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緒++秦文玲
【摘要】目的:評價丙戊酸鈉與左乙拉西坦單藥治療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的療效。方法:收集本科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患者均給與丙戊酸鈉治療。對照組27例患者給予左乙拉西坦治療。結果:治療組30例患者中,顯效14例,有效1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6.66%;對照組27例中,顯效患者12例,有效患者9例,無效患者6例,總有效率為77.77%;療效對比看,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丙戊酸鈉及左乙拉西坦均為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的治療中首選的藥物,但兩者比較,丙戊酸鈉的療效更明顯。
【關鍵詞】丙戊酸鈉;左乙拉西坦;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
癲癇是神經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患病率大約為1%[1]。腦卒中是老年人癲癇發作最常見的原因,6 0歲以后老年患者中,45%的癲癇由腦卒中繼發。卒中2周內出現的癲癇成為早發性癲癇發作,卒中2周后出現的癲癇發作為遲發性癲癇發作[2]。其危害廣泛,一方面加重了腦損傷,另外還可致全身多系統損害,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本研究針對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的患者進行分析,收集2009年1月~2013年1月日照市中醫醫院神經內科確診的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患者57例,本研究采用病例對照研究,以下為具體報道。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研究病例,均為日照市中醫醫院神經內科2009年~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腦卒中后癲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即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共30例,男21例,女9例,年齡29~80歲,平均年齡(58.07±12.15)歲。對照組共27例,男18例,女9例,平均年齡(55±11.02)歲。治療組早發性癲癇3例,晚發性癲癇27例;對照組,早發性癲癇2例,晚發性癲癇25例。兩組比較,在性別、年齡、臨床表現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癲癇持續狀態的患者入院后給予地西泮10 mg靜脈推注,癥狀未改善著,用地西泮60~8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緩慢靜脈滴注,維持12h左右,同時給予脫水降顱壓、預防電解質紊亂、及預防感染等治療。對照組用藥為左乙拉西坦。其具體用法為起始劑量為250mg/日2次,7天后劑量增加至500mg/日2次。如癥狀未得到有效控制,可逐漸增加劑量至3000mg/d。治療組患者均給予丙戊酸鈉治療,劑量為(10~15mg/kg),治療7天后,可根據患者癥狀控制情況,必要時增加劑量。對于早發性癲癇患者,給予持續治療3個月后停藥;遲發性癲癇給予持續用藥12月后,漸減藥直至停藥;如果停藥后再次癲癇發作,建議患者長期維持用藥。服藥期間應每月監測血常規和肝腎功能。若患者癲癇癥狀仍有發作,則退出研究,改用其他治療方法。
觀察指標:兩組患者在用藥前后均行肝、腎功能,血糖,電解質以及血常規檢查,觀察并隨訪患者癥狀控制情況。用藥1個月后,兩組患者均復查以上化驗指標,此后每隔1個月復查一次。隨訪患者的一般情況,包括藥物療效、用藥不良反應等。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6.0進行數據分析,兩組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
結果
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①顯效:癥狀基本得到控制,其發作頻率減少達100%;②有效:癥狀得到有效的控制,其發作頻率減少≥50%;③無效:癥狀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其發作頻率減少<50%。腦卒中診斷標準:參照1986年中華醫學會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標準,經頭顱CT或MR檢查證實[3]。卒中后繼發性癲癇的診斷依據為患者有腦卒中病史,既往無癲癇發作史,卒中后有2次或以上的癲癇發作,并排除其他原因相關性的癲癇。
治療效果:治療組30例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6.66%,對照組27例患者的總有效為77.77%,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與治療組療效對比情況,見表1。
討論
在本次研究中,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6.66%,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7.77%(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在治療的過程中使用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鈉均能對患者進行有效的癥狀控制,但治療組的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在臨床使用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患者的實際情況以做出正確的選擇。治療組有2例肝功能輕度受損,谷丙轉氨酶52u/L。對照組患者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
丙戊酸鈉是目前臨床應用最廣泛的廣譜抗癲癇藥物之一,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患者的應用中也同樣有良好的療效[4]。其作用通過增加腦內的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神經介質的濃度,從而使突觸GABA的作用增強,并因此使神經元的抑制性增強,實現控制癲癇發作的作用[5]。在本次研究中,丙戊酸鈉有效率為86.66%。明顯優于左乙拉西坦。控制癥狀穩定,治療效果好。但因其作用靶點為神經遞質、受體或神經元離子通道,常出現不良反應如:記憶力下降、反應力減退等[6]。
左乙拉西坦是一種新型抗癲癇藥物,與傳統抗癲癇藥物比較在作用機制方面有很大的區別。其無明顯的興奮或抑制神經遞質或受體的作用。相關報道指出乙拉西坦可能作用于中樞神經突觸囊泡SV蛋白上的亞基,在膜囊泡蛋白功能的調節過程中,SV蛋白是關鍵因子。對神經細胞的傳導起到關鍵性作用,SV蛋白上在癲癇的發作上起到重要作用的是SV2A亞基;左乙拉西坦與該SV2A亞基結合,抑制神經元異常放電,從而抑制經高電壓激活的N型鈣離子通道,該通道主要位于海馬體CA1區域錐體神經元內;左乙拉西坦通過下調腦皮質GABA受體,使其保留在海馬內,從而使GABA神經元的抑制作用增強,進一步使神經元突觸前神經遞質的釋放被阻斷,抑制其與突觸前膜蛋白結合,因此達到控制癲癇發作的目的[7]。通常血漿左乙拉西坦不經過肝臟代謝,但可以通過腎臟排泄。因為其血漿蛋白的結合率較低,也不受到肝細胞p450色素酶的誘導。因此左乙拉西的危險系數相對較低,不良反應少。本研究中左乙拉西坦臨床效果明顯,有效率為77.77%。其在腦卒中繼發性癲癇治療中有重要臨床作用,另一方面其副作用小,尤其對認知功能影響小,但本研究中療效差于丙戊酸鈉。
總之,在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的治療中丙戊酸鈉及左乙拉西坦均有較好的療效。兩者比較,丙戊酸鈉的療效更明顯,且價格便宜,值得臨床工作中推廣應用。當患者對丙戊酸鈉的癥狀控制欠佳,或伴有明顯肝功損害時可用左乙拉西坦。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觀察時間相對較短,藥物不良反應可能未完全表現,尚需擴大臨床觀察樣本,長期隨訪,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癲癇病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
[2]Balami JS,Chen RL,Grunwald IQ,et al.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f acute ischaemic stroke[J].Lancet Neurol,2011,10(4):357.
[3]王新德.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580.
[4]楊柳.丙戊酸鈉藥物治療中風后癲癇患者的臨床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09,16(3):889.
[5]湯衛紅,婁昭君,江雪娟,等.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療兒童耐藥性癲癇部分性發作的臨床研究[J].海峽藥學,2010,11(3):1243-1245.
[6]劉阿力.左乙拉西坦治療中老年部分性發作癲病患者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7):221-222.
[7]徐敏,方琪,董萬利.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療癲癇部分性發作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J].安徽醫學,2012,33(8):993-995.
【摘要】目的:評價丙戊酸鈉與左乙拉西坦單藥治療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的療效。方法:收集本科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患者均給與丙戊酸鈉治療。對照組27例患者給予左乙拉西坦治療。結果:治療組30例患者中,顯效14例,有效1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6.66%;對照組27例中,顯效患者12例,有效患者9例,無效患者6例,總有效率為77.77%;療效對比看,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丙戊酸鈉及左乙拉西坦均為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的治療中首選的藥物,但兩者比較,丙戊酸鈉的療效更明顯。
【關鍵詞】丙戊酸鈉;左乙拉西坦;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
癲癇是神經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患病率大約為1%[1]。腦卒中是老年人癲癇發作最常見的原因,6 0歲以后老年患者中,45%的癲癇由腦卒中繼發。卒中2周內出現的癲癇成為早發性癲癇發作,卒中2周后出現的癲癇發作為遲發性癲癇發作[2]。其危害廣泛,一方面加重了腦損傷,另外還可致全身多系統損害,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本研究針對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的患者進行分析,收集2009年1月~2013年1月日照市中醫醫院神經內科確診的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患者57例,本研究采用病例對照研究,以下為具體報道。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研究病例,均為日照市中醫醫院神經內科2009年~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腦卒中后癲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即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共30例,男21例,女9例,年齡29~80歲,平均年齡(58.07±12.15)歲。對照組共27例,男18例,女9例,平均年齡(55±11.02)歲。治療組早發性癲癇3例,晚發性癲癇27例;對照組,早發性癲癇2例,晚發性癲癇25例。兩組比較,在性別、年齡、臨床表現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癲癇持續狀態的患者入院后給予地西泮10 mg靜脈推注,癥狀未改善著,用地西泮60~8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緩慢靜脈滴注,維持12h左右,同時給予脫水降顱壓、預防電解質紊亂、及預防感染等治療。對照組用藥為左乙拉西坦。其具體用法為起始劑量為250mg/日2次,7天后劑量增加至500mg/日2次。如癥狀未得到有效控制,可逐漸增加劑量至3000mg/d。治療組患者均給予丙戊酸鈉治療,劑量為(10~15mg/kg),治療7天后,可根據患者癥狀控制情況,必要時增加劑量。對于早發性癲癇患者,給予持續治療3個月后停藥;遲發性癲癇給予持續用藥12月后,漸減藥直至停藥;如果停藥后再次癲癇發作,建議患者長期維持用藥。服藥期間應每月監測血常規和肝腎功能。若患者癲癇癥狀仍有發作,則退出研究,改用其他治療方法。
觀察指標:兩組患者在用藥前后均行肝、腎功能,血糖,電解質以及血常規檢查,觀察并隨訪患者癥狀控制情況。用藥1個月后,兩組患者均復查以上化驗指標,此后每隔1個月復查一次。隨訪患者的一般情況,包括藥物療效、用藥不良反應等。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6.0進行數據分析,兩組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
結果
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①顯效:癥狀基本得到控制,其發作頻率減少達100%;②有效:癥狀得到有效的控制,其發作頻率減少≥50%;③無效:癥狀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其發作頻率減少<50%。腦卒中診斷標準:參照1986年中華醫學會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標準,經頭顱CT或MR檢查證實[3]。卒中后繼發性癲癇的診斷依據為患者有腦卒中病史,既往無癲癇發作史,卒中后有2次或以上的癲癇發作,并排除其他原因相關性的癲癇。
治療效果:治療組30例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6.66%,對照組27例患者的總有效為77.77%,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與治療組療效對比情況,見表1。
討論
在本次研究中,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6.66%,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7.77%(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在治療的過程中使用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鈉均能對患者進行有效的癥狀控制,但治療組的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在臨床使用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患者的實際情況以做出正確的選擇。治療組有2例肝功能輕度受損,谷丙轉氨酶52u/L。對照組患者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
丙戊酸鈉是目前臨床應用最廣泛的廣譜抗癲癇藥物之一,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患者的應用中也同樣有良好的療效[4]。其作用通過增加腦內的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神經介質的濃度,從而使突觸GABA的作用增強,并因此使神經元的抑制性增強,實現控制癲癇發作的作用[5]。在本次研究中,丙戊酸鈉有效率為86.66%。明顯優于左乙拉西坦。控制癥狀穩定,治療效果好。但因其作用靶點為神經遞質、受體或神經元離子通道,常出現不良反應如:記憶力下降、反應力減退等[6]。
左乙拉西坦是一種新型抗癲癇藥物,與傳統抗癲癇藥物比較在作用機制方面有很大的區別。其無明顯的興奮或抑制神經遞質或受體的作用。相關報道指出乙拉西坦可能作用于中樞神經突觸囊泡SV蛋白上的亞基,在膜囊泡蛋白功能的調節過程中,SV蛋白是關鍵因子。對神經細胞的傳導起到關鍵性作用,SV蛋白上在癲癇的發作上起到重要作用的是SV2A亞基;左乙拉西坦與該SV2A亞基結合,抑制神經元異常放電,從而抑制經高電壓激活的N型鈣離子通道,該通道主要位于海馬體CA1區域錐體神經元內;左乙拉西坦通過下調腦皮質GABA受體,使其保留在海馬內,從而使GABA神經元的抑制作用增強,進一步使神經元突觸前神經遞質的釋放被阻斷,抑制其與突觸前膜蛋白結合,因此達到控制癲癇發作的目的[7]。通常血漿左乙拉西坦不經過肝臟代謝,但可以通過腎臟排泄。因為其血漿蛋白的結合率較低,也不受到肝細胞p450色素酶的誘導。因此左乙拉西的危險系數相對較低,不良反應少。本研究中左乙拉西坦臨床效果明顯,有效率為77.77%。其在腦卒中繼發性癲癇治療中有重要臨床作用,另一方面其副作用小,尤其對認知功能影響小,但本研究中療效差于丙戊酸鈉。
總之,在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的治療中丙戊酸鈉及左乙拉西坦均有較好的療效。兩者比較,丙戊酸鈉的療效更明顯,且價格便宜,值得臨床工作中推廣應用。當患者對丙戊酸鈉的癥狀控制欠佳,或伴有明顯肝功損害時可用左乙拉西坦。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觀察時間相對較短,藥物不良反應可能未完全表現,尚需擴大臨床觀察樣本,長期隨訪,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癲癇病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
[2]Balami JS,Chen RL,Grunwald IQ,et al.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f acute ischaemic stroke[J].Lancet Neurol,2011,10(4):357.
[3]王新德.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580.
[4]楊柳.丙戊酸鈉藥物治療中風后癲癇患者的臨床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09,16(3):889.
[5]湯衛紅,婁昭君,江雪娟,等.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療兒童耐藥性癲癇部分性發作的臨床研究[J].海峽藥學,2010,11(3):1243-1245.
[6]劉阿力.左乙拉西坦治療中老年部分性發作癲病患者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7):221-222.
[7]徐敏,方琪,董萬利.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療癲癇部分性發作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J].安徽醫學,2012,33(8):993-995.
【摘要】目的:評價丙戊酸鈉與左乙拉西坦單藥治療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的療效。方法:收集本科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患者均給與丙戊酸鈉治療。對照組27例患者給予左乙拉西坦治療。結果:治療組30例患者中,顯效14例,有效1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6.66%;對照組27例中,顯效患者12例,有效患者9例,無效患者6例,總有效率為77.77%;療效對比看,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丙戊酸鈉及左乙拉西坦均為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的治療中首選的藥物,但兩者比較,丙戊酸鈉的療效更明顯。
【關鍵詞】丙戊酸鈉;左乙拉西坦;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
癲癇是神經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患病率大約為1%[1]。腦卒中是老年人癲癇發作最常見的原因,6 0歲以后老年患者中,45%的癲癇由腦卒中繼發。卒中2周內出現的癲癇成為早發性癲癇發作,卒中2周后出現的癲癇發作為遲發性癲癇發作[2]。其危害廣泛,一方面加重了腦損傷,另外還可致全身多系統損害,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本研究針對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的患者進行分析,收集2009年1月~2013年1月日照市中醫醫院神經內科確診的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患者57例,本研究采用病例對照研究,以下為具體報道。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研究病例,均為日照市中醫醫院神經內科2009年~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腦卒中后癲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即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共30例,男21例,女9例,年齡29~80歲,平均年齡(58.07±12.15)歲。對照組共27例,男18例,女9例,平均年齡(55±11.02)歲。治療組早發性癲癇3例,晚發性癲癇27例;對照組,早發性癲癇2例,晚發性癲癇25例。兩組比較,在性別、年齡、臨床表現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癲癇持續狀態的患者入院后給予地西泮10 mg靜脈推注,癥狀未改善著,用地西泮60~8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緩慢靜脈滴注,維持12h左右,同時給予脫水降顱壓、預防電解質紊亂、及預防感染等治療。對照組用藥為左乙拉西坦。其具體用法為起始劑量為250mg/日2次,7天后劑量增加至500mg/日2次。如癥狀未得到有效控制,可逐漸增加劑量至3000mg/d。治療組患者均給予丙戊酸鈉治療,劑量為(10~15mg/kg),治療7天后,可根據患者癥狀控制情況,必要時增加劑量。對于早發性癲癇患者,給予持續治療3個月后停藥;遲發性癲癇給予持續用藥12月后,漸減藥直至停藥;如果停藥后再次癲癇發作,建議患者長期維持用藥。服藥期間應每月監測血常規和肝腎功能。若患者癲癇癥狀仍有發作,則退出研究,改用其他治療方法。
觀察指標:兩組患者在用藥前后均行肝、腎功能,血糖,電解質以及血常規檢查,觀察并隨訪患者癥狀控制情況。用藥1個月后,兩組患者均復查以上化驗指標,此后每隔1個月復查一次。隨訪患者的一般情況,包括藥物療效、用藥不良反應等。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6.0進行數據分析,兩組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
結果
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①顯效:癥狀基本得到控制,其發作頻率減少達100%;②有效:癥狀得到有效的控制,其發作頻率減少≥50%;③無效:癥狀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其發作頻率減少<50%。腦卒中診斷標準:參照1986年中華醫學會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標準,經頭顱CT或MR檢查證實[3]。卒中后繼發性癲癇的診斷依據為患者有腦卒中病史,既往無癲癇發作史,卒中后有2次或以上的癲癇發作,并排除其他原因相關性的癲癇。
治療效果:治療組30例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6.66%,對照組27例患者的總有效為77.77%,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與治療組療效對比情況,見表1。
討論
在本次研究中,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6.66%,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7.77%(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在治療的過程中使用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鈉均能對患者進行有效的癥狀控制,但治療組的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在臨床使用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患者的實際情況以做出正確的選擇。治療組有2例肝功能輕度受損,谷丙轉氨酶52u/L。對照組患者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
丙戊酸鈉是目前臨床應用最廣泛的廣譜抗癲癇藥物之一,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患者的應用中也同樣有良好的療效[4]。其作用通過增加腦內的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神經介質的濃度,從而使突觸GABA的作用增強,并因此使神經元的抑制性增強,實現控制癲癇發作的作用[5]。在本次研究中,丙戊酸鈉有效率為86.66%。明顯優于左乙拉西坦。控制癥狀穩定,治療效果好。但因其作用靶點為神經遞質、受體或神經元離子通道,常出現不良反應如:記憶力下降、反應力減退等[6]。
左乙拉西坦是一種新型抗癲癇藥物,與傳統抗癲癇藥物比較在作用機制方面有很大的區別。其無明顯的興奮或抑制神經遞質或受體的作用。相關報道指出乙拉西坦可能作用于中樞神經突觸囊泡SV蛋白上的亞基,在膜囊泡蛋白功能的調節過程中,SV蛋白是關鍵因子。對神經細胞的傳導起到關鍵性作用,SV蛋白上在癲癇的發作上起到重要作用的是SV2A亞基;左乙拉西坦與該SV2A亞基結合,抑制神經元異常放電,從而抑制經高電壓激活的N型鈣離子通道,該通道主要位于海馬體CA1區域錐體神經元內;左乙拉西坦通過下調腦皮質GABA受體,使其保留在海馬內,從而使GABA神經元的抑制作用增強,進一步使神經元突觸前神經遞質的釋放被阻斷,抑制其與突觸前膜蛋白結合,因此達到控制癲癇發作的目的[7]。通常血漿左乙拉西坦不經過肝臟代謝,但可以通過腎臟排泄。因為其血漿蛋白的結合率較低,也不受到肝細胞p450色素酶的誘導。因此左乙拉西的危險系數相對較低,不良反應少。本研究中左乙拉西坦臨床效果明顯,有效率為77.77%。其在腦卒中繼發性癲癇治療中有重要臨床作用,另一方面其副作用小,尤其對認知功能影響小,但本研究中療效差于丙戊酸鈉。
總之,在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的治療中丙戊酸鈉及左乙拉西坦均有較好的療效。兩者比較,丙戊酸鈉的療效更明顯,且價格便宜,值得臨床工作中推廣應用。當患者對丙戊酸鈉的癥狀控制欠佳,或伴有明顯肝功損害時可用左乙拉西坦。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觀察時間相對較短,藥物不良反應可能未完全表現,尚需擴大臨床觀察樣本,長期隨訪,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癲癇病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
[2]Balami JS,Chen RL,Grunwald IQ,et al.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f acute ischaemic stroke[J].Lancet Neurol,2011,10(4):357.
[3]王新德.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580.
[4]楊柳.丙戊酸鈉藥物治療中風后癲癇患者的臨床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09,16(3):889.
[5]湯衛紅,婁昭君,江雪娟,等.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療兒童耐藥性癲癇部分性發作的臨床研究[J].海峽藥學,2010,11(3):1243-1245.
[6]劉阿力.左乙拉西坦治療中老年部分性發作癲病患者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7):221-222.
[7]徐敏,方琪,董萬利.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療癲癇部分性發作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J].安徽醫學,2012,33(8):993-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