Ⅰ度肥胖30人,Ⅱ度肥胖35人。第一階段為觀察階段:觀察自然情況下患者體重、腰圍、體征變化情況,2個月;第二階段為治療階段:運用艾灸加拔罐綜合療法治療2個月,觀察患者體重、腰圍、體征變化情況。2個階段數據前后對照得出療效。結果:運用艾灸加拔罐綜合療法后,Ⅰ度肥胖患者治療總有效率46.7%,Ⅱ度肥胖患者治療總有效率57.1%。結論:艾灸加拔罐綜合療法對脾虛濕盛型腹部肥胖有較好的療效。體重超過標準越多、肥胖程度越大、腰圍越大者,減肥效果越好。
【關鍵詞】艾灸;拔罐;腹部肥胖;脾虛濕盛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肥胖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選擇藥物減肥,目前流行的減肥藥多以瀉為主要手段,有很多不良反應,長期服用甚至會損傷脾胃;還有很多人通過抑制食欲、控制飲食來達到減肥效果,可能會造成營養不良等嚴重后果。然而現今大部分人群體重超過標準并不多,而是要求減去腰腹部脂肪,縮小腰圍,或使腿部、臂部變瘦。艾灸法和拔罐法有溫通經脈、健脾化濕之功,有助于減去腹部脂肪,而且無藥物的不良反應。故本課題旨在探究艾灸和拔罐療法對腹部肥胖的具體臨床療效。
肥胖的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根據全國中西醫結合肥胖癥學術會議1998年標準制訂的脾虛濕阻型肥胖診斷標準[1]:形體肥胖,浮腫,疲乏無力,肢體困重,尿少,納差,大便溏薄,脘腹脹滿,脈沉細,舌苔薄膩,舌質淡紅。
西醫對肥胖的診斷標準:參照2000年WHO國際肥胖特別工作組提出的亞洲成年人肥胖標準[2]:體質指數BMI(BMI=體重/身高?)在25~29.9kg/m2為Ⅰ度肥胖;≥30kg/m2為Ⅱ度肥胖。男性WC≥85cm,女性WC≥80cm即可診斷為腹部肥胖。
治療方案
我們采用前后對比的方法進行治療:①觀察階段:2個月,每周測一次腰圍、體重。②治療階段:對選定穴位及腹部進行艾灸加拔罐治療,3天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每周測一次腰圍、體重,記錄數據及臨床癥狀。兩療程之間間隔1周。對比兩個階段記錄的數據,得出結論。
具體操作:溫和灸:太白、公孫、足三里、上巨虛天樞、大陵、中脘等穴,各5分鐘;
閃罐、走罐、留罐:腹部天樞穴附近,10分鐘。
療效判斷
療效觀察指標[3]:腰圍(環臍以上0.5cm 1周)、體質指數(BMI)、臨床癥狀等。①顯效:體重減少3kg以上,腰圍下降5cm以上(包含5cm),體重指數減少1.2以上;②有效:體重減少2~3kg,腰圍下降2~5cm(不包含5cm),體重指數減少0.75以上;③無效:體重和腰圍無變化或未達到上述標準。
在治療過程中我們發現,艾灸加拔罐綜合療法對脾虛濕盛型腹部肥胖有較好的療效。體重超過標準越多、肥胖程度越大、腰圍越大者,減肥效果越好;體重的減輕與腰圍的減少不是正相關關系,因個人體質而異,有部分人體重減輕明顯,而腰圍的減少卻很小。
典型病例
患者,男,30歲,身高183cm,體重114kg,腰圍113cm,BMI=34.0。患者體形臃腫,腹部膨隆,納眠可,嗜食肥甘厚味,便秘,易出汗,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診斷為Ⅱ度肥胖。經過2個療程的治療,患者體重減至108kg,腰圍105cm,患者易出汗,疲乏無力,便秘等癥狀明顯改善,患者對治療效果非常滿意。
討論
肥胖癥的病因病機較復雜,中醫認為肥胖病機多責之于肝脾腎,多因飲食不節,久臥久坐,七情所傷,臟腑功能失調,先天稟賦等因素所致。《素問·通評虛實論》云:“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脾主運化,具有消化飲食,化生、吸收和轉輸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若脾失運化,水谷肥甘之物無以化生氣血精微,而轉變為痰濕脂肪積聚體內,導致肥胖。腎藏真元之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若腎氣虧虛,氣化失常,腎陽不能溫煦脾土,必引起精微物質的轉化和儲存失去平衡,導致肥胖。七情所傷,導致肝氣郁滯,肝膽疏泄失于調暢,脾失健運,氣機升降失常,膽不能正常泌輸精汁,精濁化脂,濁脂內聚形成肥胖。
艾灸減肥其作用機理有以下兩個方面[4-5]:①艾灸能抑制病人過亢的食欲和亢進的胃腸道消化功能,從而減少能量的攝入;②艾灸可以促進能量代謝,增強能量的消耗,促進脂肪的分解,通過對神經、內分泌功能的調整來實現其作用。針對脾虛濕盛證選取穴位:中脘乃胃募、腑會,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天樞為大腸的募穴,上巨虛為大腸的下合穴,四穴合用可通利腸腑,降濁消脂;大橫健脾助運;足三里化痰除濕,健脾益腎;太白為脾經的輸穴、原穴,公孫為脾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二穴合用可寬腸理氣。諸穴共用可收健脾胃、利腸腑、化痰濕、消濁脂之功,從而達到減肥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仲英.中醫內科學[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新世紀第2版.2007:440-446.
[2]文紅衛.成人肥胖標準的判定與減肥運動處方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36(2):49.
[3]王雪玲.中醫減肥療法研究[J].江西中醫藥,1998,29(3):58.
[4]任秦有,趙寧俠,郭瑞林.艾灸百會穴對中風偏癱病人甲皺微循環的影響[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4,28(3):48-49.
[5]李愛華,萬志杰.艾灸改善微循環的研究進展[J].中醫藥學報,2003,31(2):27.
作者:王立兵,男,北京中醫藥大學09級針灸推拿專業。
通訊作者:李瑞,博士,教授。1986年畢業于天津中醫學院針灸系。此后一直在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從事中醫、針灸的教學、臨床及科研工作。對中醫針灸的經典理論及腧穴有較深入的研究。主編中醫針灸專著30余部,撰寫學術論文40余篇,主持及參加各級科研課題10余項,曾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中醫藥學會三等獎,北京中醫藥教學一等獎、科技進步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