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琪連
摘 要:森林是地球涵養水源、保護生態的重要幫手。但是病蟲害卻是森林健康生長的一個重要威脅。近年來,國內森林病蟲害呈增長趨勢,面積在不斷擴大,嚴重程度也在不斷增加。文章從森林病蟲害的發病原因著手,指出了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的主要問題,進而闡述了防治森林病蟲害的路徑,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病蟲害;森林;防治;生態保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森林在生長過程中,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森林生長周期少則數十年,多則幾百年。因此在這個漫長的生長過程中,受到病蟲害侵襲的機率也非常大。森林病蟲害有時會讓林木生長緩慢,嚴重時會導致林木枯竭,造成森林植被面積銳減。因此,積極防治森林病蟲害具有重要意義。
1 我國森林病蟲害的發病原因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植物種類繁多,每個植物種類都有其獨特的發病機理和發病根源,因此應對各種病蟲害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類森林病蟲害發病原因有數十萬類,病蟲害的多樣性給防治工作也帶來不少困難。因此,防治森林病蟲害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作。實踐中,即使是對一種病蟲害的防治也需要大量人員付出長期、辛苦的工作。從森林病蟲害的發病原因上講,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森林病蟲害一般都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它們往往具有主動傳染和傳播的特性。因此,防治起來特別困難,即使絕大多數病蟲害被消滅干凈,只要剩下有個別個體,依然能夠死灰復燃,重新傳播。
第二,森林病蟲害會迅速侵襲到人工林中,隨著我國人工林面積的不斷擴大,森林病蟲害也不斷增加。
第三,森林病蟲害國際間的傳播速度日益迅速。伴隨著國際森林及林木生產、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外來病蟲害也隨之侵入我國,這就形成了新物種的病蟲害侵襲,為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帶來巨大壓力。
第四,病蟲害會隨著人類防治的過程,而不斷產生新的變異和物種,進而產生抗藥性。因此森林病蟲害并非一勞永逸的過程,對病蟲害的防治要長期投入,培育出新的除病蟲害的藥物,以消滅那些不斷變異的新物種。
2 我國森林病蟲害在防治過程中的主要難點
第一,我國森林病蟲害范圍在不斷擴大。隨著我國人工造林事業的不斷推廣,人工單一樹種純林面積不斷增加,這就會造成巨大的病蟲害威脅。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我國開始注重培養人工防護林。隨著防護林的面積不斷增加,森林病蟲害的發病頻率和發病面積也在不斷加大。據國家林業部門不完全統計,每年我國森林病蟲害發病面積達到數千萬畝,嚴重威脅著整個國家的生態環境。
同時,隨著極端天氣,例如:嚴寒、酷暑、持續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的增多,森林病蟲害的面積也在不斷擴大。以當前防治森林病蟲害的人力和物力,已經很難有效控制病蟲害的蔓延。
第二,森林病蟲害種類在不斷增加,防治困難也在不斷增大。森林病蟲害是一種傳染性極強,適應能力極大的病害種類。以東北某省為例,森林病蟲害種類已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42種,劇增為76種。由于很多病蟲害是通過國際間的傳播,國內對這些病蟲害的發病機理和防治措施還很欠缺,增加了防治難度。另一方面,傳統的病蟲害(松毛蟲、楊扇舟蛾等)也沒有徹底有效根治,發病面積超過一定數量,會造成巨大的損失。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森林病蟲害造成的林木減產情況驚人,達到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立方米,直接經濟損失多達幾十億元。
第三,森林病蟲害具有巨大的潛在危害。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已有美國白蛾、紅脂大小蠹、蘋果綿蚜及油松葉小卷蛾等多種危險性害蟲先后侵入我國,由于我國對這些危險性害蟲采取了有效措施極力控制,沒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潛在的威脅卻不容忽視。我國是國際性檢疫害蟲松材線蟲病和國內檢疫對象日本松干蚧的適生區。這兩種害蟲隨時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別是松材線蟲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國東北大面積的油松林在短期內毀滅。
第四,森林病蟲害抗藥性較強,一旦局地大規模爆發,根治困難。例如,過去危害就比較嚴重的松毛蟲、天幕毛蟲、黃連木尺蛾、楊扇舟蛾、落葉松尺蛾和青楊天牛等表現相當頑固,且大都具有暴發成災的特點,有的幾乎年年于局部地區暴發。如監測跟不上,病蟲害發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時發現,到發現時已是危害嚴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當被動。
3 預防我國森林病蟲害的路徑分析
第一,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首先要積極預防,加大監測力度。害蟲的預測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偵察害蟲發生發展的動態,并把偵察的材料結合當時當地氣候條件、林木生長發育狀況,正確推斷害蟲發生發展的趨勢。森林病蟲害的監測和預報工作是貫徹國家林業部門“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要求,劃區域、分類別進行監測,同時大力發動林區群眾,增加監測力度。
第二,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還要加強營造林的防治,重點做好人工林木的基本防護工作。在實際工作中,要從生態和諧的角度進行考量,抓大局、搶重點。因地制宜地根據地形、地質、地貌、土壤的特點,選擇適合的林木進行培植和培育。在符合生態安全的情況下,積極培育混交林,增加森林本身的抗病蟲性,保護林木的和諧統一,從根本上為預防病蟲害打下堅實的基礎。
同時,還要注意在營造新林木的過程中,不能忽略其他防治病蟲的方法,也不能一味只顧營造林木,而沒有防治措施。從森林病蟲害的防治經驗來看,純林的發病次數和發病危害性都比較大。因此,封山育林,保護該地區原有的地質、地貌和生態植被,將純林改造成具有多種林木混交的森林,不僅可以增加森林的林木廣度,還能有效提高林木涵養水源、保護生態的作用,為森林營造一個多層次、多種類的自我防護體系。這樣即使某些樹種發生病蟲害,也不會影響到其他樹種的安全,不會造成大規模的病蟲害發生,影響整個森林的生態體系。
第三,森林病蟲防治過程中,要處理好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的關系。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是森林病蟲害防治的主要辦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妥善用好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多手段的治理理念并不拒絕化學防治,但是它也并非唯一預防病蟲害的方法。通常情況下,化學防治是在病蟲害大規模爆發的危急情況下使用的,而在日常防治過程中,則更多的使用生物防治法,如利用微生物、益蟲、益鳥,可以有效保持森林的生態平衡。
4 結束語
簡而言之,森林病蟲害防治是一項艱巨、持久而復雜的工作。在對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積極預防,加大對森林病蟲害的監測;因地制宜地做好人工營造林的防治工作,增加森林樹種的多樣性,提高森林自我保護的能力;處理好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的關系,在日常防治過程中盡量多使用生物防治,遇到大規模森林病蟲害的時候,果斷使用化學防治。通過上述方法,能夠有效預防和減少森林病蟲害,營造科學、高效、生態的森林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執中,等.森林昆蟲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3:37-71.
[2]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森林昆蟲[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3:231-245.
[3]陳昌潔.森林松毛蟲綜合管理[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1,08(31):53-55.