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
【摘要】在臨床疾病中,肝硬化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目前肝硬化在中醫證型的研究上呈一種多樣化性,不僅有學術標準和地方標準,同時還有國家所制定的肝硬化腹水標準,這些標準在臨床中均可得到相應的適用,且均可用于臨床診療工作的指導。本文就肝硬化中醫證型研究及其臨床意義進行探討。
【關鍵詞】肝硬化;中醫證型;臨床;研究;意義
肝硬化的診斷和中醫證型研究
根據病因來進行劃分的話,可將肝硬化劃分為心源性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血吸蟲性肝硬化、膽汁淤積性肝硬化以及酒精性的肝硬化等,上述這些均屬中醫學“癥積”、“脅痛”以及“積聚”等范疇,相對于女性而言,男性肝硬化病患所占比例相對較多[1]。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和現代科學的快速發展,在肝硬化的診斷上,所應用的診斷技術也得到了相應的進步,基于物理檢查、臨床癥狀、實驗室生化檢查以及臨床體征,隨之出現了腹腔下形態學檢查以及肝穿刺組織學病例檢查等相關技術。在這之中,有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可用腹腔下形態學檢查技術來替代肝穿刺組織學病理檢查來進行肝硬化的診斷。肝硬化形態學分型和病變程度以及病因等之間的聯系非常密切,因病毒性肝炎所引發的這種肝硬化,大多數為小結節型,小結節型肝硬化的損傷不是很重,為遷延和反復所形成的一種病變情況,在早期其表現呈橘皮樣變,當肝臟受損變得較為嚴重以后,就會表現為大小結節混合型或大結節型。膽汁性肝硬化在臨床上纖維組織增生較為明顯,大多數為橘皮樣變,在晚期就會逐步發展成為小結節型。酒精性肝硬化大多數是小結節型,在晚期部分為發展成為大結節型。
在中醫學中并沒有肝硬化這一病變,因此肝硬化分型辨治應該近現代才產生的。肝硬化中醫病因大多數為情志郁結、邪毒侵襲、滋生痰濁、血吸蟲感染以及飲酒內傷等,其病理過程為正虛邪實、久病痼疾或者肝脾腎功能的失調所致,其主要是因為肝脾腎受病、水蓄、氣滯以及血淤等而成,一般在臨床上表現為三臟受損[2]。在病程發展過程中,其臨床表現也會變得更加繁雜,同時還會出現其他相關癥狀和體征,因此很難將其歸屬到某一個固定中醫病證上,但是則可在不同病程階段,根據某一具體病證來明確。
肝硬化中醫證型研究
所謂證是指基于致病因素不斷作用下,機體內部間、機體和外環境之間關系紊亂的一種綜合表現,為一組全面揭示疾病實質、特定以及具備內在聯系的體征與癥狀所構成,為疾病病勢、病因、病性、病機以及病位等的總體概括[3]。在中醫中的證研究上,首先應該進行規范化以及標準化的研究,結合中醫理論以及證的特征,命名證,并制定分類標準,在宏觀綜合角度上來表述證,規范各種名詞術語。基于此,結合臨床實際,就證在病人與人群中的分布規律進行研究,處理好證的發展性、繼承性以及權威性關系,將合理性以及實用性比較差的證型淘汰,以此使證的概念以及分類線更為規范化與標準化。此外,應對依據進行統一辯證,定位、定性以及定量分析證各組合要素,基于數據定量化的辯證,制定出關于證的診斷標準以及鑒別標準,利用當前現代流行病學統計分析以及調查的方式,獲得所需的相關樣本數量,通過相關性與多因素的分析,明確中醫證辨別標準,量化并分級證,從而強化臨床中醫證的可重復性以及可操作性,也可客觀界定典型證、復合證、非典型證以及交叉證,從而確保中醫辨證的標準化以及客觀化,進一步提高中醫辨證科學性。
肝硬化中醫證型臨床意義
通過上文內容闡述可知,隨著肝硬化證型的規范化以及標準化,不僅使得肝硬化中醫辨證論治理論更為豐富,同時也便于提高肝硬化的診治質量,有利于開發治療肝硬化的各種藥物,為肝硬化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了更為具體且完善的指導標準,在判斷肝硬化病因、病情變化、治療方法以及治療效果等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依據。肝硬化的證型研究已從宏觀逐步向微觀領域發展,從以往的定性分析逐步轉變成為定量診斷,同時在此基礎上還應綜合利用了評價理論、衡量理論以及科研設計等來實施辯證診斷。
小結
因肝硬化這一疾病,其病情相對比較復雜 同時在臨床上臨床癥候所產生的變化比較多樣,易容易引發各種并發癥,對此,在肝硬化中醫證型的研究上,還需對構建特異性以及高度敏感性診斷標準進行更為深入地探討與研究,將宏觀規范化、宏觀標準化和微觀定量化、微觀客觀化有機結合,將辨病以及辯證結合,不斷完善系統設計、動物模型以及數學模式,以此構建更為有效且科學的肝硬化診斷治療評價體系,進一步提升肝硬化的中醫證型要求與標準,使其更為實用、客觀以及科學。
參考文獻
[1]張琳,吳秀艷,薛曉琳等.基于現代文獻的肝硬化中醫證候及證候要素分布特點的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5(11):747-751.
[2]蒲永莉,王丹,李勇華等.肝炎后肝硬化代償期不同證型肝纖維化指標的研究[J].重慶醫學,2011,40(20):2005-2007.
[3]謝芳,喬飛,隋云華等.肝硬化中醫辨證分型與Child-Pugh分級相關性研究[J].江蘇中醫藥,2011,43(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