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升
【摘要】目的:探討CT與MRI在診斷急性顱腦損傷的臨床價值和優勢。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月救治的50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就診后立即采用全身螺旋CT掃描機常規軸位掃描進行CT檢查層厚、層距均為8mm,待患者病情穩定后24~48h進行MRI檢查。結果:本文50例患者權組織損傷40例,發現頭皮下金屬異物3例,CT和MRI均顯示帽狀腿膜下血腫19例,均表現為頭皮新月形異常信號影或密度增高影,多跨越骨縫。發現原發性出現46例,包括腦內及腦室內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CT和MRI形態相符,硬膜外血腫主要表現為“雙凸鏡樣”異常信號影,但不跨越顱縫,T1、T2及FLAIR信號降低。發現顱骨骨折34例,其中粉碎性骨折16例,線樣骨折18例,CT和MRI均能正確診斷,線樣骨折表現為顱骨骨縫明顯增寬,MRI顯示為T1、T2及FLAIR信號降低。粉碎性骨折主要表現為顱骨骨折處伴有游離的碎片。結論:,CT可作為診斷急性顱腦損傷的首選檢查手段,只診治過程中,可結合MRI可以聯合診斷,達到二者的互補,更能準確的做出診斷。
【關鍵詞】CT診斷、MRI診斷;急性顱腦損傷;鑒別診斷
目前,隨著交通事事故的頻發,急性顱腦損傷的發病率也明顯升高,病情相當嚴重,而且進展快,需要及時救治。早期正確診斷意義重大,CT和MRI在診斷急性顱腦損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快捷、準確等優勢[1],但是二者在診斷該病方面也有一定的差異,為探討CT與MRI在診斷急性顱腦損傷的臨床價值和優勢,本文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月救治的50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進行總結和分析。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月救治的50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均進行了CT和MRI檢查,其中男34例(68.0%),女16例(32.0%),年齡5~71歲。致傷因素:交通事故26例,毆打傷3例,跌倒6例,墜落傷9例,其他6例。受傷程度:輕度受損18例,中度受損21例,重度受傷11例。就診時間:1h內就診26例,1~2h就診22例,2~3h就診2例。
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就診后立即采用全身螺旋CT掃描機常規軸位掃描進行CT檢查層厚、層距均為8mm[2],待患者病情穩定后24~48h進行MRI檢查[3]。
結果
本文50例患者權組織損傷40例,發現頭皮下金屬異物3例,CT和MRI均顯示帽狀腿膜下血腫19例,均表現為頭皮新月形異常信號影或密度增高影,多跨越骨縫。發現原發性出現46例,包括腦內及腦室內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CT和MRI形態相符,硬膜外血腫主要表現為“雙凸鏡樣”異常信號影,但不跨越顱縫,T1、T2及FLAIR信號降低。硬膜下血腫在所有MRI序列上信號強度都高于鄰近無信號的骨皮質,較CT敏感性更高。MRI表現血腫的信號演變規律與血腫的血紅蛋白生理變化特性及運用序列相關,梯度回波序列呈顯著低信號,發現血腫更敏感。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及挫裂傷占本文病例3例,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CT表現為相應腦池、腦裂、腦溝內弧線狀或窄帶狀高密度影。發現顱骨骨折34例,其中粉碎性骨折16例,線樣骨折18例,CT和MRI均能正確診斷,線樣骨折表現為顱骨骨縫明顯增寬,MRI顯示為T1、T2及FLAIR信號降低。粉碎性骨折主要表現為顱骨骨折處伴有游離的碎片[4]。
討論
急性顱腦損傷,由于CT、MRI影像結合診斷與鑒別診斷不難:①對于顱骨骨折需注意鑒別顱縫分離和一些有間接征象的提示復查。②硬膜外血腫與硬膜下血腫的鑒別:硬膜外血腫一般呈梭形、范圍小,可跨大腦鐮或天幕,但不跨越顱縫,占位效應較輕,邊緣光滑,雙凸形內緣弧度與腦表面弧度相反,多合并骨折,占位效應較輕,多位于直接暴力點;硬膜下血腫骨為內板下新月形的異常密度或信號影,內緣弧度與腦表面弧度一致,大部分跨越顱縫,占位效應相對較明顯,范圍相對大,常跨越顱縫,內緣弧度與腦表面一致,多合并腦挫裂傷。③硬膜外血腫與腦膜瘤、轉移瘤、硬膜結核瘤鑒別:根據病史、外傷史、體征、癥狀不難鑒別。④腦挫裂傷與出血性腦梗死:腦挫裂傷影像表現應注意結合臨床,有明確的外傷史,傷后多立即發生分散的出血點;出血性腦梗死多無外傷史或傷后數日出現,按一定的血液供應分布,出血點多在梗死蔚藍色邊緣分面。⑤腦彌漫性軸索損傷與腦挫裂傷鑒別:前者實際上是非出血性病變,好發于三個基本的解剖區域:白質、臍眠體、腦干上部的背外側。后者出血多見于著力點或對沖點,呈斑片狀或不規則形,直徑可大于2.0cm,MRI優于CT。
本文50例患者權組織損傷40例,發現頭皮下金屬異物3例,CT和MRI均顯示帽狀腿膜下血腫19例,均表現為頭皮新月形異常信號影或密度增高影,多跨越骨縫。發現原發性出現46例,包括腦內及腦室內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CT和MRI形態相符,硬膜外血腫主要表現為“雙凸鏡樣”異常信號影,但不跨越顱縫,T1、T2及FLAIR信號降低。發現顱骨骨折34例,其中粉碎性骨折16例,線樣骨折18例,CT和MRI均能正確診斷,線樣骨折表現為顱骨骨縫明顯增寬,MRI顯示為T1、T2及FLAIR信號降低。粉碎性骨折主要表現為顱骨骨折處伴有游離的碎片。由此可見,CT可作為診斷急性顱腦損傷的首選檢查手段,只診治過程中,可結合MRI可以聯合診斷,達到二者的互補,更能準確的做出診斷。
參考文獻
[1]Kawamata T,Katayama Y,Aoyama N,et al.Heterogeneous mechanisms of early edema formation in cerebral contusion:diffusion MRI and ADC mapping study.Acta Neurochir,2010,76:9-12.
[2]林林輝,林海林,陳偉民,等.腦震蕩證實為顱內血腫或輕度腦挫裂傷CT動態觀察[J]現代臨床醫學生物工程學雜志,2006,12(1):57.
[3]Akiyama Y,Miyata K,Harrdak,et al.Susceptibility-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r Detection of Cerebral Micro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J].Neurol Med.Chir(Tokyo),2009,49(3):97-99.
[4]Quaranta A,Scaringi A,Aloisi A,et al.Intratympanic therapy for Menieres disease:effect of administration of low concentration of gentamincin[J].Acta Otolaryngol,2001,121:387-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