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新鄉學院商學院 河南 新鄉 453003)
河南與山東是我國北方的兩個相鄰省份,兩省面積、人口相當,均是農業大省,然而兩省農產品出口存在很大差異。
山東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第一大省,其農產品出口額已連續14年位居全國之首,出口額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2012年山東的出口額為150.2億美元。河南雖是我國第一農業大省,但農產品出口額卻相對較小,2012年河南農產品出口額為10.1億美元,僅為山東出口額的6.7%。表1列出了2008—2012年各年度河南與山東各自的農產品出口額。

表1 2008—2012年各年度河南與山東各自的農產品出口額 (單位:萬美元)
貿易競爭力指數(TradeCompetitiveness,TC)是衡量產品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指標之一,其計算公式為:TCi=(Xi-Mi)/(Xi+Mi),其中Xi表示某一時期i產品的出口額,Mi表示該時期i產品的進口額。
貿易競爭力指數介于-1和1之間,當出口額等于進口額時,其值為0,表明該產品的競爭力與國際平均水平相當。如果該指數大于0,則該國是i產品的凈出口國,表明該國i產品具有競爭優勢,且數值越大,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越強;如果該指數小于0,說明該國是i產品的凈進口國,表明該國i產品的生產效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且數值越接近于-1,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劣勢越大。
將2009—2012年各年度河南與山東農產品出口與進口的數據分別代入TC公式,可得出兩省各自的農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近年來河南與山東各自的農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TC)
從表2可以看出,河南省農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近年來一直在(-0.22,-0.14)區間內波動,說明河南的農產品貿易長期逆差,出口小于進口,農產品貿易競爭力弱,處于不利地位。而同期山東農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有正有負,但每個年度的數值都大于河南省的數值,說明山東省農產品出口相對于河南省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
下面運用美國哈佛商學院邁克爾·波特教授的“鉆石模型”,從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等影響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因素入手,對河南、山東農產品出口進行比較分析。
要素稟賦是一國農業比較優勢的基礎,盡管科技進步以及新型種植、養殖和加工模式的不斷出現使得這種依賴度有所降低,但就實際國情以及世界市場的基本狀況而言,要素稟賦狀況在形成優勢方面仍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自然資源。河南省的土地類型復雜多樣,為農、林、牧、漁業的綜合發展和多種經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河南是全國最古老的農業開發區之一,土地開發利用程度高,可利用的后備土地資源,特別是后備耕地資源嚴重不足,人多地少的狀況日趨嚴重。由于受復雜的地貌、過渡性的氣候以及水文、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河南土地資源在地域分布上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
山東省分屬于黃、淮、海三大流域,境內主要河流除黃河橫貫東西、大運河縱穿南北外,中小河流密布全省。山東省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山東是沿海省份,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線,具有發展海水養殖、漁業捕撈的天然優勢,2012年,其水海產品產量為686.1萬噸。
(2)勞動力。河南和山東都是土地資源稀缺而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的省份。截至2012年末河南總人口達10543萬人,居全國第二,其中農村勞動力4800萬。河南與山東相比,在勞動力素質方面有一定差距。河南省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農業人口老齡化嚴重;大量農村勞動力長期外出打工;農業生產成本高;大量農業勞動力處于閑置狀態,農村富余勞動力3200萬人,導致勞動效率、效益低下。
山東也是人口大省,約有9500萬人。與全國平均水平及河南相比,山東省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較高。山東省農民受教育程度的特點是:初中以上勞動力所占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文盲和小學程度的勞動力所占比重較小,并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勞動力擁有較高的科技文化素質,有利于新觀念、新經營方式的采用,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以及對市場信息的捕捉,這也部分解釋了山東省農產品出口額全國第一的原因。
(3)現代生產要素。傳統農業的生產要素主要是氣候、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勞動力、土地、水利條件等,而農業的現代生產要素主要包括農業機械化水平、人力資本、現代化的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生產管理等。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的競爭力越來越依賴現代生產要素的投入。
根據兩省各自的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12年末,河南省農業機械總動力1.09億千瓦,山東省農業機械總動力1.20億千瓦。由此看來,河南省農業機械設備的發展稍遜于山東省,這在農業的現代生產要素方面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河南與山東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差異。
農產品的地區需求狀況主要從三個方面影響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第一,地區需求的性質。比如細分的需求、前瞻性的需求等;第二,地區需求的大小。通常而言,如果一個地區內部對一種農產品的需求規模較大,那么該地區很容易在該產品的生產上形成規模經濟,從而在該產業領域擁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第三,從地區市場需求轉化為國際市場需求的能力。
據統計,2012年,河南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525元,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032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43元,人均消費支出13733元。同年,山東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446元,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77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55元,人均消費支出15778元。
由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相對于山東省,河南省的居民收入與消費支出均較少。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收入的增長,居民對肉禽蛋奶等高營養食品及精深加工食品農產品的需求會顯著增加,也會對食品農產品種類的多樣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山東省居民對本地生產的高品質、高附加值食品農產品會有更多的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山東食品農產品生產加工行業為何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比較優勢戰略立足于全球開放的市場經濟體系,著力于提高農業資源的配置效率,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因此,只有從河南省的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出發,“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將潛在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競爭優勢,才能確保河南省出口農產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
鑒于河南省人多地少這一基本省情,按照比較優勢原理,河南應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生產。同時,通過對河南省農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的測算發現,河南省目前在農產品出口方面缺乏國際競爭力。因此,河南不應固守已有的比較優勢,應積極促使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化,調整改善農業結構,增強河南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長期來看,河南應逐步讓出一部分劣勢農產品市場,在農業產業品種的選擇上與山東等優勢省份形成錯位競爭。
河南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要想把河南農業做強做大,河南省各級政府必須發揮積極作用。首先,河南應強化全省統籌擴大和促進農產品出口的理念。鑒于河南農產品出口額遠遠落后于山東的現狀,河南省各級政府應從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的高度,真正形成發展立足國際市場、按國際標準組織生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的觀念,并學習山東省的先進做法。其次,河南應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出口政策支持體系建設。在省級政府涉農部門協調機制建立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健全地級市涉農相關部門協調機制。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政策,擴大扶持對象。建立信息發布機制與平臺,及時向企業提供世界各國農產品生產、價格、農產品進口標準、技術性貿易壁壘等信息。積極組織農產品出口企業參加展會,到國外開展農產品市場需求調研、宣傳推介等活動。
[1]沈俊霖:山東食品農產品出口200億美元 連續14年領跑全國[EB/OL].http://sd.ifeng.com/zbc/detail_2014_02/17/1856823_0.shtml.
[2]張鍵、杜曉力: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及對我國農業的影響[J].國際經濟合作,2004(1).
[3]魏琦:基于鉆石模型的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分析[J].商業時代,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